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沄 高美琪 顧思佳
關鍵詞:工業城區;城市活力;文化融合;地標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2)06-0076-03
1地標設計概
1.1地標設計的概念
城市的地標設計具有獨特的地理文化特色,且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符合當下時代的審美和設計潮流。城市研究學者凱文·林奇提出城市意象理論,首次從人的視角探討了城市的空間組成要素,即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其中,標志物即為地標,是一種在地圖上呈現為點狀的參照物,與城市節點不同的是,標志物一般不能進入,而是作為城市空間的一個標志性地點。
1.2地標設計的作用
地標設計代表著地區的形象,傳遞著地區精神,同時也將當下城市發展與群眾生活無縫地銜接起來。地標設計與群眾生活的關系越緊密,其公共空間就越有活力。
1.2.1優勢互補
地標設計能帶動創意產業,促進城市振興。地標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創意的載體,如天津之眼摩天輪、蘇州博物館新館等,它們既能帶動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還能吸引諸多創意人才,兩者優勢互補,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1.2.2傳遞城市精神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對于老農業城區而言,文化既是見證歷史的印記,也是時代的靈魂。文化地標設計所展示的是一個地區對歷史的傳承和對于文化的創新解讀,凝聚著一個地區的品格和精神,是一個精神坐標。部分地標雖然不具有實際的功能意義,但其所匯集的文化氣場及群眾氣質是不可復制的。
2老工業城區地標設計的現狀分析
2.1功能性不足
老工業城區由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以工業為主要職能。由于以工業作為主要因素,促使著城市的經濟發展,在地標設計的空間布局上,工業用地需占用較大區域,且考慮到城區功能結構及周圍環境,工業用地周邊不再建設商業建筑,導致地標功能結構單一。
地標設計規劃之初便以工業制造為目的,忽視了商業空間以及生態空間的布局,盡管后期格局慢慢演變,拆除舊廠房,建設新商業建筑,但如今看來,之前的布局思路仍過于保守,缺乏創新性。
2.2文化特色不足
盡管一些老工業城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及文化資源,但由于地處城市邊緣的地理位置,市民前往該處的主動意愿并不強烈。而與地標毗鄰的主要商業性場所卻又缺少文化特色,導致文化底蘊未能體現,暴露了文化資源供給與需求的錯位,出現了文化資源未及時惠及于市民的浪費現象,最終導致公眾對于地標文化參與性的缺失[1]。
2.3公共性不足
在物質方面,地標設計應貼合人們的生活環境,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但因老工業城區的功能缺失,導致人們并不會留有深刻印象,從而缺乏公眾參與度;在精神方面,地標設計往往要契合人文時代的特征,由內而外散發的歸屬感才能得以體現,但老工業城區在公共區域往往缺乏共情設計,最終導致城市缺乏活力。
3老工業城區地標設計的意義
3.1保護文脈
城市的文脈是該地區過去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等信息的綜合表現,更是一種城市獨有的記憶符號。一個地區的文脈不僅包括自然、人文、建筑等顯性形態,還包含當地文化、政治經濟、宗教信仰、社會心理等隱性形態。保護歷史文脈能夠使特色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延續,還可以提升城市活力,為相關文化場所提供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同時,保護歷史文脈能夠提高地區經濟效益,激發商業區域的活躍度,提高土地資源的區位價值[2]。
3.2傳承文脈
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脈絡具有不可修復性及獨特性,在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在傳承文脈的基礎上進行發展,以發展來為傳承提供保障,使文化真正地融入城市中,融入群眾生活中的各個角落[3]。
文化遺產應該受到保護,因為其是祖輩先人反映當時勞動的象征,也是供后人了解前人的窗口。雖說比較有價值的東西才能傳承,但價值也同時包括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及社會價值等。
3.3強調文脈
基于對文脈的保護及傳承,在城區的各個文化、商業活動中,融入當地的特色文化,通過不斷強調文脈,提高群眾文化的參與度,提升文化自信,使歷史文化不斷延續,最終形成“保護—傳承—強調—再保護”的閉環,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4老工業城區的地標設計方法
4.1城市文化生態建設
文化是一種社會的軟性指標,具有和地區經濟、軍事文化相同的重要性,任何城市、地區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生態。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最終以其文化生態的建設為體現。城市文化生態建設為城市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同時,還促進了文化精神的融合交流。因此,城市文化生態建設是城市發展的新要求,應當被城市發展戰略進行高度統籌[4]。
城市的文化生態建設首先需要的是大眾文化的認同,為了滿足大眾的文化心理,地標設計應運而生。地標是一個地區的象征和代表,然而地標設計并不局限于“地標”這一外在因素,更應注重其“文化設計”的內涵。
4.1.1可持續發展
從資源型城市軌道轉變為可持續發展城市,由老工業城區轉變為生態城市。綠色環保不僅要注重循環經濟,還要從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方面入手。
可持續發展重視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等方面,具有相互協調性,不僅能滿足當代人們的使用需求,還能對后人的需求不構成威脅[5]。老舊工業城區的升級改造必須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解決社會、經濟、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兼顧城市自身的系統結構及潛在的發展趨勢。
