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龍
腹股溝疝氣是外科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疾病,相關研究顯示,以往臨床多使用常規手術方式治療,該種治療方式屬于有張力修補,術后傷口愈合比較慢,極易致使多種并發癥發生,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恢復[1,2]。和常規手術相比,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是近些年臨床使用比較廣泛的治療手段,無張力疝修補術具備操作便利、切口小、創傷不大等優勢,有利于術后恢復,術后并發癥較少,可有效改進患者預后[3,4]。為探析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有效性,本院特選取腹股溝疝氣患者68 例進行分組實驗,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2~12 月就診的68 例腹股溝疝氣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4 例。對照組女14 例,男20 例,年齡42~78 歲,平均年齡(58.26±6.58)歲。實驗組女18 例,男16 例,年齡41~75 歲,平均年齡(58.27±5.9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對腹股溝疝的診斷要求;排除患有較重心肝腎重大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較重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較重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排除拒絕手術治療的患者;排除對治療依從性不高的患者;排除同時參與其余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手術治療,麻醉方式為連續硬膜外麻醉,在患者的下腹部處選取手術切口,切口大小4~6 cm,找到疝囊后將其逐層分離,對疝囊進行復位,之后高位結扎疝囊,使用Bassini 方式修補后壁或前壁。實驗組采取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修補材料選取聚乙烯平片,麻醉方式為連續硬膜外麻醉,手術切口需與腹股溝韌帶平行,且切口大小為4~6 cm,游離疝囊向疝囊頸處,如果疝囊較大則需將疝囊橫斷打開,并實行荷包縫合;如果疝囊較小,需將其直接向患者腹腔內納入。針對遠端疝囊,可以不進行分離,防止術后出現陰囊出血。對補片進行修剪,確保其腹壁缺損邊緣在1.5 cm 以上,同時在補片上緣位置,修補裂口,其大小為0.5 cm。之后在對精索進行環繞,補片放好后,將周圍組織和補片間斷縫合并固定。
1.3 指標觀察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臨床療效、總滿意率。療效判定標準:治愈:術后隨訪1 年,患者的病灶完全修復,且沒有任何反常狀況及復發者;顯效:術后隨訪1 年,患者的病灶修復狀況較佳,且沒有任何反常狀況,但在6 個月內出現復發者;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表現沒有任何好轉,且有增重趨向者。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使用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患者滿意率測評,主要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4 項,評分采用百分制,非常滿意者為得分≥88 分;比較滿意者為得分75~87 分;一般滿意者為得分63~74 分;不滿意者為得分0~62 分。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比較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 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發生尿潴留0 例,陰囊血腫1 例,切口感染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88%(2/34);對照組發生尿潴留5 例,陰囊血腫3 例,切口感染4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5.29%(12/34);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947,P=0.0027<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32/34),高于對照組的70.59%(24/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4 兩組治療總滿意率比較 實驗組非常滿意20 例,比較滿意8 例,一般滿意5 例,不滿意1 例,總滿意率為97.06%(33/34);對照組非常滿意12 例,比較滿意7 例,一般滿意9 例,不滿意6 例,總滿意率為82.35%(28/34)。實驗組治療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813,P=0.0460<0.05)。
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是臨床上比較常用的治療方式,當前,臨床治療腹股溝疝氣的修補術約有十幾種[5,6]。其中,以Bassini 為代表的有張力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Bassini 法主要就是將各解剖層次的韌帶、肌性組織進行縫合,是比較常見的有張力疝修補術,此方式分離范圍較廣,需將腹股溝管相應的解剖結構充分顯露,并將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股溝韌帶和腹內斜肌縫合在一起,以便實現強化腹股溝管后壁的效果。但是,此種手術方式的張力較大,術后疼痛指數較高,恢復較慢,再者由于較長時間內存有局部牽拉感,導致其復發指數及并發癥發生指數均較高[7,8]。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是當前臨床比較受歡迎的一種治療手段,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補片是人工合成的,用于修補腹股溝管缺損處,腹股溝的正常結構不會被破壞,且組織相容性與耐沖擊性均較優,創傷較小,操作比較便利,術后恢復時間較短,復發率較低,故而被廣泛應用在臨床疾病治療上。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中充分使用聚丙烯補片,但機體組織不會將其吸收,且生物平穩性較佳,具備良好的組織相容性,可在較短時間內粘合固定縫合組織,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理想[9,10]。本次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氣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綜上所述,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氣的臨床效果比較顯著,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能明顯減少并發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治療滿意率較高,值得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