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秋然
關鍵詞:生態審美觀;大理民宿;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2)06-0088-03
1相關概念界定
1.1生態審美觀
“生態美學”屬于存在論美學中的一種,是一種充滿詩意的存在方式。“生態審美觀”可以說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同時也蘊含著傳統審美的基調,其對象是整個生態系統。生態審美觀旨在人、自然、社會三者間構建一種嶄新、和諧的生態審美關系,并且這三者互相循環影響、相輔相成。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與自然間的博弈直接影響了整體的生態環境,伴隨著氣候環境的惡化,資源、環境、糧食問題等也接踵而至,此時正處于“十字路口”的人類正如盧岑貝格所說:“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和認識自己”[1]。
1.2民宿
我國最早的民宿概念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舊鄉愁與新鄉土相結合的產物。學者熊清華稱當前我國的民宿以最具“在地性”的方式詮釋了中國鄉土景觀與鄉村生活美學,實現了傳統文化美的傳承、游居于本真生活的棲居之美、與自然共生并參與體驗的游憩之美[2]。對民宿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通過與民居、酒店進行對比來體現。民宿首先不等同于一般民居,民宿不僅需要實現居住這一基本功能,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商業”屬性。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民宿又與以商業利益至上的酒店不同,民宿致力于優化住客的個性化體驗,因此還具備如“家”一般溫暖的特殊情懷。除此以外,民宿與民居、酒店之間還存在許多差異,如具體的使用功能、人員構成、空間營造等。
2大理民宿設計的現存問題
2.1大理民宿設計的生態問題
民宿業的產生往往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民宿具有可以增強旅游體驗的特殊屬性,通常承載著住客對“桃花源”式美好生活的向往。大理以其優渥的自然地理條件、宜人的氣候環境成為國內旅客理想的心靈棲息之地。因此,大理的民宿業也十分發達,據民宿管理軟件云管家的統計,截止2021年4月,云南現有22958家民宿,其中大理就有5691家民宿,是云南省民宿數量最多的城市。目前大理的民宿業整體呈現出基數大、類型多、發展參差不齊的特點,但由于大理民宿早期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大理民宿在設計中也逐漸引發了一些生態問題。
首先,蒼山洱海的風光聞名遐邇,慕名來到大理的游客數量逐漸增多,大理民宿也由此開始大規模擴張,但“大拆大建”的建筑修建模式不僅占用了大量的當地資源,加重了大理的能源、資源負擔,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系統;其次,大理民宿在設計規劃時缺乏整體統籌,在前期規劃時并未考慮排污問題,大量不經處理就直接排放的污染物逐年累積,加重了當地的環境壓力;最后,部分圍洱海而建的海景民宿建筑排布密集,貼水而建的設計方式破壞了洱海自然生態紅線,并進一步造成了洱海水質下降、污染負荷增大等問題。
2.2大理民宿設計的在地性問題
以“彩云之南”著稱的云南省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大省,作為云南省熱門旅游城市的大理,更是有“蒼山飄雪,洱海攬月”的美稱。大理市內分布著13個世居民族,白族是其中占比最大的少數民族。這些多彩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別樣的大理藝術風情,形成了獨特的大理在地資源。然而部分大理民宿在實際設計中,卻忽視了這些在地資源,在民宿的美學設計上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特點,民宿在地性問題凸顯。
