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敏 劉丹



關鍵詞:東北地區;數字;鄉村博物館;設計
中圖分類號:TP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2)06-0079-03
近年來,隨著各項助力鄉村發展的相關政策的推進,我國鄉村在各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及改善,但不可否認的是,部分資源短缺的村落逐漸消失以及鄉村人口大量流失等問題日漸突出,鄉村人文以及地域景觀保護等需求日益迫切。基于鄉村文化的保護及帶動相關村落經濟發展,創建鄉村博物館能夠發揮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但由于各鄉村政策、氣候、教育等方面的差異性,建造鄉村博物館受各種因素限制。而在當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以及大力普及數字設備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打開數字設備便可打破時空與地域的限制,獲得大量的信息。文章嘗試探討東北地區數字鄉村博物館的設計方法,以期推動東北地區鄉村博物館的積極發展。
1數字博物館概述
數字博物館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它是人與數字信息化技術、互聯網技術、電子設備等相關科學技術相互作用的產物,數字博物館的搭建依靠現實中的真實藏品的相關信息,但是區別于實體博物館的是,數字博物館收藏的是數字藏品,是將實體博物館館藏物品的信息和資料以數字化的形式搭建在網絡空間中,即將展品以文字、圖像、音頻等數據信息的方式展示,它是建立在數字空間之上同樣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職能的博物館[1]。
數字博物館展示的數字藏品不單單是復刻實體博物館的藏品信息,更多是對相關展示內容的延伸與擴展,其信息傳遞途徑與參觀途徑不同于傳統實體博物館,在突破時間、空間場地、展品自身等限制的同時,數字博物館延續實體博物館的功能,并使其在館內藏品數量、傳播藏品信息的途徑、參觀者互動性、資源共享的范圍等多方面更加豐富且廣泛。
同時,“數字博物館”與“博物館數字化”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博物館數字化”是實體博物館對其館內展示形式與技術的再創新,例如在傳統實體博物館中加入數字化影像、立體投影等多種展示形式。此外,通過互聯網的途徑進入數字博物館并不代表博物館網站就是數字博物館,網站只是數字博物館進行展示的一種媒介手段。
2東北地區鄉村博物館現存問題
目前,博物館事業處于前所未有的繁榮階段,博物館被賦予了更多社會功能,其中鄉村博物館一般涵蓋以農業和農村生活為主題的多種類型博物館,是二十世紀中葉為快速響應農村生產生活變化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類博物館[2]。當下我國各省對于鄉村博物館的建設中,以山東省最為活躍,山西省其次,其他省份發展相對較慢[3]。文章以東北地區鄉村博物館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現有問題。
2.1數量欠缺
東北地區的博物館數量與我國東部、南部地區的數量相比還是較少,而且博物館密度更低,人均占有數量更少。以農耕文化類博物館為例,東部地區博物館數量達804家,而東北地區僅有57家,東部地區農耕文化博物館數量是東北地區的近14倍[4]。并且檢索近年來大力促進各省鄉村博物館建設的政策來看,也是以我國江浙地區實行的較多,例如浙江紹興提出的“5年內建成1000家鄉村博物館”計劃,在東北地區此類計劃是相對缺失的。目前,東北地區的博物館集中分布在省會、市區,而鄉村博物館分布較少,做到一村一館的分布量還需很長時間來推廣與建設。綜上,東北地區由于鄉村風貌、經濟發展、政策規劃、歷史文化等的因素,在博物館數量上有明顯的缺失,在數量提升上還需要不斷努力。
2.2參觀率低
多數東北地區鄉村博物館由于地理位置離城市較遠,如到冬季氣溫低,日照時間短,以及風雪多,造成出行不便,非當地人出行會更加考慮參觀時間,一定程度會影響東北地區鄉村博物館參觀率。另外,許多鄉村博物館缺乏推廣營銷意識,缺乏帶動當地鄉村旅游發展以及村落文化普及的大局意識,不懂得利用網絡進行推廣,也缺少與學校課外教育活動或社會組織活動合作意識,此外,缺乏相關市場營銷和博物館運營的專業人才,多種因素導致東北地區鄉村博物館參觀人數少,非節假日時間經常出現館空無人的狀況。
