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忠 杜小芳 李虹
乳腺腫塊是非哺乳期女性常見的乳腺病變,具有良性和惡性兩種病變類型。常規超聲具有無創、方便、無放射性、診斷敏感度較高的特點,但長時間的臨床應用發現,其對于乳腺良惡性病變的分辨率較低。彈性成像技術是近年新發展起來的超聲成像技術,其可從定性角度分析非哺乳期乳腺腫塊的彈性信息,有助于對患者良惡性的判斷[1,2]。本研究采用常規超聲聯合彈性成像對非哺乳期乳腺腫塊患者進行檢查,分析其對患者病灶良惡性的診斷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乳腺科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294 例非哺乳期乳腺腫塊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年齡23~67 歲,平均年齡(44.83±8.38)歲。本研究獲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乳腺腫塊符合《現代乳腺影像診斷學》[3]中的相關標準,并經病理檢查(超聲引導下空芯針穿刺取出條狀樣組織,快速冰凍后送病理檢查)確診,非哺乳期者;②無乳腺手術史者;③無乳腺惡性腫瘤病史者等。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②合并其他組織器官惡性腫瘤疾病者;③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器官嚴重功能障礙、免疫系統疾病者等。
1.3 檢查方法
1.3.1 常規超聲 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的S 2000 及Acuson Oxana2 彩色超聲系統對非哺乳期乳腺腫塊患者進行檢查。患者仰臥或側臥,將探頭置于乳腺區域由外到內呈放射狀進行橫切、縱切、斜切的全方位掃查,對雙側病灶均進行常規二維灰階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1.3.2 彈性成像 常規超聲檢查后,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的S2000 型及Acuson Oxana2 型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彈性成像檢查。將高頻探頭放置于病灶區域,設置取樣框為病灶區域大小的2~3 倍,用雙幅圖像實時顯示,分別于病灶內取點,命名為A 點,并在周圍同水平的正常乳腺組織內取點,命名為B 點,自動計算兩點間組織的彈性應變率比值,取5 個值,以中位數作為病灶的最終彈性成像評分,其數值大小與病灶組織硬度呈正比。
1.4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的病理結果,比較良惡性乳腺腫塊的常規超聲特征、彈性成像評分情況,常規超聲、彈性成像以及聯合檢查對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良惡性診斷效能。
1.4.1 病理結果 根據患者病理診斷結果,對病灶良惡性進行統計。
1.4.2 常規超聲特征 根據超聲檢測結果,對良性或惡性病灶邊緣是否清晰、內部回聲是否均勻、后方回聲衰減情況、形態規則、縱橫比、是否發生微鈣化等相關情況進行統計比較。
1.4.3 彈性成像評分 根據彈性成像結果,對患者病灶評分情況進行統計。
1.4.4 診斷效能 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對兩種方法單獨檢查以及聯合檢查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良性或惡性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度進行分析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理結果 294 例患者共有乳腺腫塊342 個,其中良性病灶214 個,占比為62.57%;惡性病灶128 個,占比為37.43%。
2.2 良惡性乳腺腫塊常規超聲特征比較 常規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良性病灶邊緣清晰占比81.78%、內部回聲均勻占比62.15%、后方回聲衰減占比88.32%、形態規則占比67.29%、縱橫比≤1 占比86.45%均顯著高于惡性病灶的28.13%、16.41%、56.25%、19.53%、55.47%,微鈣化占比8.88%低于惡性病灶的41.41%,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良惡性乳腺腫塊常規超聲特征比較[個(%)]
2.3 良惡性非哺乳期乳腺腫塊患者彈性成像評分情況比較 良性病灶彈性成像評分情況優于惡性病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良惡性非哺乳期乳腺腫塊患者彈性成像評分情況比較[個(%)]
2.4 常規超聲、彈性成像以及聯合檢查對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良惡性診斷效能比較 聯合檢查對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良惡性診斷的靈敏度92.19%、陰性預測值95.17%、準確度92.11%均高于常規超聲診斷的75.00%、84.83%、80.41%和彈性成像診斷的81.25%、88.89%、86.5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表3 常規超聲、彈性成像以及聯合檢查對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良惡性診斷結果[個(%)]

表4 常規超聲、彈性成像以及聯合檢查對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良惡性診斷效能比較(%)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疾病,可對女性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部分乳腺腫塊是乳腺癌重要的癌前病變,因此臨床對于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診斷的首要任務是確定非哺乳期乳腺腫塊的良惡性,因此尋找一種良好的診斷方法以提高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良惡性的確診率是乳腺科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4]。
常規超聲是臨床鑒別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良惡性的首選方法,其對于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良惡性的鑒別主要通過二維和彩色超聲血流特點進行分析。常規超聲檢測良性病灶的病理學基礎為膨脹性生長,病灶一般邊緣清晰、形態規則、缺少血供且內部回聲均勻;對惡性病灶的征象則顯示為病灶呈浸潤性生長,形態不規則、邊緣有成角、小分葉、毛刺,顯示為邊緣不清晰,其血供豐富,征象顯示為血管分布不均、血管徑粗細不勻,呈穿入型血流,血管走行迂曲,內部回聲不均勻,同時鈣化程度更高[5]。本研究結果顯示,超聲檢查良性病灶邊緣清晰、內部回聲均勻、后方回聲衰減、形態規則、縱橫比≤1 的占比顯著高于惡性病灶,而發生微鈣化的占比低于惡性病灶,這與常規超聲檢查惡性非哺乳期乳腺腫塊的特征具有較高一致性[6]。本研究彈性成像評分結果顯示,良性病灶彈性成像評分情況優于惡性病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在于:彈性成像經軟件處理后可根據組織的硬度情況以不同的顏色顯示,良性非哺乳期乳腺腫塊病灶在彈性成像圖上顯示為藍綠色或綠色,其主要由纖維組織和導管上皮構成,其間質內含有較多疏松的粘多糖,彈性情況較好,因此評分較高;而惡性非哺乳期乳腺腫塊病灶顯示為藍色,其組成主要包括導管上皮和致密的纖維組織,其彈性情況較差,因此評分較低[7,8]。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檢查對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良惡性鑒別診斷的靈敏度、陰性預測值以及準確度顯著高于單獨應用常規超聲和彈性成像檢查法。常規超聲與彈性成像聯合則能互相補足,提高診斷效能,原因在于,彈性成像可直接提供組織彈性硬度信息,其敏感度較高,能有效彌補常規超聲二維灰階圖像和彩色多普勒對于微小病灶顯像方面不易區分,導致良惡性診斷困難的不足,而常規超聲可通過對乳腺腫塊回聲、形態、有無鈣化、病灶內血流情況等進行判斷,降低彈性成像由于組織彈性差異而導致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良惡性的誤診率[9-11]。
綜上所述,常規超聲聯合彈性成像對非哺乳期乳腺腫塊良惡性的診斷效能均優于兩種方法單獨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