首先,民宿建筑應當是對當地建筑文化進行傳承,而大理有一部分民宿主在民宿修建過程中忽視了對當地歷史遺產的保護,大理白族特色古建筑遺跡在民宿的反復拆修中遭到不可逆的損壞;其次,近年來“北歐風”“工業風”“和風”民宿在大理層出不窮,這些與大理文化背景格格不入的標簽化民宿設計風格盛行,使得大理原生建筑文化形態及特色美學風格受到沖擊;再者,民宿的美學設計是集造型、裝飾等多種因素于一體的,但卻有部分民宿主不顧民宿建筑所具有的獨特性,通過直接照搬的方式借鑒其他優秀民宿設計,進而造成大理民宿設計的同質化問題。
3生態審美觀視域下的大理民宿設計原則
3.1“天人合一”原則
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莊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中的“天”并非象征權力的“天”,同時這個“天”也并非純客觀物質意義上的“天”,莊子所提倡的“天”是“道”,是“自然”,是具有始源性的最高存在[3]。因此,可以說莊子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即是“自然與人合一”,這種思想觀念與生態審美觀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生態審美觀介入民宿設計要求民宿通過設計的手段在人、自然、社會間構建一種新聯系,讓三者在發展中循環互利,以實現“天人合一”。基于此,大理民宿設計中的“天人合一”原則,即要求民宿要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整體規劃民宿設計,既要重視民宿的建筑單體與周圍生態環境整體間的生態和諧性,又要重視民宿建筑表皮及民宿室內空間中結構與裝飾的美觀性。
3.2可持續發展原則
生態審美觀無疑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大理的民宿設計必須要基于可持續發展原則,從源頭上解決大理民宿設計帶來的生態問題,為民宿中住戶與自然間的良性互動奠定生態基礎。可持續發展原則是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承諾,主要指對不可替代或不可再生資源資源的保留與保護,也是當前時代背景下的重要議題。其中,可持續發展原則包含了節約、在地、循環再利用等基本內容。首先,大理民宿設計要以簡化設計的方式來減少不必要的視覺干擾,并以此實現對自然資源的節約;其次,大理民宿設計要對在地資源持以尊重的態度,秉持著“和而不同”的理念,維護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最后,民宿主需要把民宿視作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對民宿的建造、使用、維護的全生命周期進行全方位考慮,達到動態平衡的狀態。
3.3多樣性原則
生態審美觀是強調人性關懷的“大美觀”,是具有感召力和富有多樣性的審美觀念。因此,生態審美觀視域下的大理民宿設計應當保持多樣性與選擇性。大理民宿設計的多樣性原則,即是要求民宿主應當跳脫單一、固定的設計思維,豐富民宿設計的語言。學者曾繁仁就基于海德格爾的“場所意識”,進一步提出“從存在論美學角度,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絕對不僅是視聽,還包括嗅覺、觸覺與運動知覺[4]”。這為大理民宿設計多樣性原則的實現提供了新思路。首先,大理當地的多民族屬性為民宿的多樣性原則奠定了基礎,為民宿提供了大量的美學素材;其次,基于這些多彩的民族文化,大理民宿中的美學設計可以跳脫以往只重視視覺設計的思維模式,基于多樣性原則充分調動住客的其他感官與運動知覺的參與,打造立體化特色民宿。
4生態審美觀視域下的大理民宿設計思路
4.1建筑設計
從宏觀角度來看,生態審美觀視域下的民宿建筑設計,需要滿足生態性與審美性的要求。以下將基于生態審美觀中的“整體觀”,把大理民宿建筑視作一個統一整體,從建筑的具體選址和修建兩個角度來進行思考。
