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王興國
我叫王興國,甘肅會寧人,1956年4月出生在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會師鎮,是一名退休的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個攝影愛好者。
1977年,我參加高考,考入甘肅省靖遠師范學校。隨后,我在通渭縣北城中學、會寧縣東關小學等校做老師,后來進入會寧縣教育局教研室。一轉眼,退休好幾年了。這幾十年來,我閑暇之余唯一的愛好就是攝影。
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在甘肅省會寧縣城關中學讀書時,班主任魏老師是我們學校的攝影師,每年學生畢業合影留念、畢業照,都是他一手完成。每到畢業季,魏老師白天照相,晚上洗相,忙個不亦樂乎。那些照片都是黑白的,有一種特殊的美感。我就產生了好奇心:用相機、膠卷和相紙,是怎么“洗”出相片的?我總想給魏老師幫幫忙,順便了解一下照相的整個過程,好幾次都想張口,但還是沒有勇氣。那時候,我對攝影的興趣,停留在好奇的想象中。
1980年,師范學校畢業后,我進入會寧縣東關小學任教。當時,學校很有前瞻性地開設了各種興趣小組,其中有一個是攝影興趣小組。我自告奮勇擔任了學?!皵z影興趣小組”的輔導員。
當時,學校有一臺120照相機,每天上課之余,我小心翼翼地捧著它,琢磨構圖、取景,研究用光的技能。我翻閱了很多攝影方面的資料,請教了很多攝影老師,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實踐動手操作,照相、洗相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這個時期,我對照相的認識和感情,從自發的興趣,上升到了主動搞攝影創作的高度。為了方便隨時拍照,我購買了第一部屬于自己的相機—海鷗135照相機。我經常帶著心愛的相機到處走,把自己覺得應該記錄下來的瞬間定格到一張張相紙上。
拍了幾年照片,技術越來越熟練,無論是照相技術,還是暗室洗相技術,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時常有作品見諸報端,也得到業內肯定,拿了全國和省內的一些攝影獎項。但到底要拍什么呢?在題材上,我沒有特別的偏好,或者說,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2007年9月,我調入會寧縣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因工作需要,我經常走出單位,到遍布會寧縣城鎮鄉村的學校督導、調研,眼前看到的瞬間的“美”一下子多了,拍照的題材豐富了很多。這一時期,我的攝影題材,仍是人文紀實和自然風光兼具。
為了滿足和方便攝影的需要,我把膠片機換成了數碼相機。數碼相機的使用降低了照相的成本,但對攝影器材的要求更高了,不但要配備多套裝備,還要有一臺電腦用于照片的后期處理和儲存、查閱。所以,此時的我既要學習數碼相機的操作,不斷提高攝影技術,還要學習電腦的使用,通過拍照技術和電腦后期技術相結合,來不斷提高攝影作品的質量。
2016年,我去云南大理參加一個教學研討會,遇到一位來自北京的同行。在互相了解的過程中,他問我是哪里人,我回答說“甘肅白銀人”,對方說不知道“白銀”。我就說是“甘肅會寧人”,對方立刻回答說:“知道!知道!‘西北高考狀元縣’‘三軍會師圣地’!”聽了北京同行的話,我心里不由生出對家鄉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我的故鄉會寧,早已不是昔日的“貧困縣”了,它的魅力和變化,讓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安居樂業,也讓世人驚嘆和贊揚。這種認知加深了我對會寧這片熱土深深的愛,也堅定了我要用自己的相機留下會寧的美好瞬間,讓更多人了解會寧、認識會寧的想法。
我常常想,萌發于少年時期的小小興趣,成了豐富我人生的重要途徑。因為攝影,我走遍我的故鄉會寧,更深深愛上了這片黃土地。
上圖:會寧丁溝
左圖:會寧中川風電
會寧縣林業派出所的張林山警官是我的鄰居,他知道我喜歡攝影,一次閑聊中,他建議我多拍些會寧生態變化方面的照片。
他說:“我們會寧以前的生態情況你是很清楚的,童山禿嶺、不毛之地,是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從20世紀80年代起,咱們會寧開始了大規模的綠化荒山行動,并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到2006年,會寧縣已退耕造林40多萬畝,荒山造林38萬畝,成為甘肅省退耕還林第一大縣。這既是我們會寧人的功勞,也是我們林業人的自豪?!?/p>
這些年會寧縣自然環境的改善我是看在眼里,收入相機中:從前的荒山長滿了茂密的樹林,山坡地披上了綠裝,水土流失減少了,水源得以涵養,降雨逐年增多,氣候顯著改變。
聽了他的話,我感到了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幾年過去了,我拍了許多會寧生態方面和祖厲河綜合治理方面的照片,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特別是已經走出會寧定居在外的老鄉,看到這些照片,總是欣喜異常。是啊,過去的會寧人吃夠了滿目黃土的苦,還有什么比綠色更讓我們心曠神怡呢?