2.3展覽手法滯后
部分鄉村博物館雖然具有一定的主題性,但是展覽的手法過于落后,大部分以圖文展板、展架展柜、場景模型復原為主的靜態展示陳列,缺乏多媒體展示技術。并且在空間設計上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展柜老舊、空間布局單一、室內色調氛圍死板、藏品與展板文字脫節等,種種問題使得鄉村博物館缺少沉浸感和趣味性,觀眾很難從中獲得互動感和參與感。另外,實體鄉村博物館場地選址在鄉村,主要面向的是當地大量鄉村居民,但部分展館缺失語音講解功能,這便使得低文化人群出現文字閱讀困難的問題。
3東北地區數字鄉村博物館設計意義
3.1情感共鳴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我國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總量為50979萬人,占比為36.11%。與2010年相比,十年間鄉村人口總量減少了16436萬人,鄉村人口占比也比2010年的50.32%減少了14.21%。該數據清晰地反映出我國農村人口正在大量遷徙到城市中。東北地區相較于我國中東部及南部地區的經濟落后并且人才流失量較大,大多數東北地區農村年輕人選擇外出工作或者定居外地,身體強健的中青年會去外地打工養家,而這種變化便導致農村空心化現象的出現。此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本村的文化以及歷史并不了解,甚至不會使用家里的勞作工具,這也就使很多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手工藝面臨傳承困難的局面。
數字鄉村博物館能夠匯集農村的“物”與“事”“情”與“意”,成為承擔農村記憶的載體,對于常年在外以及已經外地定居的人群來說,回家時間少,而建設數字鄉村博物館能夠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即使身在異地也可以隨時隨地打開網絡,參觀自己家鄉的博物館,在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讓在外的心找到歸屬感與慰藉,釋懷鄉愁。
3.2擴大宣傳
數字鄉村博物館比傳統實體博物館更具有優勢,建設數字鄉村博物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時空限制,從而提高推廣力度,擴大受眾人群。
首先,數字鄉村博物館能使當地鄉村信息更加公開,極大程度方便想要了解農村相關信息的外地人群;其次,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教育的普及,傳統靜態展示博物館已逐漸不能吸引到中小學生的注意力,而數字鄉村博物館用新的展示手法,讓中小學生在參觀過程中更加有互動感和體驗感。例如:數字鄉村博物館與學校課程或課外活動合作,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使用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參觀數字鄉村博物館,與數字空間進行互動,不出校門也可以了解鄉村文化,在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發展的同時,宣傳推廣鄉村文化。
數字鄉村博物館對高頻率使用手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青中年人群而言,可以在忙碌生活中不用動身便能滿足視覺體驗,快速瀏覽其想要觀看的信息。在宣傳推廣方面做到快速轉發分享,利用互聯網優勢以小動作帶動大發展,推動地方文化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當地特色文化,繼而為鄉村建設提供更多的渠道,以文化的力量推動鄉村知名度,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4東北地區數字鄉村博物館設計方法
東北地區建設鄉村博物仍處于不斷探索階段,針對其現存問題,提出在東北地區進行數字鄉村博物館設計的方法:
4.1基于實體空間搭建
