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萍 黃世濤
上午9點的螺髻山,氣溫還有點低,明媚的陽光剛剛穿透層層霧靄,韓友者已來到甲甲溝村集中安置點了。作為涼山州普格縣司法局螺髻山司法所所長,走村進戶做法治宣傳、為老鄉提供法律服務是韓友者工作的常態。村民吉克卓且看到小韓,趕緊邀他進屋,兩人用彝語拉起了家常。因為常聽韓友者普法,吉克也學得了一句口頭禪“現在是法治社會……”
“尊法守法意識深入人心,基層才能安定有序,群眾才能安居樂業,經濟才能持續發展。”涼山州委全面依法治州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涼山州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艾裕雙告訴記者,近年來涼山州司法局充分結合州情實際和重點任務,創新途徑推動基層法治建設,社會治理成效凸顯。

涼山州司法系統法治宣傳進社區


向群眾分發法治宣傳冊
“群峰嵯峨、四時多寒”的涼山彝族自治州轄區較廣、地形崎嶇,許多居民群眾世代聚居在偏遠閉塞的高山峽谷。作為各縣司法局下沉各鄉鎮(街道)的派出機構,司法所直接面對一線群眾,在為廣大群眾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維護基層社會穩定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近年來,涼山州司法局按照省政府辦公廳和省司法廳相關文件要求,推進司法所規范化建設,在全州所有鄉鎮(街道)都設立了司法所。記者在涼山州司法局了解到,隨著司法所在全州鄉鎮一級的全域覆蓋,基層司法行政便民服務能力有了顯著提升。然而,由于全州司法行政系統人員緊缺,304個司法所普遍缺員嚴重,只有1名工作人員的“一人所”就超過1/5。
“開展基層司法行政工作,很多任務需要多人協作。尤其是轄區面積廣、人口多,居住分散、局面復雜的情況下,司法所人員單槍匹馬完全無法滿足服務群眾的要求。”艾裕雙介紹,面對這一矛盾,涼山州司法局結合實際創造性地建立了“基層司法所聯動工作機制”。
涼山州司法局辦公室副主任田鵬告訴記者,“所謂‘基層司法所聯動工作機制’,就是發揮中心場鎮人流、物流、資源聚集的優勢,將多個鄉鎮劃為一個工作片區,片區內的司法所人員統籌起來,分工協作,聯動開展工作,提升片區的司法便民服務能力,為轄區群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法律服務。”記者了解到,涼山州出臺《關于建立司法所聯動工作機制提升便民服務能力的實施辦法(試行)》在全州各縣(市)展開實踐。
近年來,全州司法行政系統構建了以州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為龍頭,縣(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為骨干,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村(社區)公共服務工作室為支點的“1+17+N”公共法律服務平臺體系,實現了公共法律服務州、縣、鄉、村多層級,實體、熱線、網絡多維度的全覆蓋,并不斷優化法律服務的供給,提升服務質量。

涼山州司法局局長艾裕雙(左二)調研基層法治建設工作

寧南縣司法局開展白鶴灘庫區移民法治宣傳
20世紀50年代民主改革前,涼山州彝族地區還保留著延續了上千年的奴隸制度。隨著黨的民族政策的貫徹執行,這里“一步”完成從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跨越。然而相比制度變換,習俗的變遷往往要緩慢得多。在此前相當長一段時間,當地群眾面對矛盾糾紛首先想到的并不是“靠法律”,而是“找德古”。
“德古”在彝語中指“德高望重的智者”。作為彝族地區群眾矛盾調解的傳統方式,德古調解因符合習慣、契合風俗頗受認可,但也因存在亂收費、亂收案、“罔顧現代法律準繩”等現象而深受詬病。多年來,涼山各界不乏“禁止德古調解”的聲音。
“調解是一項嚴肅的行為。德古調解作為矛盾處理途徑,在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當下,已經顯得格格不入。”艾裕雙認為,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它特殊的歷史淵源和在群眾中的公信力。“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一禁了之’,而應該調動智慧,發揮好德古調解的價值,滌除其糟粕,讓德古成為彝區基層法治建設的積極力量。”
記者了解到,涼山州基于此推動成立涼山州德古調解協會,探索“德古+仲裁”管理模式,建立德古調解員準入、培訓、考核、退出等機制,劃定德古調解案件范圍,規范德古調解程序,推動德古調解走上法治化軌道。同時,司法局通過開展法律培訓和考試,讓德古了解法律知識,遵循在法律框架下開展調解。
涼山州德古調解協會赫天華告訴記者,目前全州各縣、鄉鎮、村寨從事調解工作的德古調解員達870人,每年調解案件達2萬余件,涉及土地糾紛、財產糾紛、繼承、債務、投保、家庭婚姻、交通事故、醫患糾紛等方面,調解成功率達98%。
“在州司法局的積極推動和探索下,獨具彝族文化特色、多元化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彝區德古調解’新模式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赫天華說道。
“社區治安怎么樣?生活方便不?群眾有沒有穩定收入?”
2022年3月的一天,涼山州寧南縣司法局局長唐興福到寧遠鎮白泥井社區調研,雙腳踏進社區服務中心,他就向社區主任陳文科連珠炮似地發問。
白泥井社區是白鶴灘水電站庫區移民集中安置點,從縣內的華彈鎮金江、金沙、先鋒、永樂4個村搬遷而來的367戶1279人,將集聚到這個鄰近縣城的新建社區永久定居。此時,還有部分居民沒有遷入,社區公共設施還在建設完善中,唐興福已帶著局里相關負責人登門造訪,來了解社區公共法律服務配給情況了。
查看了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室)后,唐興福又到群眾家中,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普及法律知識。唐興福表示,“我們轄區司法所每月都會到對庫區移民搬遷安置點開展普法宣傳,為大家提供法律上的幫助。”
位于涼山寧南縣和云南省巧家縣金沙江段的白鶴灘水電站,規劃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是僅次于三峽電站的世界第二大水電站。“這個工程是國家‘西電東送’重大工程和‘碳達峰’‘碳中和’骨干工程。涼山州境內涉及庫區移民5萬余人。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是工程建設的關鍵,也是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的重點。”艾裕雙表示,涼山州司法局肩負重大使命,立足司法行政職能,針對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實施了一系列舉措,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保障安置點長治久安和搬遷居民長遠生計。
田鵬介紹,涼山州司法局結合易地扶貧搬遷、水電移民搬遷和自發搬遷等安置點實際,統籌整合司法助理員、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人民調解員、法律服務志愿者等法律服務資源,為安置點組建法律服務小分隊、培養“法律明白人”、規范德古調解員。
針對州內800人以上的安置點,全覆蓋設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室),對群眾開展“定期式”“預約式”相結合的服務;設立法律援助聯系點,對安置點群眾實行受理、審批、指派、辦理“四個優先”法律援助服務;逐步健全安置點人民調解委員會、人民調解室。針對800人以下的安置點,納入轄區司法所和村(社區)進行有效管理和服務。
“目前,全州有集中安置點1500余個,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艾裕雙表示,涼山州司法局正在持續完善全州易地扶貧搬遷、水電移民搬遷和自發搬遷等安置點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力爭為安置點群眾提供“一站式”便民法律服務。
(涼山州司法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