4.1.2資源建設
目前我國城市化發展迅速,建設宜居城市是我國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建設宜居的城區,要做到合理協調工業、居民區及綠地景觀。當然,宜居建設不僅僅是城區物質環境方面的建設,更是城區文化資源的建設,要將城市物質建設與精神建設有機結合,這是城市精神家園的核心及保障。宜居城區的建設離不開城區的文化建設,而城區的文化建設應在傳承文脈的基礎上,保護城市的歷史積淀,以塑造獨特的城市理念。比如老工業城區可以借助文化改變其經濟形式,轉變為綠色發展,改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延續人類文明。
4.2城市人文環境打造
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是建設生態文明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城市的文化產業尤為重要。文化產業的交流與融合向外傳達著城市的文化歷史風貌,同時以其智慧型及環境友好的特點,成為城市經濟增長的新發展方向。
文化藝術設計是現代化城市人文環境建設的必要手段,將歷史文化藝術有機地融入人文景觀的建設中,能產生更好地展示效果,如紐約自由女神像、比薩斜塔或是各個地區舉辦的展覽等。相較于物質建筑,附著在建筑上的文化精神意義才是老工業城區真正的靈魂。所以,文化藝術除了附著在地區的物質表象上進行展示之外,還能在精神層面提升大眾的文化自信及文化認同。
總之,老工業城區的人文環境需要重視發展設計與文化的演繹,將歷史文化融入標志性設計中,成為一個地區的特色名片,不僅能煥發地區活力,還能增加大眾的歸屬感及文化自信,幫助老城區加快產業發展的轉型。
在分隔城區空間上,城區各個空間的形態應是多元化的,以體現現代社會文化形態的多樣性。比如上海,率先將國際化文化大都市建設列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不僅需要相關的標志性建筑,更需要覆蓋不同空間地域,滿足不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硬件建設。在人文空間化理念中植入文化藝術的基因,從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著手,在城市規劃設計建設中融入文化內涵、藝術審美等有靈魂的元素,使之成為有張力的“有機人文空間”。
5上海市閔行區川上美集創意景觀地標設計
5.1項目背景
江川路于1958年建成,當時稱為一號路,1959年后被稱為閔行一條街。老閔行的歷史文化是上海市文脈傳承中重要的一環,是閔行區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社會重要的人文資源。其中,最為后人熟知的是香樟一條街,源自當年的一號路,1969年將原本的白楊樹改種成香樟樹,如今香樟樹枝繁葉茂,使江川路如綠色長廊,一號路也由此成為上海十二條特色街之一(如圖1、圖2)。
5.2設計理念
川上美集創意景觀地標設計項目位于上海市閔行區浦江路,在望江樓以西,建設路27號老倉庫以南,黃浦江臨江北岸以北。在原陶瓷廠以東的范圍內進行項目規劃,項目涵蓋原陶瓷廠、汽輪機部分廠房、老倉庫及周邊部分建筑、濱江公園、濱江綠化帶、老輪渡碼頭、望江樓等區塊,打造文化與藝術結合的開放型經濟社區,聚集了新商業模式,提升了空間的趣味性和社區活力。
文化地標作為具有文化特色的物質載體,引領了區域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創新,對城市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5.3設計思路
城市的文化生態圍繞著文化地標進行構建發展和推進演繹。川上美集項目作為精神地標,可以融入老閔行江川地區的歷史文化,尊重老工業城區原有的獨特歷史文化,保留文化氣息,幫助受眾在接受文化藝術的熏陶下感受當地的歷史文化內涵。
5.3.1造型設計
在新時代背景下,地標設計已占據城市的重要位置,它代表著城市的總體特征,是城市的象征。在作為精神堡壘的地標設計中,應尊重歷史工業建筑的造型肌理及結構風格的邏輯關系,在造型上進行解構、提取、排列、重組等手法,有機結合新時代的大眾審美觀,協調視覺感受,使其具有現代活力氣息的同時,保留自身的歷史工業感,為大眾保留時代記憶,延續文脈,宣傳地區文化。
5.3.2功能設計
1)空間性。在能力范圍內,對地標設計進行多樣化設計,從單一的展示性設計發展為功能性設計,有效地解決群眾需求,從而擴大目標用戶群體。進一步結合交互設計,使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了解其中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地標是“地方的標志性代表”,這種標志所提供的信息是固定的和公認的,人們可以充分利用標志所提供的信息來判斷距離和方位,在現代城市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一個城市沒有中心、沒有地標作為城市空間的主導,那將會是無序的、渙散的、缺乏活力的。
2)公共性。地標是公共活動的中心,基于公共空間這一環境背景,功能性設計與展示性設計融合,一方面在減少占地公共空間面積的基礎上有效解決了用戶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使受眾人群主動接觸交互展示裝置,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從一定角度上看,地標是人們在城市生活記憶的重要載體之一,如果一個地標在功能上沒有公共屬性,那么它將會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5.4設計呈現
“釉光”的地標設計提取了青花瓷花紋和瓦片紋理。從文化方面“釉光”用青花瓷體現川上美集創意園區原本陶瓷廠遺址的身份,瓦片的紋理結合園區內已有建筑的表面紋理進行呼應,將地標設計融入大環境中。由于川上美集項目面向年輕人群體,因此“釉光”的設計材質選用工業建筑中起裝飾效果的有機玻璃,這一設計契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觀(如圖3)。
6結語
地區的地標性設計服務于背景、性格、職業和階層各異的居民。近年來文化發展的多元性,加上公眾參與、政府扶持,使得老工業城區產業升級轉型加速。新時代文化產業對于公共空間藝術的設計需求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應在保護和傳承中找尋新的突破口進行塑造,處理好各個設計要點的關系,為城市藝術文化產業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