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鵬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于2018 年3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160 例腦梗死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和臨床資料,其中男88 例、女72 例;年齡41~79 歲,平均年齡(65.5±8.9)歲;其中,超急性期(<6 h)患者32 例,急性期(7~72 h)患者52 例,亞急性期(73 h~10 d)患者52 例,慢性期(≥11 d)患者24 例;臨床癥狀:22 例表現為肢體無力伴視力模糊,22 例表現為肢體無力伴癲癇,104 例表現為肢體無力(其中54 例為右側肢體、50 例為左側肢體),12 例表現為精神異常;病變部位:26 例為右側小腦半球腦梗死、14 例為枕葉梗死、22 例為腦干梗死、28 例為右側小腦半球腦梗死、10 例為左側額頂葉腦梗死、10 例為大腦半球廣泛腦梗死(5 例為右側、5 例為左側),50 例為基底節腦梗死(22 例為右側、28 例為左側)。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結果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診治指南中關于腦梗死疾病診斷標準相符;②患者年齡在40~80 歲;③無缺血性腦卒中或出血性病史;④個人基本資料完善;⑤自愿參與并積極配合。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惡性腫瘤或免疫系統疾病;②臨床檢查配合性差;③肝腎功能存在障礙,伴有感染、腦出血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并發癥;④檢查證實由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腦腫瘤、腦外傷、代謝障礙及腦寄生蟲等因素引起腦栓塞[1];⑤哺乳期及妊娠期孕婦;⑥伴有心肺功能不全、對造影劑過敏或對藥物過敏;⑦血小板數量異常,凝血功能障礙,白細胞水平偏低等,或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嚴重性貧血等疾病;⑧具有潛在性心源性栓塞風險;⑨出現顱內非血管性病變疾病[2,3]。
1.3 方法 檢查儀器選用西門子SO MATOM Definition Flash,患者平躺于掃描床,取仰臥位,選用頭部8 通道線圈,進行常規T1WI、T2WI、DWI、FLAIR和PWI 序列軸位成像。其中T1WI 序列采用Ce 自旋回波序列。掃描參數:T1WI 參數,射頻脈沖重復時間(TR)440 ms,回波時間(TE)2.54 ms,掃描視野(FOV)220 mm,層厚6 mm,間距0.6 mm。T2WI 序列參數,TR/TE 為5000 ms/90 ms,FOV 220 mm,層厚6 mm,間距0.6 mm。DWI 序列參數:b 值為0.600 s/mm2,掃描數為36 層,TR/TE 為4600 ms/53.94 ms,層厚5 mm,FOV 為24 cm×24 cm,間距2 mm。FLAIR 序列參數:掃描層數為22 層,TR/TE 為5500 ms/110 ms,層 厚6 mm,FOV 為24 cm×24 cm。PWI 序列:TR/TE 為400 ms/32 ms,層厚5 mm,FOV 為22 cm。先進行平掃,平掃完后經靜脈注射釓噴酸葡胺(Gd-DTPA)試劑進行增強掃描。掃描完成后進行圖像后處理,最后由診斷醫師進行閱片得出診斷結果。
1.4 觀察指標 以MRI 檢測結果為標準,比較腦梗死不同分期患者梗死區與健側對應區的ADC 值;分析腦梗死不同分期患者PWI 灌注中的MTT、TTP 表現及在DWI 和PWI 中的表現。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腦梗死不同分期患者梗死區與健側對應區的ADC 值比較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患者梗死區的ADC值明顯低于健側對應區,亞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梗死區的ADC 值明顯高于健側對應區,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腦梗死不同分期患者梗死區與健側對應區的ADC 值比較(,×10-3 mm2/s)

表1 腦梗死不同分期患者梗死區與健側對應區的ADC 值比較(,×10-3 mm2/s)
注:與健側對應區比較,aP<0.05
2.2 腦梗死不同分期患者PWI 灌注中的MTT、TTP表現分析 腦梗死不同分期患者PWI 灌注中的MTT表現:超急性期患者中32 例患者全部升高;急性期患者中2 例患者正常,6 例患者降低,44 例患者升高;亞急性期患者中12 例患者降低,40 例患者升高;慢性期患者中21 例患者降低,3 例患者升高。腦梗死不同分期患者PWI 灌注中的TTP 表現:超急性期患者中32 例患者全部升高;急性期患者中2 例患者正常,6 例患者降低,44 例患者升高;亞急性期患者中12 例患者降低,40 例患者升高;慢性期患者中21 例患者降低,3 例患者升高。見表2。

