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是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文化、技術和資本是探討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與發展不可脫離的三重語境。文章從文化符號呈現的臉譜化、數據文化培育的艱巨性、信息技術應用的可適性、利益驅動下的多方博弈四個方面分析了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語境,建議從文化為核,凸顯品牌特色性、數據為基,構建數字生態圈、科技為翼,注重文化體驗感、產業為鏈,形成產業新業態四個方面推動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
關鍵詞:文化大數據;少林文化;數字文旅;少林檔案
分類號:G273
Culture, Technology and Capital: The Triple Context and Practical Logic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aolin Cultural Big Data System
Liu Rui
(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
Abstract: Shaolin cultural big data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Culture, technology and capital are three inseparable contexts for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olin culture big data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ig data system of Shaolin culture from four aspects: the facebook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symbols, the arduous cultivation of data culture, the adapta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multi-party game driven by interest. It also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Shaolin cultural big data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culture as the core, highlighting brand characteristics and data as the basis, building a digital ecosystem and ho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wing, focusing on the sense of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industry as the chain so as to form a new industrial format.
Keywords: Culture Big Data; Shaolin Culture; Digital Cultural Tourism; Shaolin Archives
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推動文旅融合成為加快培育內需體系、全面促進文旅消費、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和主要目標。[1]數字經濟與文旅產業的融合是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動向,數字技術成為助力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文化大數據成為文旅產業發展與創新的核心要素。作為禪宗祖庭的少林寺地處少室山北麓,歷經1500余年的時間洗禮,少林文化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少林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核,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建設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既是推動少林文化傳承、發展和創新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主要通過收集和保存少林寺的石刻檔案、塔林檔案、少林功夫、繪畫建筑等檔案資源,并對其進行數據化處理和加工,同時整合和集成少林寺官方網站等信息資源,構建少林文化大數據平臺,以數字態的形式傳承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的創作與生產,打造數字文化基地來開展,從而適應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與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內在統一性:一方面,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為文旅產業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文旅產業尤其是數字文旅為少林文化等傳統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傳播途徑。