首先,從民宿建筑選址的生態性角度來看,民宿的建筑設計不只是建筑單體的設計,還與建筑周邊的地貌、地形特點等息息相關。基于此,大理民宿建筑在選址上應結合周邊的地理條件,因地制宜,進而推動民宿建筑與周邊環境建立一種和諧共生的生態關系。再從民宿建筑選址的另一個角度而言,民宿建筑的選址還需要滿足審美性要求。我國學者譚春暉就提出:“一個優秀的建筑設計,必須符合三個條件,即遠景、中景和近景都要符合審美要求”[5]。因此,在大理民宿選址中,需要充分考慮遠景、中景和近景視角下的民宿建筑,以此滿足住客對建筑外觀的審美需要。在遠景上,民宿的建筑造型要與環境和諧統一;中景上,建筑之間要相互協調,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視覺干擾;近景上,民宿建筑的具體結構細節都要注重形式美,突出大理白族的藝術風格。如大理喜洲鎮極具代表性的民宿“喜林苑·楊品相宅”,該民宿建筑原本是白族四大家族之一楊家的舊宅,后由楊家后人楊品相先生親自參與設計、修繕,將這個一進兩院式的經典老宅改造成了一進三院式對外經營型的民宿。該民宿在選址上充分利用了舊址周邊的田地,寬廣的田野與建筑本體相輔相成,老宅橘色的矮墻與或綠或黃的田野組成了和諧的色塊,體現了舊宅主人美學思想的同時,也為住客帶來了別樣的審美體驗。
其次,對于大理民宿建筑的修建,目前主要分為改建和重建兩種方式,基于大理當地出臺的民宿相關政策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大理民宿應當以改建作為主要修建方式。由大理白族特色民居改建而成的民宿,一方面可以傳承建筑文化,保留白族當地的建筑風格,讓住客最直觀地感受白族傳統建筑的魅力;另一方面,改建也減輕了重新修建而造成的生態環境壓力。因此,大理民宿建筑的修建應當樹立“改建先于重建”的思想。除此以外,對于民宿建筑的改建即是對建筑空間進行拆分、重組。大理白族特色民居建筑多以“三坊一照壁”為主,少數富裕人家則是“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布局,結合大理民宿所傳遞的“慢生活”基調,大理民宿建筑設計在空間規劃時應當區別于城市建筑中略顯局促的空間布局,盡量擴大住客的居住空間,設置更多開闊的開放空間。坐落于大理鄉村的民宿“空院子”就是由舊民居改建而成的民宿,主人在對建筑空間進行規劃時,就以“空”作為民宿建筑設計的關鍵,占地兩畝的民宿,卻只建造了12個房間,民宿中大量的開放空間讓整個建筑充滿了呼吸感,也讓住客得到了全身心的放松。
4.2景觀設計
生態審美觀倡導民宿主要具備長遠發展的眼光,正如我國所提倡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民宿周邊生態環境,重視民宿的景觀設計,其實也能增加民宿的附加值,帶來更多的實際利益。民宿中的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息息相關,以下將會從民宿建筑的外部景觀設計與內部景觀設計兩個角度來進行闡釋。
民宿的外部景觀設計主要是指對民宿建筑外的周邊生態環境進行設計。基于生態審美觀的“天人合一”原則,大理民宿的外部景觀設計就應當回歸至張璪所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境界中,大理民宿的外部景觀設計應當是在“和”的基調下,尊重周邊生態環境中所存在的其他生命體間的“不同”。因此,大理民宿的修建要轉變原有的“主動干預生態環境”的固有思維模式,不去主動干預原有生態環境,反而是將其視為民宿發展的優勢條件,利用民宿外的景觀之美創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宿。大理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環境為民宿景觀設計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對于民宿外的景觀設計就應當盡量保留其特有的鄉野風味,做到“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境界,從而使民宿外這一片寬廣的生態之“野”擴大民宿的“界”,讓住客可以真正體驗到與自然共生的愜意。
在整體的空間營造上,民宿主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的審美偏好,利用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來合理進行民宿內的景觀營造。我國園林設計中的“借景”思想也可運用在其中,明代著名造園家計成就在《園冶》一書中提出了“借景”的中心思想,即“巧于因借,靜在體宜”[6]。大理白族特色的“一進三院式”結構為“借景”的運用提供了可能。在大理民宿的建筑設計中使用直接或間接借景的方式,活化民宿內的建筑空間,使得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在交錯中互相襯托,最終達到模糊民宿內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邊界的目的。此外,大理民宿內的景觀設計還可以充分利用院落空間。白族特色民居建筑中通常都會有一個或多個院子,院子成為了民宿中天然的開放性互動場所。為了更好地滿足民宿住客的參與體驗,在大理民宿院子的這一方天地中就要做到既美觀又開闊。民宿主應當盡量減少院子這一公共空間內不必要的阻隔,并在此基礎上增加空間內生態景觀的存在感。例如,民宿主可以利用院子中一些“閑置”的角落,適當培育一些云南特色菌菇,設置菌菇采摘種植點,讓住客直接在民宿公共空間內采摘蘑菇,體驗采摘的樂趣。
