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方婧 朱 捷,2
1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重慶 400030
2 重慶大學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重慶 400030
快速城鎮化使小城鎮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同時也暴露了小城鎮生態、文化和功能等諸多方面的問題[1]。目前,許多小城鎮推進綠道建設,試圖以此提升城鎮空間品質,然而,當前小城鎮綠道作為城鎮宣傳的內容,只在城鎮某一區段內修建,單純強調生態防護或游憩活動功能,無法在全局及更大范圍下實現多維價值,更無法提升空間品質[2]。基于此,小城鎮綠道建設應考慮兩方面問題:一是如何轉換綠道建構思維,在更大區域范圍內發揮綠道提升空間品質的作用;二是建構路徑與方法,即如何使綠道真正帶動小城鎮發展。在這種狀況下,景觀觸媒作為一種新型理論,以景觀作為觸媒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并持續帶動城市發展,為小城鎮綠道建構提供了新思路。
城市觸媒由韋恩·奧圖和唐·洛干[3]提出,指代正面影響城市建設的要素,城市發展與演進正是在多種“觸媒”作用下得以推進。當前建筑和城市設計思潮對城市的觸媒效應已受到關注,但同樣能策動城市開發聯動反應的景觀,卻鮮少作為觸媒。
景觀觸媒是指具有引領性的景觀要素,可以刺激和引導城市后續開發[4]。早期景觀觸媒局限于建筑先導秩序下的“剩余空間”,所產生的效應隨距離增加而逐漸衰減[5](圖1)。于是,庫哈斯等提出將相對于建筑實體之外的虛體空間作為城市布局基礎,強調景觀互相聯系、傳遞能量的“網絡”模式觸媒效應[6]。此后,景觀觸媒發展更為靈活,鼓勵尺度和形式的彈性變化、正式功能復合化和非正規功能正當化,強調多維價值取向的平衡,同時提倡以臨時性空間作為“新觸媒”,刺激新的、計劃外活動的可能[7-8]。

圖1 城市觸媒演進過程圖
景觀觸媒理論的演進顛覆了傳統建筑統領城市的邏輯框架,以開放空間作為觸媒景觀的載體,使景觀不再僅是布景式、片段化的孤立觸媒點,更能作為原始觸媒實現場所價值,并激活、帶動周邊發展,進而形成新觸媒,新觸媒進一步激發活力點,形成“網絡”模式觸媒效應,以觸媒網絡持續引導城市后續開發[7](圖2)。