目前針對少林文化研究的成果較為豐富,但主要集中在宗教、文化等領域。檔案學領域,目前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林檔案資源開發利用[2-3]、少林檔案數據資源管理與服務[4-5]等方面,較少涉及少林寺的信息化重點工作——少林文化大數據平臺的建設與發展問題。當前,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在實踐層面初步顯現出對少林寺檔案資源的重視和不同技術形式的應用,但相關研究成果數量較少,有待進一步探索。
1 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三重語境
“文化工業”或“文化產業”是一種遵循現代商品經濟原則并在現代技術操縱下,為大眾群體或階層生產文化性商品的新工業體系。[6]消費意識形態下,文化進入消費場域,成為一種可支配、可轉化的商品。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加深了文化、旅游與科技的融合程度,文旅產業發展邁入數字時代。從歷史與現實的視角來看,文化、技術和資本是探討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與發展不可脫離的三重語境。少林寺要想加快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進程,實現文化屬性和商業屬性的平衡,必須正視文化、技術和資本帶來的“雙刃劍”作用。
1.1 文化語境下的多重解讀
少林寺在少林武術、少林醫學、佛教建筑、文化傳播等活動中形成了以檔案資源為載體,以禪、武、醫、藝為核心的少林文化。文化符號呈現的臉譜化和數據文化培育的艱巨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
(1)文化符號呈現的臉譜化
少林功夫作為中國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在國外享有很高的認知度。[7-8]“天下武功出少林”是對少林武術的尊崇和贊賞,同時也遮蔽了少林文化的異質性。同質化、臉譜化的少林僧人形象及少林武術,不僅難以全面呈現少林文化符號的多樣性和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而且與少林文化傳播、傳承與創新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張力。在中華文明史上以“禪”“武”為精髓的少林文化,在近二十年來,更多的只是反映在武術傳播方面,[9]少林武術文化的傳播多停留在演藝文化、實用技藝的層面。少林武術之所以揚名天下,禪宗哲理的滲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0]而少林武術在其發展和傳承過程中存在忽視以禪宗文化為核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少林文化的現象,容易造成文化存續的空心化。另一方面,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少林寺一直都是被敘事的“他者”,處于被言說的客體化文化境地,主導敘事結構塑造了公眾對于少林寺的形象認知。電影、電視等媒介對于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美化和藝術加工,使得大眾對少林寺和少林武術產生認知偏差。
(2)數據文化培育的艱巨性
數據革命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思維方式,在不同領域數據的重要作用和意義被不斷深入闡釋,使其逐漸上升為一種文化。[11]數據文化強調讓數據融入組織的運營模式、思維方式和本質特征之中,形成重視數據資源、應用數據技術、踐行數據思維、推動數據開放利用的氛圍。雖然少林寺已經意識到數據資源是少林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產,但是其數據文化的培育面臨著諸多困難。就數據來源而言,少林文化數據來源廣泛,形態多樣,不僅包括石刻檔案、塔林檔案、古籍、壁畫等歷史檔案,還包括寺務管理、寺產管理、文化交流、人事管理等現代管理和經營活動中形成的檔案。多源異構數據的融合面臨著數據采集能力不足、數據結構難以統一、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數據后續運維困難等問題。就數據開放利用而言,數據文化不僅強調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還注重數據的開放利用。然而,少林寺尚未完成少林文化大數據平臺的建設,也沒有系統梳理少林文化數據的應用場景,不利于發揮少林文化數據的文化效能和經濟效能。就人員信息素養而言,數據能力涵蓋數據的獲取、處理、整合、分析、應用等維度的能力。[12]少林寺既缺乏專業的數據人才進行網站運維和平臺建設,僧眾的信息素養和數據能力也有待提升。
1.2 信息技術應用的可適性
盡管少林寺很早預見了技術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通過建設官方網站、開發手機游戲、打造少林動漫等途徑推動少林寺在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實現少林寺和虛擬世界的鏈接。但是囿于技術本身的不成熟、技術應用成本過高以及受眾范圍狹窄等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少林寺早期觸網的探索反而成為現時發展的阻礙。譬如,1995年張樹新創立中國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第二年少林寺就申請了屬于自己的域名,2001年少林寺官方網站正式運營。[13]當時互聯網技術尚未成熟,公眾普及率不高,少林寺不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網站的開發和維護,而且網站的瀏覽形式單一,受眾范圍和傳播范圍都較窄,導致少林寺網站的知名度、瀏覽量都較低,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隨著技術的更新換代,少林寺網站的設計和功能已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少林寺官方網站功能模塊的改進和用戶體驗的升級勢在必行。但2001年到2021年間,少林寺僅進行過兩次網站改進。目前,《少林文化大數據平臺建設方案》已通過評審,[14]不過在建設平臺時,其技術的采用要綜合考慮技術應用的成本、技術的成熟度和整體效益。
