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程
(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貴州貴陽 550000)
為了實現集約節約用地及公共資源的統籌管理,本項目貴州省檔案館新館一期工程擬與貴安新區檔案館、城建檔案館合建,在此前提下,設計人員通過研究、分析、總結、再創造的方式完成了本案的設計。
隨著時代的發展,檔案建設也迎來了新的變化,檔案建設也經歷了從封閉到開放的變化,同時隨著信息化的步伐、檔案功能的轉變、社會服務需求的要求等對檔案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新的社會部門、新的檔案門類、新型的檔案載體不斷產生,新形勢下的檔案,不再局限于文書檔案、紙質檔案,而是出現了許多新型檔案,包括照片檔案、影片檔案、縮微膠片檔案、磁盤和光盤檔案等,除此之外,檔案接收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而貴州省檔案館的庫容量已接近飽和,對館藏檔案的豐富和優化存在很大的限制,急切需要擴容。
新形勢下,檔案館社會服務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確保館藏檔案安全的前提下,新建的檔案館需要充分考慮展覽教育功能、社會課堂功能、信息集聚與傳播功能、咨詢利用功能等,利用館藏資料為廣大市民服務,同時,可通過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來發揮社會宣傳教育功能,使檔案館的社會價值得到了提升。
檔案館的信息化建設應做到以下兩點:①加快檔案數據庫建設;②堅持以檔案網站建設為信息化的突破口,提高檔案信息開發和服務能力,使檔案信息的利用具有更加廣泛的社會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檔案館的社會功能。在契合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應該更加注重檔案的信息化管理。
隨著檔案館服務功能的不斷拓展和文化品味的逐步提高,國際、國內的檔案學術研究活動越來越多,在新建檔案館時應設計建造多功能學術報告廳,為配合開放式檔案館的需要,還需建造一些配套的休閑場所,如庭院、休息場所等,給利用者一個休息放松的場地,也是對檔案館開放形象的無形宣傳[1]。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級檔案館的館藏資源均在逐步上升,尤其近幾年國家對檔案館建設的重視,要求檔案館要具備現代化功能和信息公開服務功能等,對檔案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提升檔案館的庫容量,實現檔案館的功能,一大批新館建設項目孕育而生,以滿足新時代要求下的現代檔案館發展要求,因此我們從功能定位、功能設置、社會服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總結。
通過對北京市檔案館、浙江省檔案館、江蘇省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5個典型檔案館新館項目建設情況的對比分析,可以為本項目的建設提供一些參考,如表1所示。
通過以上調研及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在功能定位上,新建檔案館體現“檔案安全保管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檔案利用服務中心、政府信息公開查閱中心、電子文件管理中心”五位一體,積極響應國家對檔案事業發展的要求[2]。
(2)在功能設置上,新建檔案館除了嚴格按照《檔案館建設標準》(建標103—2008)設置功能外,還根據各館的實際需求設置了相應的業務用房,如電子文件異地備份庫等,滿足新形勢下對檔案館的要求。
(3)除了檔案保管功能外,還突出社會服務功能,以展覽、播放老電影、提供公共借閱場所等形式,積極體現檔案館的社會文化價值,為居民深入了解檔案知識,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途徑。
(4)注重檔案館的信息化建設,國家倡導各級檔案館以實際行動開展數字化,實現數字轉型、數字升級和數字換代,在全國檔案系統形成了數字導向,讓我國檔案事業實現適應時代的、跨越式的數字崛起,成為真正的檔案強國。新建檔案館也極大的重視檔案館的數字化建設,以適應大數據背景下檔案事業的發展需求。
因此,新建檔案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已逐漸成為城市或者地區的文化新地標。
設計思路及理念如下。
結合本案特點,項目提出需滿足未來建設的前瞻性;在功能設置上適當增加對外服務用房、電子檔案服務用房的研究思路,體現出貴州省檔案館新館的開放性、社會服務功能及數字化服務需求,助推貴州省檔案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3]。
在功能定位方面,把開放的展廳及閱覽室設置在首層及二層,形成完整的對外開放區域,在方便市民觀展及查閱檔案的同時形成多功能的文檔服務中心,可開展展覽教育、社會課堂、愛國主義教育等豐富的活動。
貴州省檔案館新館選址于貴安新區,與貴安新區檔案館、貴安新區城建檔案館合建,實現公共資源的統籌管理,帶動貴安新區的發展。因此方案需從權屬明確、功能合理劃分、建筑風貌與貴安新區協調、公共區域共享、避免設備重復建設等方面詳細分析了三館合一的關聯性和獨立性,為確保建成后三館業務有序開展奠定了基礎。
本案根據省發展改革委《關于上報貴州省檔案館新館項目審批初步意見的請示》(黔發改投資〔2015〕2075號)中省檔案館(省地方志館)新館實施“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要求,需考慮后續的可持續性,統一規劃。
設計之初本案進行了對輪對比,高層集中布局;多層分散布局;多層集中布局等模式,通過對比,分散式布局不利用各功能板塊的資源共享及集約管理,交通空間及設備配套均重復建設;高層集中布局節約土地,但高度超出限高要求;最終采用多層集中布局,各功能聯系性強,又相對獨立,利用庭院解決通風采光的同時,獲得良好的景觀換機,集中式布局更容易形成建筑標志性形象,同時在后期運營中,更容易實現整體智能化管理,集合地塊資源[4]。圖1為貴州省檔案館新館。
檔案館在規劃時注重建筑與周圍環境的交匯融合,檔案館與南側“一館一中心”共同作為服務市民的公共建筑,設計中通過兩組建筑在體量上的呼應,避免了建成后體量過小,與“一館一中心”布匹配以及對白馬路形象不佳的影響,形成布局緊湊、有序、與環境協調統一的整體效果。
將傳統的院落式空間格局融入本次設計中,圍繞院落空間展開各功能塊的設置,同時借此來消化場地內部的高差,營造雅致的建筑自然環境,提升建筑的趣味性,使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
單體設計中以現代本土、多元融合、清新亮麗、生態可控為設計特點,典雅莊重,簡潔大氣,外形冠以縱縱線條的穿插,強調細節之美。體現了“貴而新”及“新而貴”的建筑特色。在建筑色彩方面,色彩以白灰相間為主色調,局部點綴鋼結構構件,強調清新亮麗及整體的和諧統一。
立面設計中將傳統的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元素融于本次設計中,傳承創新,將古典與現代結合,基于傳統,現代統一,如圖2所示。

圖2 貴州省檔案館新館
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一次規劃,分期實施。將二期設置于玉衡路一側,一期在統一規劃的原則下南北分區,北側為貴州省檔案館新館,南側為貴安新區檔案館以及城建檔案館。貴州省檔案館新館主入口設置于白馬大道,貴安新區檔案館以及城建檔案館主入口設置于寅貢路。同時在單體設計中通過平面及空間劃分,實現各功能聯系性強,又相對獨立。
平面功能設置如下:一層主要設置有共享大廳、公共活動區、閱覽室、中心控制室、檔案業務和技術用房等;二層主要為展廳、仿真復制室、水洗烘干室、資料編排室、質量檢測室、音像庫、光盤庫等檔案業務和技術用房;三層為辦公用房、紙質檔案庫、縮微拷貝片庫(含母片庫)、電子檔案異地備份庫房、圖書資料庫、保護技術用房等;四層為檔案庫。
綜上所述,作為科學文化事業機構,新時期檔案館表現出更為強烈的社會屬性,發揮檔案館社會功能創造社會效益是檔案館的生命力之所在,項目建成后將促進貴州省檔案館與群眾之間的文化溝通,體現的社會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