利用此方法搭建的數字鄉村博物館必須依賴線下實體博物館,根據實體博物館的尺寸、空間布局等客觀存在的真實現狀建造線上數字內容。線上博物館空間搭建前期,需要專業人員利用全景相機或單反相機輔以魚眼鏡頭、云臺、三腳架等設備,對一定范圍內的實體博物館空間采用定點、全角度攝影,再將拍攝完成的照片進行拼接,形成指定空間的全景圖,從而呈現全景環視的數字博物館空間。參觀者可以利用手機、電腦、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以下簡稱為VR)設備,在多種終端設備上進入數字鄉村博物館,參觀虛擬空間中的展品。這種設計方法是近年來國內建設數字博物館使用最多的設計方法,例如故宮博物館V故宮(如圖1),充分并精確反應真實空間里的內部結構、形狀、材質、空間位置等特征,連接VR設備便能夠360°瀏覽故宮各大宮殿的建筑樣貌,將現實中的龐大的博物館室外建筑及室內布局轉移到觸手可及的電子設備上,賦予觀眾沉浸式觀感體驗。
4.2展品三維模型化
對于數字鄉村博物館中展出的藏品,相關技術人員可以利用近景攝影測量,輔以高分辨率的原始圖片獲取高精度的實體藏品數據,再通過相關技術參考藏品的形狀構造、尺寸數據、材質、顏色構成等信息,對其進行數字建模并導入到虛擬展示空間中,以三維化形式還原特定的展品。此方法搭建的數字鄉村博物館界面更加注重展品的展示,參觀者可以利用電子設備對立體展品模型進行放大縮小和移動等互動操作,可以全方位欣賞藏品。通過這種方法設計的數字博物館不僅具有藏品本身的科普功能,還賦予了藏品交互和娛樂功能。以浙江省博物館3D文物區為例(如圖2),瀏覽者可以快速查閱藏品的相關資訊,例如搜索藏品的編號、時代、工藝、出土地等相關信息。
4.3博物館場景全數字化
博物館場景全數字化多采用地面激光掃描儀、立面測量、近距離攝影測量等多種高精度測量方式對真實場景進行測量,獲取精確度高的單體模型及小場景,繼而還原真實場景的空間位置、材質等要素。不過,此方法多用于數字城市中室內場景的搭建,在博物館空間中極少應用。在此提到的博物館場景全數字化方法,是指不基于真實存在的場景而搭建的全虛擬數字化空間,適用于無法在真實空間展出的內容,技術人員利用建模軟件如3DMax、Maya等設計虛擬空間以及虛擬3D展品模型,并為展示空間賦予與實體博物館相近的材質與燈光,以使虛擬環境更加真實,最終將其導入到實現虛擬漫游空間的平臺中。此類數字博物館對專業人員建模要求以及參觀者使用設備的配置要求較高,需要大量專業設計人員進行藏品建模與視覺設計。與第一種基于實體博物館的設計方法相比,博物館場景全數字化在視覺體驗上更加新穎,能夠更加吸引參觀者眼球。在東北地區數字博物館設計中應用此種方法,可以通過虛擬建模技術再現農村歷史風貌、鄉村生活場景,使參觀者領略鄉村變遷,回憶過往生活,大大增強瀏覽者觀展體驗。如圖3所示的中國國家博物院《永遠的東方紅》云展覽。
4.4組合模式
組合模式是利用多種設計方法將多個區域的龐大信息匯聚在一起,對所有的藏品資訊進行收集整合、分類。這種數字博物館設計方法能夠匯集大量內容資訊,在相同主題的內容聯動性上更具有優勢,能為博物館之間交流和資源共享提供大量數據支持。相較于上面三種數字博物館設計方法,組合方式的數字博物館在展示形式上更加豐富,大多包含前兩種設計方法,既有線上實體博物館全景瀏覽和藏品3D模型,又包含大量相關資訊;例如,2018年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技術搭建的“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它的搭建需要涉及多方面領域,在學科方面涉及社會學、建筑歷史、環境藝術、平面設計等;在開發過程中選用微軟.NET Framework架構平臺、B/S的設計體系模式以及Web Services、Json、Angular、html5等相關技術[5]。該類數字博物館內容涉獵更加廣泛,需要大量展品信息,多方面技術支持和人力搜集合作,以及具有明確導航指示的界面和數據檢索庫。東北地區地域面積廣、村落分散,使用此種設計方法能夠系統收集一定區域的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村落歷史、地理風貌、人文習俗等信息,從而建立龐大的東北地區鄉村數據庫。
5結語
當今,數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博物館在展示與推廣等方面加入數字技術手段已經成為流行趨勢,新時期與新機遇下,對于東北地區建設數字鄉村博物館無疑是一項可行之策。在數字鄉村博物館設計以外,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例如重視相關技術的投入,當地政府需要帶頭營銷推廣,當地居民及基層人員互相配合收集農村歷史文化資料及文物,以及安排專門人員負責數字鄉村博物館的運營管理,從而更加全面地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播,帶動相關經濟發展,促使我國鄉村博物館事業更加大眾化、多元化、豐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