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福
呼吸衰竭在呼吸內科屬于比較常見的疾病,是指因各種原因形成的肺通氣及換氣功能障礙,導致不能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引起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從而造成一系列生理功能與代謝絮亂的臨床綜合征[1]。按照動脈血氣分析可分為Ⅰ型呼吸衰竭與Ⅱ型呼吸衰竭,依照病程情況可分為慢性呼吸衰竭與急性呼吸衰竭,后者屬于一種突發性的呼吸衰竭[2]。此疾病多發生于老年群體,因我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促使疾病的發生率直線上升,對老年群體的身體健康形成威脅。對此,在對老年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療過程中需根據患者的需要開展相應的治療工作,以此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據調查可知,呼吸機是針對此疾病十分有效、廣泛應用的治療方式,能夠利用外界壓力將患者需要的氧氣泵入體內,具有操作便捷、并發癥少等特點,便于對患者開展及時的救治工作[3]。鑒于此,本文就本院特定時間接受救治的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開展實驗,詳細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本院接收的54 例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隨機抽簽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7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6∶11;年齡63~84 歲,平均年齡(74.36±3.96)歲。實驗組男女比例為14∶13;年齡62~87 歲,平均年齡(74.52±4.0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過常規檢查后確認屬于老年急性呼吸衰竭;PaO2<7 kPa;患者及其家屬在醫護人員的告知下充分了解此次研究情況,并簽署了相應文件。排除標準:患者的病情資料存在漏缺情況;患有嚴重的精神障礙或者視聽障礙;拒絕繼續醫治,中途退出研究;存在呼吸機禁忌證情況;肝腎等重要器官出現病變情況;合并其他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即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止咳平喘、矯正水電解質平衡等進行治療[4]。
1.2.2 實驗組 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依照患者的意識、病情等狀況對患者進行無創或者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無創通氣時根據其需求選擇合適的鼻面罩接呼吸機,選用S/T 模式;有創通氣時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通氣模式。在進行連接器連接呼吸機管道時讓患者保持半臥位姿勢;然后調節適合呼吸頻率、呼氣正壓等參數,確保人機協調性[5]。隨后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宣傳,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有效釋放其負面情緒。在對患者治療時需多查看其生命體征情況,根據其變化開展相應的救治工作,確保患者呼吸道順暢,呼吸機正常運行。當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好轉時可去掉呼吸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①血氣指標,包括HR、PaO2、PaCO2。②治療效果,根據患者接受治療后病情好轉情況進行評估。顯效:患者的臨床表現全部消失而生命體征恢復正常狀態,血氣指標的得到顯著改善;有效:患者的臨床表現、生命體征及血氣指標均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病情沒有任何改變,且有加重的趨勢。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誤吸、感染、皮膚腫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HR、PaO2、PaC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HR、PaCO2低于對照組,Pa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顯效19 例,有效7 例,無效1 例;對照組顯效12 例,有效9 例,無效6 例。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30%,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03,P=0.043<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并發癥為0 例;對照組發生誤吸2 例,感染2 例,皮膚腫脹1 例。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18.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10,P=0.019<0.05)。
在對老年急性呼吸衰竭的救治過程中一般選擇常規的治療方式,易導致患者發生并發癥及病情加重等情況;但對患者進行呼吸機輔助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狀況,提升其生活質量水平[6]。
治療后,實驗組HR、PaCO2低于對照組,Pa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能減少對氣管的損傷且形成的創傷較小,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避免并發癥的出現,患者的接受度及配合度更高[7]。同時對患者進行呼吸機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通氣情況,調節高、低壓水平情況及高壓時長,促使患者的血氣指標得到有效改善,減小氣道阻力及增強肺泡通氣量[8,9]。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30%,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18.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患者使用呼吸機能夠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及血氣指標,利于病情的良好康復,減少住院時間,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其中,運用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便于患者隨時飲食、溝通等,保護上呼吸道過濾、濕化及加溫功能[10]。據調查可知,使用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操作更加便捷,能夠及時開始治療、不需要12 h 持續進行等優點[11]。此外,能夠減少對氣管的損傷,避免出現氣管切開、插管等情況的發生,利于上呼吸道的保護[12]。
綜上所述,對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進行呼吸機輔助急診治療效果顯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血氣指標,避免并發癥發生,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值得在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