4.3室內設計
民宿的室內設計由空間、色彩、光影、裝飾、陳設、綠化等要素構成,為了讓住客在民宿內得以休息的同時充分感受大理文化,大理民宿的室內設計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住宿作為民宿的核心功能,民宿室內設計的首要前提是保證宜居性功能的實現。民宿室內設計應以住客為中心,其主要的設計目的是更好地滿足住客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因此,民宿主在進行客房的室內規劃時,要充分考慮住客的具體使用情景,注意客房空間布局的合理性,規避不合理的尺度,打造功能合理、舒適優美的室內空間。如大理白族舊式民居中存在一些不適合現今大多數人生活習慣的家居產品,民宿主應當結合民宿的總體規劃對其進行改造或舍棄,并根據住客需要在客房內加入一些更為現代、宜居的家居產品,以最大限度提高民宿的舒適度。
其次,在保證了民宿室內“宜居”的功能性之后,可以進一步豐富民宿室內的美學語言,提升民宿室內的審美性。在大理的民宿室內空間改造中,民宿主需要辯證地看待民宿間的“老物件”,在保證民宿使用功能實現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一些民居內的老物件,將其視作傳統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物質載體。“舊物改造”的方式就能在消耗建筑廢棄物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民宿室內的歷史韻味,并有助于民宿形成統一和諧的美學風格。如大理民宿“淺歡曉院”的民宿主就收集了部分傳統民居中被淘汰的舊家具和舊木材,通過手工制作的方式“變廢為寶”,把原本無用的廢棄物改造成了兼具實用性、美觀性的室內家具,既增添了歲月沉淀下來的歷史風味,也使得民宿室內充滿了獨特的審美意蘊。
最后,滿足住客的情感性需求是民宿區別于普通酒店的關鍵,大理民宿在室內設計中尤其需要重視情感化設計的介入。大理民宿在室內設計中應當給予住戶充分的情感關懷,民宿主在民宿的室內設計中,可以選用具有溫度的建筑材料、合理地取舍自然光、靈活地運用色彩、放置符合民宿調性的特制香氛等方式來營造輕松、治愈的室內氛圍。除此以外,民宿主還可以在民宿室內空間中利用互動設計來增加室內空間趣味性,使住客在參與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這里所指的互動設計不同于強調人機互動的交互設計,而是一種旨在促進民宿中人、建筑、自然各部分相互作用的互動行為設計。如在大理民宿的室內空間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可互動的傳統手工藝裝置作為室內裝飾品,如扎染、編織等半成品參與式工藝品,讓住客利用旅行中的閑暇時間在民宿主的幫助下自己動手制作室內裝飾品,親身體驗大理民間工藝,這種人與人、人與物的互動能起到放松身心、手工療愈的作用。
5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生活觀念的轉變,作為中式“生活美學”的一種具象表現方式,民宿往往傳遞了民宿主對理想型生活的美學思考,是對快節奏生活的主動反抗。因此,民宿也逐漸成為人們外出旅行的住宿首選方案之一。作為實現住客理想生活狀態的載體,實現“樂居”的狀態是對民宿最高層次的要求,生態審美觀要求民宿在住客與自然間搭建一個情感橋梁,有助于推動住客與自然在和諧共處中達到“樂居”的美好體驗。大理作為我國民宿業中的代表性城市極具研究意義,選擇來大理游玩的民宿住客通常向往“慢生活”“詩意的棲居”。大理民宿作為讓住客放松身心的重要場所,應當基于生態審美觀,以生態設計的手段來促進民宿中人、建筑與生態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