表2 腦梗死不同分期患者PWI 灌注中的MTT、TTP 表現分析(n)
2.3 腦梗死不同分期患者在DWI 和PWI 中的表現分析 超急性期:26 例患者DWI<PWI,0 例患者DWI=PWI,6 例患者DWI>PWI;急性期:16 例患者DWI<PWI,6 例患者DWI=PWI,30 例患者DWI>PWI;亞急性期:0 例患者DWI<PWI,46 例患者DWI=PWI,6 例患者DWI>PWI;慢性期:0 例患者DWI<PWI,19 例患者DWI=PWI,5 例患者DWI>PWI。見表3。

表3 腦梗死不同分期患者在DWI 和PWI 中的表現分析(n)
腦梗死屬于目前對人類健康威脅極大的中老年慢性疾病,據統計,在所有腦血管疾病患者中,腦梗死發病率高達75%[4,5]。目前,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使用最多的治療手段為DWI 技術[6,7]。DWI 技術可借助于圖像將水分子微觀運動準確反映出來,在對急性期和超急性期腦梗死檢查方面,較常規檢查手段具有明顯優勢。腦灌注成像技術可用于對急性缺血性血管疾病、有無局部缺血灶、是否出現缺血半暗帶等早期、快速診斷方面。從腦血流降低一直到出現急性期腦梗死,需經過以下3 個過程:①腦灌注壓降低導致局部血流動力學發生異常[8,9];②腦循環儲備力出現失代償性灌注,從而引起神經功能出現異常變化[10];③腦血流量降低程度明顯較腦代謝儲備力高,進而導致神經元出現不可逆性變化,也被稱之為腦梗死。以上前兩期均為腦梗死前期,并且僅有25%~31%腦梗死患者能在6 h 內接受治療,因此通過腦灌注不僅可準確評估梗死區微循環狀態,而且還能用于診斷局部缺血情況,能夠提前預警腦梗死疾病發生,臨床應用優勢顯著。PWI異常表現總共有5 種:①腦血流量(rCBF)和腦血容量(rCBV)正常,而MTT 發生延長,說明患者出現腦梗死;②rCBF、rCBV 降低,MTT 延長,說明患者出現低灌注;③rCBV 稍微增加或維持正常水平,而MTT 發生延長,說明患者已建立側枝循環;④rCBV 水平上升,TTP 和MTT 水平下降或保持不變,說明血液出現再灌注情況;⑤rCBV 水平上升明顯,說明出現血流過渡灌注現象。
根據本研究結果可知,超急性期腦梗死灌注側重于反映24 h 內腦血流降低幅度較腦代謝儲備力超出后所出現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本組患者中,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血流動力學均為低灌注,變化較為單一。TTP和MTT 對于缺血的敏感性較差,而該組中,在邊緣腦組織及梗死區中TTP 與MTT 幾乎全部表現為延長,而只有當過渡灌注出血或出現慢性期腦組織液化壞死情況時,才會發生下降現象,因此可知,腦缺血改變在梗死區周圍大部分區域均有出現。缺血半暗帶存在情況可通過PWI 和DWI 不匹配關系來確定,當前PWI 聯合DWI 應用觀點為:當PWI>DWI 時,說明缺血半暗帶出現,表現出溶栓現象;當PWI<DWI 時,提示無需溶栓,此時血管再通;PWI 異常、DWI 正常,說明出現一過性腦缺血。
腦梗死作為目前臨床中多發性疾病,疾病檢查中通常將MRI 檢查與DWI 結合,通過采用該檢查手段不僅有利于對超急性期腦梗死實現早期診斷,且還能準確判斷腦梗死發生時期。通過將PWI 和常規檢查相結合,能夠實現對梗死區微循環情況準確、快速掌握,并及早獲知有無缺血半暗帶存在,在臨床治療中有著重要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