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雋 董敬 李媛
心房顫動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病癥,其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年齡60 歲的患者中,房顫的發生率為0.4%~1.0%,在年齡>80 歲的患者中發生率可達到10%以上[1]。心房顫動可引起后遺癥、血栓并發癥,預后效果不佳,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對患者工作與生活產生影響,降低生活質量[1]。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是介于Ⅰ度、Ⅲ度間,診斷難度較大。因此,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準確且有效診斷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可提高診斷準確率。當前,臨床在診斷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時多采用影像學技術,如常規心電圖、動態心電圖等,其中常規心電圖診斷無法滿足臨床需求,采用動態心電圖診斷時,提供信息更高,且在心肌病理改變中特異度與敏感度更高[2]。研究表明,針對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應用聯合動態心電圖診斷,可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促進疾病的治療。本文將80 例心房顫動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80 例心房顫動患者,均實施動態心電圖診斷。其中,男43 例,女37 例;年齡最小41 歲,最大76 歲,平均年齡(61.78±6.93)歲;原發疾病:28 例心臟瓣膜炎,26 例冠心病,16 例高血壓,5 例先天性心臟病,4 例擴張性心肌病,1 例心包疾病。納入標準:資料齊全;認知正常;以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陣發性心房顫動診斷標準為依據,根據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確診疾病;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參加。排除標準:肝膽系統疾病;糖尿病;貧血現象;近期服用降脂類藥物;嚴重氣管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不配合研究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使用動態心電圖機(BI9800 型)進行檢查,詳細記錄24 h 心電圖的有效變化值,使用Biox Win 軟件對觀察圖像進行全面分析。檢查期間不能洗澡,日常起居與佩帶前一樣,盡量避免劇烈運動和雙上肢劇烈活動,以減少各種肌電干擾和偽差。佩戴時不要牽拉記錄電極線,否則會出現大量干擾數據,影響數據輸出。
1.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R-R 間隔時間、預后情況、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者特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R-R 間隔時間分析 80 例患者中,R-R 間隔時間>1.5 s 者共計56 例,占比70.00%,其中,Ⅰ度房室傳導阻滯者32 例、占比57.14%,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24 例、占比42.86%。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者R-R 間隔時間(2.84±0.23)s 長于Ⅰ度房室傳導阻滯的(2.43±0.17)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R-R 間隔時間比較(,s)

表1 患者R-R 間隔時間比較(,s)
注:與Ⅰ度房室傳導阻滯比較,aP<0.05
2.2 患者預后情況分析 80 例患者中,未實施特殊干預,自行恢復正常心律者17例(21.25%);經過藥物治療,恢復正常心律者54 例(67.50%);經過電擊治療,恢復正常心律者9 例(11.25%)。見表2。

表2 患者預后情況分析(n,%)
2.3 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者特征分析
2.3.1 一般特征 心電圖診斷包含以下特征:①長間歇特征,1.5 s以上長間歇者12例,間歇時間1.62~5.45 s,平均間歇時間(2.43±1.02)s,間歇次數2~534 次,平均間歇次數(342.12±113.38)次;②平均心室率特征:心房顫動者心室率62~147 次/min,平均心室率(79.98±22.42)次/min;長間歇者心室率61~94 次/min,平均心室率(76.45±5.86)次/min。
2.3.2 影像學特點分析 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者點圖特征呈均勻分布寬條帶,無明顯下界,上界清晰,寬帶相近;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者散點圖寬度窄,無明顯下界與上界,且散點分布寬度、密度無明顯特征、規律。
心房顫動即房顫,為嚴重心律失常疾病,心房電活動由規則性逐漸轉變為無規則性,嚴重者可出現無明顯心房電活動,心房的機械運動亦變得雜亂不規則,心臟泵血功能不能正常運行,繼而牽連心室電活動及機械活動變得紊亂不規則。心房顫動同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等器質性疾病一塊出現,往往會導致致殘率、死亡率升高[3]。研究數據表明,我國心房顫動患者數量逐漸增多,其有效治療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房室傳導阻滯表示竇性激動傳導中出現延遲或者部分無法傳導現象,由3個級別組成,分別是Ⅰ度房室傳導阻滯、Ⅱ度房室傳導阻滯、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其中,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發生在部分心室漏博患者中,存在隱匿性,在診斷過程中極易出現誤診與漏診[4]。當前,我國醫療技術發展迅猛,影像學技術不斷應用成熟,在心房顫動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的診斷中具有顯著效果,常用技術包括心電圖。
心電圖可詳細觀察患者心臟跳動情況,醫師可掌握與了解患者的心臟異常情況[5]。心電圖對于設備要求低,且操作簡單,對于醫師要求較高,需經驗豐富,且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在心房顫動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診斷中,心電圖為最常用、最簡單方法,特別是患者在癥狀發作時,心電圖為最重要診斷方式,還可檢查出心律失常[6-8]。心電圖是采用向量方式記錄患者的心肌機械收縮前心電活動,對患者心臟功能進行判斷。常規心動圖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時,缺乏統一規定,可由多方面概括,詳細如下:①平均心室率在50 次/min 以下;②R-R 間期超過1.5 s,連續出現3 次以上;③心房顫動發作以后,QRS 波、f 波間比值低于1∶10,出現3 次以上[9];④心房顫動在發作時存在逸博心律、室性逸博、房室交接區。然而,單獨應用常規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存在一定不足,無法明確R-R 間隔時間,從而出現誤診、漏診現象。動態心電圖具有無創、方便與快捷等優點,且具有實時顯像與連續觀察的優點,因此應用于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的診斷具有獨特優勢[10,11]。本次研究結果可見,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者R-R 間隔時間(2.84±0.23)s 長于Ⅰ度房室傳導阻滯的(2.43±0.17)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者點圖特征呈均勻分布寬條帶,無明顯下界,上界清晰,寬帶相近;心房顫動伴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者散點圖寬度窄,無明顯下界與上界,且散點分布寬度、密度無明顯特征、規律。
綜上所述,心房顫動者可使用動態心電圖診斷,可有效檢出疾病,且Ⅱ度房室傳導阻滯具有典型特點,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依據,改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