耕耘
2015年2月16日,我在會寧縣中川鎮高廟村看到這兩位老人耕地的場景。我很奇怪:中川這一帶大都是平整的水澆地,人們大都用拖拉機耕地—拖拉機耕地翻得深,而且還比養牛養驢耕地經濟。老人說:“我的地里種了果樹,拖拉機不便耕種。而且,我養了一輩子的牛,現在如果不讓我養牛我會很難受,一天沒事干閑得慌?!?/p>
老人的話讓我明白了,為什么很多農村的老人不愿意跟兒女去城里享福,他們對這片土地有感情,更對勞動有感情。
童家灣村
西瓜產業
養羊產業
2014年,張玉珊承包流轉土地2600多畝,吸納300多戶農民注冊成立了“甘肅甘富果業集團有限公司”,帶動當地農戶種植果樹發家致富?!案矢弧毕群笤跁幙h的頭寨、河畔、會師鎮等地建立了蘋果樹種植基地,為了幫助群眾積極參與蘋果樹種植,他們“講給群眾聽、種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幫助群眾銷”。如今,“甘富蘋果”的種植面積已超過10萬畝,產銷兩旺,為當地和周邊的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貢獻。
“甘富”的蘋果大又甜
養雞產業
2021年6月的一天,我見到了會寧泰和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經理馬艷麗女士。
1998年,她在銀川經商,看到當地集貿市場上雞蛋、活雞價格居高不下,聯想到老家村子交通便利、場址易選、養雞成本低等特點,便決定棄商養雞。
第一批雞由于飼養不科學,不但沒有掙錢,還凈賠了1萬多元,后來她參加了市、縣畜牧局舉辦的養雞培訓班后,分析了以前養雞失敗的原因,使用了科學的養殖技術和方法,1999年就獲純利1萬多元。經過多年的學習實踐,她總結了一套成熟的養雞技術,現在的泰和養殖場擁有各類資產240多萬元,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50多人,年產值達300多萬元。由于事跡突出,2008年她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迎喜神
王健林和他的學生們在一起
2008年6月,我負責全縣的復式教學研究工作,從而認識了漢岔鄉常山教學點的王健林老師。當時他每月拿200元代課工資。我問他:“這點工資劃來干嗎?”他說:“這事沒有劃來劃不來的,我喜歡孩子,喜歡教育,因此,我不在乎工資多少,只要一天能吃飽肚子就成,如果我覺得劃不來的話,今天馬上就可以辭職不干,沒有人強迫我必須干。”
2015年3月19日,我在中午時分趕到常山教學點。正好是學生們用午餐的時候,王老師那天給孩子們做的午餐是一鍋大米稀粥和油餅。
王老師告訴我們,學校今年共有10名學生,學前班6人,一年級1人,二年級3人,學前班的學生由于不屬于義務教育階段,所以學校的經費是按4個學生撥付的。這些學生每天的午餐都是他免費提供的,他現在的家就設在學校,白天他和10個孩子在一起學習、生活,晚上他一個人留守學校(他的孩子在縣城讀書,老伴兒在附近租房,打工兼陪讀)。
他說:“放學后還得干些農活,然后自己做飯吃,晚上還要備第二天三個年級的課,哪里還顧得上寂寞。只要能和孩子在一起,干自己喜歡的教育就夠了,至于補助,有沒有都無所謂,習慣了。我一天只要能吃飽肚子就成,人這一輩子,可以空空地來、空空地去,但活在世上的部分不能空,一定要給社會做些事情?!?/p>
2018年下半年,王老師轉正了。再一次見到他時,他說:“工資由老婆保管,每月多少錢我還真不知道,因為這幾十年里,我在意的不是工資多少,而是能否讓我干教育、教孩子。我是個代課教師,現在成了名副其實的人民教師,可以理直氣壯地站到講臺上。我還有兩三年就要退休,干不了幾年了,我會為會寧的教育干到不能動的那一天。”
探究
假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