劉娜

“咱們山溝溝里的東西,原來也可以拿到網上去賣。”6月25日,《科學導報》記者見到程玉嬌時,她熟練地支起三腳架、打開補光燈,手拿倆西紅柿,繪聲繪色地向網友推介自家大棚剛剛成熟的特色西紅柿,而身后的“魚菜混養”大棚就是她的“直播間”。
今年25歲的程玉姣是太原市晉源區三家村黨支部副書記。2019年留學回國后,她選擇了返鄉創業發展“稻魚菜綜合種養農業”。去年,程玉姣在抖音平臺上利用自己的專長開通了雙語直播,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等方式,為晉祠大米及各種農產品“打call”,既留住了鄉愁,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自己家鄉有這么多的美食美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家鄉。”2019年,學軟件工程專業的程玉姣作出了人生中的一個重大選擇——回家鄉三家村從事農業發展。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新農人”,程玉姣不甘于只做一個普普通通的水稻種植戶。剛開始,程玉嬌只是借助朋友圈銷售一些家鄉特產。但是因為朋友圈子的局限性,影響力沒有想象中那么好。隨著直播平臺的興起,她看準了流量紅利的契機,把流量變成能量,注冊了“魚米三家村”的抖音號,制作發布了以“小程農業創業”為主題的系列短視頻。
萬事開頭難,程玉嬌剛開始直播時總是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粉絲量總是上不去。但她不氣餒,沉下心來到處參加培訓,也經常觀看別人的直播來增加自己的經驗值。經過不斷地努力,現在她的粉絲量與日俱增。
一年來,程玉姣用一段段鏡頭記錄著在稻田、大棚生產、生活的每一面:展示晉祠大米種植的各個環節,利用生物滅蟲法為西紅柿“保駕護航”……積攢了一定的粉絲后,她又開始嘗試直播銷售晉祠大米,很多網友通過刷手機看到后,邊看直播邊下單訂購,就是為了嘗一嘗晉祠大米的老味道。
程玉姣的直播生意做得風風火火,不少人都把她看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紅”。但程玉姣說自己不想當網紅,只是想讓更多人通過她的介紹看到家鄉的新發展。
做直播帶貨不是搞“花架子”,程玉姣靠的是農業科技創新練就的“真功夫”。在晉源區三家村“魚菜混養”大棚內,這邊養殖區內紅彤彤的錦鯉爭相搶食,那邊養殖的尾水通過物理過濾、生物分解、紫外線殺菌等方式就可以轉化為植物的絕佳“營養液”,為大棚內的蔬菜提供優質的肥料,從而形成一棚雙收、一水兩用的綠色農業循環。
同年,程玉姣和父親一起成立了太原瀧山水府旅游開發有限公司。2021年,公司和山西省水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三家村合作成立全省首個“魚菜綜合種養試驗示范基地”。“目前,全村已建成投產4個‘魚菜混養’大棚、1個‘魚稻混養’大棚,二期工程正在建造。我們將會讓村民通過入股參與大棚的經營,每年給村民分紅。”程玉姣說。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這樣生產出來的魚和蔬菜不僅品質好,而且還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一畝左右的‘魚菜混養’大棚,一年可以收獲三茬魚、兩茬菜,僅賣魚一項,一年的純利潤就有七八萬元。”程玉姣表示,“目前‘魚菜混養’大棚收效頗豐,一年下來可為村集體增加60多萬元收入。”
優秀返鄉創業人才的作用不僅在于創業創新,還在于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在三家村,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跟隨著程玉姣的腳步,從“外出逐夢”選擇了“回巢筑夢”,1995年出生的程晨就是其中一位。
“以前從農村到大城市,是有出息;從大城市回到農村,就是‘混不下去了’,現在這種觀念早就落伍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農村的天地大有可為,更是干事創業的舞臺。”程晨驕傲地說。今年年初,學人力資源專業的她回到村里,成為了程玉姣的得力助手。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活躍在田間地頭。這些“新農人”既下得了地,也吃得了苦,更能主動學習新技能。“以后我還會把更多的家鄉農特產帶到直播間,幫助鄉親們增收,也助力鄉村振興,帶動更多的老百姓走上致富路。”隨著關注的人越來越多,程玉嬌也對未來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