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疊瑤

MBA全稱工商管理碩士,在研究生教育領域一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在一些特定行業,MBA的學校前綴比MBA項目本身更有價值,但這份價值只會是事業上一個小小的推力,更大的助力在于 MBA帶來的人脈、閱歷等“虛”的方面。
讀MBA的人身份背景各異,目的也不同。有人謀求職業轉型,有人為了創業和投資結交人脈,還有人只是想要一個名校學歷,甚至有人是以婚戀交友為目的。
不論出于何種目的,現實是,高昂的學費永遠擋不住對MBA趨之若鶩的考生們。從2010年到2020年,全國MBA報考人數呈總體上升趨勢,從近8萬人暴增到約22萬人,在這十年間漲了近兩倍。
2021年10月16日,在英國牛津大學讀MBA的曉琳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視頻。一群身著黑色燕尾服或黑色西服裙的學生帶著滿面笑容,魚貫進入禮堂參加新學年的開學典禮。作為同屆三百多人中為數不多的華人學生之一,曉琳難掩心中的激動。
曉琳是個典型的川妹子,畢業于國內某985大學化工專業,并取得了國外某知名大學化工碩士學位。在國外讀書期間,她意識到自己缺乏工科天賦,以后可能不會繼續從事化工類相關工作,于是通過自學考過了CFA(特許金融分析師)一級,想轉行進入金融行業。
后來,曉琳的丈夫成功申請上了英國牛津大學的博士。她在英國陪讀期間,也幸運地找到一份紐約證券交易所駐倫敦代表處分部的數據分析工作。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曉琳發現自己周圍的圈子都很同化,在職場上也遇到了瓶頸,于是萌生了讀全職MBA的想法。
可能是曉琳的工科背景以及公司中唯一一位女性員工的身份讓牛津大學的招生官印象深刻,曉琳最終順利被牛津大學MBA錄取。
MBA課程的授課方式主要以案例討論為主,比起聽老師給出標準答案,和同學們討論的過程給曉琳更大收獲。
除了完成日常課業,曉琳幾乎把剩下的60%的時間都用在了社交上。“讀MBA的同學玩得很‘瘋’。通常是下午上完課,先去吃晚飯聚餐,然后轉場到酒吧喝酒,最后去蹦迪,折騰到凌晨一兩點。”曉琳說,“當然,社交的花銷也很大,幾乎和學費差不多。”
音樂群、滑雪群、寵物群……曉琳一共加入了十幾個由MBA同學組成的興趣愛好群和討論群,每天都能蹦出三四百條未讀消息,根本看不完。
“我們會組織二十多個人跑到五小時車程以外的地方去沖浪,還會組織七十多個同學跑到蘇格蘭,白天在車里面唱歌,晚上在酒吧里唱歌。”曉琳說,“當然,這些活動你也可以不去。但我覺得不去的話,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讀MBA的意義。”
“一屆三百多位同學,每天都有同學過生日。”曉琳說。前段時間,曉琳剛剛參加了一位菲律賓同學的生日聚會。據說,這位同學的家族企業是亞洲最大的制造“偉哥”的藥企。
曉琳的同學中,有戴著大金鏈子參加活動的非洲酋長,有墨西哥某市前市長,還有剛畢業工作第一年就賺了500萬元人民幣的青年才俊。“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曉琳說。
據曉琳透露,身邊同學大多非富即貴,但都很低調。有一次,她陪同學去看畫展,沒想到同學直接就把畫展上的畫買了下來。過了很久她才知道,這位同學家里有好幾家上市公司。
但也有部分同學需要完全靠獎學金才能讀下來這個項目。因為財力有限,他們通常也不會過多參加社交活動,一心讀書。
受到MBA課程和同學們的影響,開學不到一個月,曉琳就萌生了回國創業的念頭。
在開學的第一個月,曉琳還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競選MBA學生會職位,為華人群體發聲。為此,她制定了一個競選策略——聯合了MBA同學中的二十多位華人同學和其他一些少數族裔同學,再積極爭取其他選票。
最終,因為競爭對手過于強大,曉琳以42票惜敗。但她不后悔這段經歷,也很感恩朋友們為她的競選出謀劃策,幫助她演練、改演講稿,更珍惜和朋友們一起走過的這一過程。
“在這里,我每天都在飛速成長,就像在進行一場旅行,在這場旅行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能有這樣的經歷,我覺得特別值。”
與曉琳一樣,曾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西安校區就讀非全日制MBA的趙博也十分感恩這段學習經歷。
五年前,趙博還是一家跨國化妝品公司西北大區的培訓經理。已經工作近十年的她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通過在業余時間讀個課程提升一下自己。
“讀MBA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我面對未知時不再恐懼。”趙博說。
曾經的趙博,雖然數學基礎還不錯,但成年后看到與金融、財務相關的名詞就頭疼。家中的財政大權她也主動雙手奉上,任憑丈夫說了算。
趙博清楚地記得,有一年買車,丈夫申請了一筆消費貸,本來要和她商量,但她完全給不了意見。結果還完貸款后,丈夫算了下利率,大呼決策失誤,損失幾千塊利息,她也只能看著他郁悶。
現在,當她看到一些關于金融、經濟類的相關文章,也能讀一些,不像以前只能直接忽略。“有了這些工具,我的視野半徑擴大了。”趙博說。
除了學習到財務方面的基礎知識,讓趙博更懷念的是離開校園這種單純環境多年,在身邊圈子已經相對固定之后還能結識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已經畢業多年,趙博依舊會和當年的 MBA同學經常聚會。
不論是曉琳還是趙博,她們都不后悔自己讀 MBA的選擇。兩個人都在職場遇到了瓶頸,想通過讀MBA跳脫出原有的交際圈,同時思考自己究竟適合做什么。
剛剛就讀MBA的曉琳現在還沉浸在開學初的興奮中,沒想好自己畢業后究竟是找工作還是創業;趙博轉換了職業賽道,從培訓經理轉行到互聯網成人教育講師。
也許正如趙博的北大MBA老師所告誡的那樣:“永遠不要把讀MBA當成你人生中的救命稻草,這樣反而能收獲更多。”
(隨傳摘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