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鴻

梅杰 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2022年1月定價:68.00元
讓史料說話,對史料進行客觀、理性的運用,是《重寫中國兒童文學史(綱要)》最鮮明的特點。以此為前提,梅杰把中國兒童文學史分為八個發展階段,分別是古代的史前期、清末民初的孕育期,而后是誕生期、發展期、挫折期、新生期、斷裂期,最后是以1999 年為截止時間的重建期。中國兒童文學史是一條河流,一條彎彎曲曲的河流,一條布滿暗礁、河汊縱橫的河流。船行其中,對河道無法一目了然,亦不可能一帆風順。故而撰寫中國兒童文學史,搜尋、剔除與梳理之功是免不了的。因此,最大限度地占有史料、運用史料是撰寫的必然前提。占有資料需要勤快與運氣,運用資料需要智慧與見識。這部厚重的《重寫中國兒童文學史(綱要)》,體現的正是作者求真的學術精神。以求真為基礎,借助資料的梳理與作品的評價還作家、作品以應有的歷史地位,正是梅杰重寫中國兒童文學史的學術追求。
梅杰善于挖掘作品,比如陳衡哲于1917 年創作的《小雨點》就是值得重視的作品,在梅杰看來理由有三:第一,它通篇使用淺易的白話;第二,它是中國第一篇童話作品,也是第一篇科學童話作品;第三,它是兒童本位的童話作品。關于第三個理由,梅杰進一步論述道:“中國兒童文學在誕生期出現的第一篇作品,是兒童本位的,不是現實主義的,純然是作家自然地無意中寫出的。這一點意義十分偉大,充分說明真正好的文學創作,一定是作家發自內心的自由書寫。”如此說來,《小雨點》在中國兒童文學史上至少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而作者長期“失蹤”于中國兒童文學史上不能不說是遺憾。尋找文學史上的失蹤者,是梅杰多年學術研究道路的方向之一,在這部新作中亦得到鮮明體現。
兒童本位的有無,為一部作品是不是真正的兒童文學作品的重要依據。兒童本位應是一切兒童文學作品創作的出發點。時光倒回到一百年前,這并不是所有作家的鮮明意識,甚至可以說只是個別作家的認識。中國兒童文學從孕育到誕生,從發展到經歷挫折,從新生到斷裂直至重建,兒童本位意識的從有到無、從弱到強,是不可忽視的評價標準。被歸入發展期中的凌叔華與豐子愷就是有自覺的兒童本位意識的代表作家。基于此,凌叔華的《小哥兒倆》與豐子愷的《小鈔票歷險記》都是帶有標志性與啟發性的作品。從1978 年起至1999 年的重建期里,作家的創作一路往“低齡”讀者方向傾斜。“這其實也是兒童文學作家們更深刻認識到兒童文學本質的一個過程。”讀者年齡越小,創作的難度就越大,兒童本位的意識就更加明顯。橫貫于全書之中的評判標準,正是兒童本位論。
梅杰的求真,不僅指向于挖掘史料,采用兒童本位標準,更指出作品的局限性。張天翼于1932年創作的幾部長篇童話,在梅杰看來,長期以來代表了中國兒童文學的最高成就,甚至標志著童話文體走向成熟。然而,其主題先行的創作模式,有悖于兒童本位立場,無法得到兒童的真正喜歡,且呈現一部比一部弱的趨勢。鄭淵潔師承張天翼并將肆無忌憚的想象力發揮到極致,使中國兒童文學創作進入更加自由的創作境界;可當他把游戲精神推向極致之后,卻常墮入無趣、寡味之境地不能自拔。梅杰都進行了自己的剖析。
學術探索中的求真意識,未嘗不是童心洋溢的表現。真乃童心第一特征,小小的童心有著豐富的內涵。于此,不管是創作作品,還是學術研究,都以童心為導引,并最終回歸童心。研究者梳理并考證史料的案頭工作,與兒童文學作家通過自己的想象與虛構創作出作品一樣,皆以熠熠生輝的童心作為精神源頭。梅杰重寫中國兒童文學史,正是在歷史長河中,以一顆童心打撈無數顆童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