圖2 景觀觸媒作用原理
其一,景觀觸媒強調“網絡”模式觸媒效應,其與綠道系統由點及面的組織方式相契合,完整的小城鎮綠道系統能激發“網絡”模式觸媒效應。其二,景觀觸媒強調多維價值取向的平衡,使綠道能夠復合多維價值,支撐小城鎮生態、文化、功能等各方發展。其三,景觀觸媒提供彈性的思維,指導綠道由自身尺度、形式和功能的靈活多變實現自我調節,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小城鎮系統[9]。其四,景觀觸媒關注操作過程而非最終景象,通過設計“過程”指導綠道發展,使綠道能承載小城鎮動態發展的愿望因時而變,拓展新的關系[5]。由此可見,景觀觸媒理論蘊含系統觀、多維觀、彈性觀和過程觀,得以指導小城鎮綠道建構,并填補當前小城鎮綠道理論空缺[10]。
在城市化快速進程中,由于經驗理論的缺乏,小城鎮發展重速度而輕質量。小城鎮范圍不斷向外擴張,卻忽視了對綠地系統的健全,導致小城鎮綠道束縛于狹義的“綠化”,多為自成一體的綠地斑塊,其生態效應局限于周邊區域,未形成網絡狀的系統結構,無法傳遞“網絡”模式觸媒效應[11]。景觀觸媒效應下綠道建設強調系統性,著重對各類綠地斑塊的組織串聯,增強綠地各組分和各尺度間的相互關聯,激發生態環境系統網絡觸媒效應,增強整體生態效益[12]。例如,安溪縣城綠道覆蓋率達97.13%,彌補了原有綠地系統的不足,加強了城鎮綠地輻射能力[13]。
在規劃設計實踐中,設計師經常重實體建筑,而輕虛體空間,造成小城鎮的公共空間多被視為建筑的補遺,常被各種建筑組團割裂,導致小城鎮缺乏系統層級和與生活的聯系,孤立化的公共空間所形成的觸媒效應隨空間距離的增加逐漸衰減,無法與城鎮生活系統形成統一[14]。因此,綠道應注重對相關聯公共空間的系統控制,打造與優化并重,構建多樣主題游憩體系,實現公共空間系統網絡觸媒效應,豐富城鎮公共生活。例如,蕭縣城區綠道有效銜接了居住組團、文化廣場及歷史遺跡等公共空間,為居民出行、文化體驗及健身休閑等公共活動提供了便利。
差異性歷史軌跡和自然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小城鎮文化,但以經濟為本的建設背景下,小城鎮人文資源未受到重視。具體來說,城鎮中反映地域行為模式的開放空間遭“邊緣化”處理,而文化符號則呈現明顯的布景化傾向。綠道建設應考慮對傳統文化空間和文化符號的營造,針對性保護或利用,構建文化特色系統網絡,激發地域文化系統網絡觸媒效應,從而傳承地域文脈。以上杭縣城綠道為例,通過營造孔廟、古城墻等沿線文化空間和融合客家、金銅等文化符號,展現上杭千年古邑的文化新魅力。
大量小城鎮注重建筑實體的夸張表達,忽視了反映自然屬性的綠色開放空間等虛體空間的獨特意象,導致城鎮形象缺乏特色,主要體現為山水格局混亂、地方形象趨同,城鎮標志物突兀等。這一背景下,綠道串聯山體、水系、林地、農田及多樣開放空間節點,構建地域特色的“景觀骨架”,并通過豐富空間類型,控制景觀視廊,激發景觀形象系統網絡觸媒效應,全面彰顯城鎮形象。如云陽縣城綠道,基于山水相依的自然環境串聯了城鎮陽臺、公園綠地、濱水岸線等開放空間,構架了特色山地城鎮結構,繪制了云陽個性名片。
綠道作為綠色開放空間,通過引導業態資源要素配置產生經濟效益,但由于缺乏因地制宜和互融發展的考慮而未形成綠道經濟體系。景觀觸媒指導下,綠道組織開放空間,根據各空間組團特色,延伸其所配置的業態資源,融合發展業態布局,并引入新經濟模式,打造多樣消費場景,完善綠道經濟體系,激發業態資源系統網絡觸媒效應,引導城鎮綠道經濟發展。如淳安縣姜家鎮綠道經濟體系建設以來,通過打通全域旅游脈絡將游客帶進沿線農戶的田園、果園和菜園,成為特色富民的產業帶[15]。
景觀觸媒效應下小城鎮綠道建構是一個動態過程,應從小城鎮現存問題和發展的前景出發,提出基于過程的彈性策略,進而催生具體空間形式。根據上述綠道建設的問題,規劃時應首先在形勢政策、規劃目標研究基礎上對超越規劃對象的更大區域范圍的生態環境、公共空間、地域文化、景觀形象及業態資源5方面進行詳細調研分析,確定原始觸媒要素;其次由每一類綠道的觸媒要素形成連續性子系統觸媒網絡,后以“分層疊加”的思路疊加各子系統觸媒網絡,形成復合系統觸媒網絡激發綜合性網絡觸媒效應(圖3);最后,確定彈性的引導方針,以保證觸媒效應充分且長久的發揮。具體涵蓋“評估確定觸媒要素—系統觸媒網絡構建—動態調控觸媒引導”3個步驟。

圖3 小城鎮綠道景觀觸媒效應圖
為最大化發揮觸媒效應,應對各觸媒要素進行評估。生態環境要素包括已存或待建的城內公園、濱水和鄉村林地、農田等各類綠地斑塊等,借用GIS、衛星影像等工具評估當前尺度、結構關系、生態敏感性等指標;公共空間要素指城鎮居民日常公共活動的空間,由所承載的人群游憩需求判定;地域文化要素包括反映城鎮行為模式的開放空間和具有傳統地域特征的文化符號,評估針對其文化價值而進行;景觀形象要素包括與綠道相關聯的山、水、林、田及多樣開放空間節點景觀,評估其用地適宜性、行為可達性及視覺可達性等;業態資源要素指能配置具有聯動效應的業態資源的開放空間體系,評估其所引導的業態資源當前經濟價值及聯動優化潛力。根據評估結果,選擇觸媒潛力大、觸媒持久力強的要素作為原始觸媒要素。
綠道系統觸媒網絡構建以各子系統觸媒網絡綜合優化形成,是從5方面觸媒要素形成的子系統觸媒網絡開始,到疊加形成復合系統觸媒網絡的過程。
3.2.1 維系山水,重構生態格局
小城鎮外圍多分布較成熟的農田林網體系,對緩解城區生態問題起到重要作用[16]。因此,重構生態格局應從區域層面出發,通過綠道串聯城鎮內各類綠地斑塊及外圍山體、農田、林地等,并調整占比過高的綠地類型,修復質量不佳或污染嚴重的斑塊廊道等(圖4)。其中要注重兩點:一是設計需避開敏感區域,并以木板鋪砌、護根覆蓋等非入侵方式介入中度敏感區域,盡可能保護自然邊緣;二是充分利用原有溝渠、蓋板、濕地等場所設計生物通廊,加強綠道寬度、維護標準等指標控制。