1.3 利益驅動下的多方博弈
一部《少林寺》讓嵩山少林進入大眾視野,同時也讓資本察覺到少林文化中蘊含的巨大商機。在資本推動和利益驅使下,少林寺及少林文化成為賺取流量、攫取利益的文化符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眾多利益主體例如武校、武館、景區、商販等對少林文化進行搶占和爭奪,少林寺的文化形象一落千丈。媒介的主觀呈現、流量帶來的輿論狂歡以及他者對于少林寺的誤讀使得少林寺的文化形象日益模糊,其商業化特征越發凸顯,加劇了少林寺及少林文化的“污名化”。少林寺注冊商標,成立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舉措是維護自身形象、推動長久發展的無奈之舉。在“少林效應”的帶領下,登封市常年擁有13萬習武學生,每年開展2000余場國內外巡回武術表演,帶動了100余家武術產品生產企業每年3億余元的銷售收入。[15]顯然,以少林武術為代表的少林文化在帶動區域發展、改善產業結構、傳播優秀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重點不在于“該不該商業化”“該不該做公司”,而是應當考慮如何平衡商業與信仰、如何平衡商業文化與公益文化等問題。[16]
2 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實踐邏輯
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不僅可以推動少林寺實現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有機統一,促使少林寺更大程度上回歸文化功能,而且能夠以數字形態推動少林文化的活態傳承和傳播,讓少林寺成為優秀傳統文化輸出的重要陣地。
2.1 文化為核,凸顯品牌特色性
少林文化是在少林僧眾參與少林文化傳承、發展與創新的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生產與文化表達,是能夠代際傳遞、廣泛傳播的文化符號。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必須立足于少林文化形態和內容的多樣性,以“禪、武、醫、藝”為出發點,打造少林文化品牌體系。盡管少林功夫已成為一張全球文化名片,但是文化輸出不能僅僅通過武術表演等方式進行文化展演,流于形式,而應該用少林文化包裹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展現全面、立體、生動的中國形象,讓少林寺成為重要的文化輸出陣地,成為中國話語體系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此外,少林文化中還蘊含著日求精進的尚武精神、舍身救難的俠義風骨、虛懷若谷的博大胸懷、心存天下的愛國情懷,[17]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凝結。挖掘以禪為特色的少林文化,不僅有助于形成系統化的少林文化傳播體系,打破對少林寺的臉譜化印象,而且有利于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對外交流中的特色文化輸出。
2.2 數據為基,構建數字生態圈
數字技術的通用性及數據的復用性和可分享性,催生出了不同業務邏輯下共通的技術場景,改變了文化產業的生產和傳播方式,使得數據免費分享、信息全球傳播成為可能。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可以集成和整合各種結構化、非結構化的數據,促進數字內容的多元共生,同時以宣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基點,更大程度地發揮其文化功能和交流功能。首先,對少林寺檔案進行數據化加工。少林文化大數據來源廣泛、多源異構、數據形態多樣,給檔案數據標準化管理和質量控制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一方面,建立數據標準體系是實現檔案數據標準化、規范化的前提,是保證檔案數據質量的必要條件,是建設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基礎。另一方面,檔案數據化不僅意味著將檔案轉化為細粒度、可流通、可共享的數據形態,也意味著加強對電子文件的元數據管理,打破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壁壘。其次,建設少林文化大數據平臺,強化少林文化大數據的場景應用。少林文化大數據復用性強,價值延展性廣,平臺的建設有助于數據資源的集成與開發。少林文化大數據平臺可以通過公有云和私有云混合的架構實現數據的共享,既能保證數據的自主可控,滿足其私密性需求,也具有可擴展性和很強的靈活性,實現與其他系統的數據對接。最后,打造政府助力、企業參與、社會互動的合作機制。囿于技術、人力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少林文化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需要少林寺通過舉辦培訓班等方式提升僧人的數字素養,也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支持。
2.3 科技為翼,注重文化體驗感
文化旅游不僅僅是單純的旅游,更重要的是文化體驗,是消費者用以進行“自我建構、個人經歷敘述、成就表達、人際關系表征、文化價值表現、社會地位展現”[18]的過程。體驗文化與商業內容結合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動向,能夠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文化體驗感。虛擬空間和物理空間的聯動可以實現線上與線下文化體驗的良性閉環,5G、VR、AR技術群在文化產業應用較為廣泛,擁有了一定的用戶基礎。少林寺可以借鑒“數字敦煌”“唐宮夜宴”的成功經驗,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少林寺搬到線上,打造“數字少林”,通過講述壁畫故事、設計小游戲等方式增加可互動性的體驗設計,為公眾營造一種沉浸式參與的氛圍和情境。少林寺還可以通過與河南電視臺等媒體合作,借助媒介技術將少林功夫搬上舞臺。此外,少林寺還可以通過舉辦線下展覽、設立武術體驗營等活動,豐富互動項目的形式,解鎖文旅新場景。
