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根據出血原因可分為靜脈曲張性出血和非靜脈曲張性出血[1]。急性非靜脈曲張性出血可表現為嘔血、黑便、心率增快、頭暈、面色發白等,部分患者還伴有腹部疼痛[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出血量較大,病情兇猛,容易引起出血性休克,進而可引發死亡,需要及時進行有效治療[3]。本文對消化內鏡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92 例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所選患者或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 例,女26 例;年齡22~88 歲,平均年齡(47.29±16.18)歲;出血量50~1200 ml,平均出血量(476.74±243.39)ml。對照組中男21 例,女25 例;年齡24~80 歲,平均年齡(46.14±15.52)歲;出血量50~1100 ml,平均出血量(454.95±222.06)ml。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①有嘔血、黑便、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表現;②嘔吐物、大便隱血試驗強陽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在本院治療前未應用其他治療方案;④年齡>18 周歲,具有完全行為能力。排除標準:①靜脈曲張性出血患者;②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患者;③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④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⑤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⑥孕產婦及哺乳期婦女;⑦出血量超過體循環20%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案。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重點監測頸靜脈充盈情況及尿量,禁止飲食,插入胃管,吸出胃內殘留物??焖俳㈧o脈通道,根據患者失血情況進行輸血、補液。靜脈推注質子泵抑制劑進行抑酸治療,止血穩定后再通過靜脈滴注方式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先給予奧曲肽0.1 mg 靜脈推注,后給予奧曲肽0.3 mg 加入500 ml 生理鹽水,按0.05 mg/h 持續泵入,1 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消化內鏡治療。治療前給予必要的心理安撫,并肌內注射適量地西泮。應用電子胃鏡插入上消化道,探查出血部位,術中可應用去甲腎上腺素清洗出血區域,確認出血點。并在出血部位局部注射0.001%腎上腺素或巴曲亭2 U,引用高頻電凝止血。若患者出血兇猛,可用止血夾進行夾閉止血。止血成功后應用電子胃鏡密切觀察出血點狀況,確認無其他出血點或活動性出血后再退出胃鏡。消化內鏡止血后48 h 內禁止飲食,同時注意觀察術后是否存在出血癥狀或其他相關癥狀。兩組患者經過以上相關治療方式治療后觀察48 h,若仍有出血癥狀因根據具體情況再次選擇消化內鏡止血、介入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復發情況、休克及死亡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經過治療后患者止血成功,生命體征平穩,24 h 內未見再出血,其他臨床癥狀也在3 d 內相繼消失為顯效;治療后止血成功、24 h 內未見出血,但3 d 后大便隱血試驗仍為陽性或其他癥狀未見明顯好轉為有效;治療后仍有明顯出血,相關臨床癥狀也未見好轉為無效[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顯效37 例(80.43%),有效8 例(17.39%),無效1 例(2.17%),總有效率為97.83%;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26 例(56.52%),有效13 例(28.26%),無效7 例(15.22%),總有效率為84.78%。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止血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休克及死亡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休克發生率為6.52%(3/46),死亡發生率為0;對照組患者休克發生率為21.74%(10/46),死亡發生率為8.70%(4/46)。觀察組患者休克發生率及死亡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895、4.1818,P=0.0362、0.0409<0.05)。
2.4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復發率為2.17%(1/46),對照組患者復發率為15.22%(7/46)。觀察組患者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9286,P=0.0264<0.05)。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消化道炎癥、潰瘍等均可致病。當下臨床上對于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主要采用常規保守方案治療,即應用抑酸劑降低胃酸分泌,改善胃內環境[5,6]。外科手術治療應為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案,但其創傷較大,術后康復較慢,因此若非病情緊急,通常不采用外科手術方式治療。消化內鏡是近年來應用廣泛的又一種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方式[7]。應用消化內鏡治療可準確的找到出血點,并進行局部用藥治療及止血夾治療,從而可以更快、更為有效地達到止血目的[8,9]。同時消化內鏡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操作方便快捷,幾乎無創傷及不良事年,從而廣受歡迎[10]。
為探討消化內鏡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將所選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方案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方案基礎上加入消化內鏡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止血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休克發生率及死亡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消化內鏡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良好,見效速度快,能有效降低患者休克及死亡發生率,也有效預防治療后再出血的發生。
綜上所述,消化內鏡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良好,止血效果快,復發率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