圖4 綠道連接小城鎮綠地斑塊
3.2.2 豐富游徑,構建游憩體系
小城鎮較小的規模和尺度意味著人與城鎮更為緊密,城鎮與鄉野“一體”意味著綠道必須在尊重現狀地形、植被等基礎上加強與多樣人群的聯系,滿足公共活動需求[17]。結合公共空間觸媒要素評估結果,應組織主題突出且復合多元公共空間的游憩路徑,例如社區活動空間應滿足居民游憩需求,通過劃分健身、兒童活動等區域,合理配置活動設施以此觸發活動,并帶動宅旁墻角等閑置空間的臨時性使用,使之可作為廣場舞、攤販商貿等的臨時空間,實現社區活動主題公共空間效應。進一步組織多樣主題游徑,構建綠道游憩體系(圖5)。

圖5 小城鎮多樣主題游徑
3.2.3 活化資源,塑造文化特色
地理條件和發展軌跡的不同形成了小城鎮文化資源特色,這是居民“集體無意識”的產物,是小城鎮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14]。基于此,綠道通過地域文化觸媒要素營造寓教于游的文化體驗場所,帶動周邊打造綠道文化節慶活動和文化創意驛站等,進而塑造文化特色。以東莞黃江鎮為例,綠道串聯“大屏障公園、黃牛埔水庫、芙蓉寺、巍峨山森林”等傳統登山、游湖、祭佛、飲茶等行為模式的開放空間,融合自然、宗教等文化符號,并打造“綠道文化節”“慈善敬老馬拉松長跑日”等,進一步鏈接人與黃江文化的關系。
3.2.4 強調特色,營造地域景觀
強調特色有利于小城鎮個性化發展,避免“千鎮一面”。綠道布局尊重當地生態地脈、游憩人脈、地域文脈,是演繹小城鎮形象的最佳載體。綠道穿越城鎮和自然區域,依托景觀形象觸媒打造多樣開放空間景觀,提高居民對城鎮形象的感知力,并營造虛實相生、俯仰對應、互為對望的眺望體系,刺激地域景觀形象的系統演繹(圖6)[18]。例如,巫山縣綠道契合山地城鎮景觀格局,在6處關鍵視線點設計驛站,形成高地可俯瞰山地、低地可觀賞大寧湖水面的景觀視域,以綠道出發彰顯了地域形象魅力[19]。

圖6 小城鎮綠道主要景觀視廊
3.2.5 延伸產業,拓展消費場景
生態文明導向下,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是小城鎮必須切實堅守的發展途徑。對于以自然稟賦為主開發的小城鎮,綠道應串聯周邊優勢資源,深化片區旅游合作,升級融合文商旅體產業集群。而對自然條件較弱的小城鎮,則應通過綠道充分挖掘特色項目,例如利用農田、水域等,發展觀光農業、水上項目、文創旅游等業態,拓展盈利渠道。此外,綠道作為旅游休閑項目,應增加餐飲、租賃等場所,注入“購物”“娛樂”“休閑”等消費場景,提供剩余勞動力就業和增收的機會(圖7)。

圖7 綠道引導小城鎮業態發展
3.2.6 多層疊加,生成觸媒網絡
根據上述5大策略,對應形成生態環境、公共空間、地域文化、景觀形象、業態資源等子系統觸媒網絡,再將各子系統觸媒網絡疊加起來進行組織(圖8)。疊加過程注重各子系統觸媒網絡間的協調,如存在無法協調的沖突,則需通過博弈從多解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如岳池縣城綠道,在銜接生態環境和業態資源網絡時,城郊生態段優先考慮生態效益,則應減少人工驛站、步道等的建設;而在旅游休閑段,優先考慮居民活動和經濟利益,則設置多元活動場地,僅以擴大綠道寬度、設置生物通廊等方式保證生物安全。

圖8 綠道系統觸媒網絡生成
在景觀觸媒效應下探索綠道網絡建構,絕不是繪制如畫風景的藍圖,而是不斷修正調控,漸進式引導綠道觸媒效應持續發揮作用的過程[20]。綠道網絡建構前期通過模型演繹等方式全面分析建設開發的不同階段,針對性提出一系列的階段目標,如對空間節點、交通接駁及服務驛站等方面分別制定對應目標,使系統觸媒網絡綜合效應在漸進開發過程中得到連續且有效地發揮。在后期調整中,構建科學高效的評價標準與反饋體系,判斷階段性觸媒效應影響小城鎮的情況,從而不斷調整觸媒作用方向及強度等,增強其對不確定的社會發展規模與速度的適應能力[21],由此維持不斷漣漪式的擴散觸媒效應,延續小城鎮生命力。
就小城鎮而言,其建設目標絕不是盲目的建造鋼筋混凝土森林,而是要關注提升小城鎮的綜合空間品質。小城鎮綠道在景觀觸媒效應影響下,應從常規建設模式轉為著眼于未來的靈活、彈性的漸進式發展模式,在充分實現綠道多維價值的前提下,刺激并引導綠道周邊建設,實現互利共贏。本文基于小城鎮綠道常規建設誤區與困境,引入景觀觸媒思維及研究方法,探討景觀觸媒效應下小城鎮綠道營建的目標,總結綠道網絡建設的策略,為未來其他小城鎮綠道提供建構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