2.4 產業為鏈,形成產業新業態
少林寺在區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應樹立數據資產理念,以數據為生產要素,以少林文化為核心,以創意開發為主要形式,形成產業上下聯動、一次投入、多次產出的數字化、體驗化、智能化產業新業態與傳統舊業態的聯動與互補的狀態,從而實現少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當地經濟增長。一方面,登封當地雖然依靠少林文化形成了以功夫展演、器械售賣、武校建設等為代表的文化產業鏈,但是該產業鏈也面臨著產業結構以基礎性服務為主,低端供給過剩、高質量文化供給不足的問題。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可以加速推進登封地區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云直播、云展覽、云旅游等方式發展智慧旅游,將少林文化與本地豐富的旅游資源相結合,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另一方面,少林寺可以通過與媒體、演出公司、設計公司等文化機構合作、授權等方式,推動少林文化數據的開發利用,建立少林文化數字生產線,打造數字產業基地,形成“原生IP與衍生IP相互支撐、相互融合、多種文化創意產品體驗”的創新業態。少林寺也可以利用少林文化大數據平臺地用戶數據分析用戶的偏好,精準把握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數字文化服務。
3 結 語
數字時代,文旅產業的發展和少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一個內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構過程。少林檔案數據是少林文化的持續積淀和少林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是配置優化文化資源、促進文旅產業提質增效的途徑之一。數字文旅視域下,數據被視為促進文旅新舊業態聯動互補的重要戰略性資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成為文旅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擇。建設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使少林寺更大程度地回歸文化功能成為可能,以數據態助力少林文化的活態傳承、發展和創新,多維度、多樣態呈現少林文化,繼續發揮其文化輸出陣地的作用,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有助于推動區域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實現文化效能和經濟效能的有機統一。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家大數據戰略背景下檔案數據治理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9BTQ097)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與參考文獻
[1]王秀偉.從交互到共生:文旅融合的結構維度、演進邏輯和發展趨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5):29-36.
[2]譚必勇,劉芮,楊紅瑞.傳統與現代:少林寺檔案資源開發路徑探析[J].北京檔案,2020(11):23-25.
[3]趙彩彩,譚必勇,楊紅瑞.少林檔案資源的開發機制與策略[J].蘭臺世界,2021(12):45-49.
[4]邢變變,秦柯源.文化自信視域下少林寺檔案數據治理研究[J].檔案管理,2021(4):76-78.
[5]李海濤,楊晗.多維視角下的少林寺檔案內容挖掘與知識服務研究[J].山西檔案,2021(5):159-166.
[6]李劍清.技術·意識·文脈:文明競爭與文化共享背景下文化產業的文化邏輯[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10-117.
[7]王麗雅.中國文化符號在海外傳播現狀初探[J].國際新聞界,2013(5):74-83.
[8]王華,龍芳.大數據和跨文化視角下中國文化符號在美國的傳播研究[J].跨文化研究論叢,2019(2):105-116,153,154.
[9][16]張小林.嵩山少林武術文化商業化沖突與CIS品牌形象創意開發[C]//體育文化遺產論文集.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4:163-169.
[10]李源,王崗,朱瑞琪.中國武術負面形象的形成原因及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9):33-40.
[11]張興,呂亞娟.圖書館數據文化的蘊涵、培育路徑與建設策略[J].圖書館學研究,2021(13):2-6,17.
[12]朱艷菊.政府大數據能力建設研究[J].電子政務,2016(7):123-129.
[13]環球網.少林寺“野心不小”欲開發手機功夫游戲(圖)[EB/OL].[2022-04-13].https://fo.ifeng.com/news/ detail_2014_07/08/37231393_0.shtml.
[14]新華網.少林寺將全面進入數字化時代[EB/ OL].[2021-12-19].http://ha.news.cn/news/2021-10/24/ c_1127989991.htm.
[15]河南日報.登封少林拳:“世界功夫之都”是如何練成的[EB/OL].[2021-10-09].http://tyj.henan.gov.cn/2020/11-18/1902216.html.
[17]趙紅波,楊應威.論少林精神與儒家文化[J].山東體育科技,2005(3):76-78.
[18]傅才武.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內在邏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