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蔚青
關鍵詞:山水城市理念;揚州北湖;濕地公園;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2)06-0094-03
將自然山水融入園林,體現了人對自然的情感寄托[1]。結合中國傳統山水詩詞和山水畫,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2]。山水資源是不可再塑和重建的,因此,探索山水城市理念與濕地公園設計相結合的途徑,有利于實現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及歷史文脈的傳承。
1山水城市理念概述
1990年7月31日,錢學森首先提出了“山水城市”這一概念,他認為應該將中國傳統的山水詩詞書畫與中國的園林建設相結合,繼而打造出“山水城市”[3]。“山水城市”是將城市自然環境與城市文明建設相結合的新型城市建設理念,其目的是將中國的山水詩詞書畫與中國的園林設計相結合,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設計初衷,打造出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園林城市,這既是人們的理想所在,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4]。
山水城市理念下的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是用天人合一的山水城市思想指導濕地公園建設,把自然山水通過藝術、哲學和文化方面的深層提煉,濃縮后在濕地公園中再現,演繹自然山水與人文情懷。
2國內濕地公園設計的現狀
國內濕地公園在設計過程中,城市規劃和設計先行的理念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但有兩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一是,環境危機,生態自然環境每況愈下,水資源短缺、水質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同時,為加快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使周邊新城區得到了飛速發展,土地迅速增值,原有的場地肌理被嚴重破壞,呈現出千篇一律的濕地公園風貌,布局形式多有雷同;二是人文困境,流傳已久的傳統文化被逐漸遺棄,居民記憶正在逐漸消失,獨具特色的文化體驗也逐漸消失殆盡。因此,文章將山水城市理念與濕地公園設計相結合,試圖探索一條解決問題的新路徑。
3基于山水城市理念下的濕地公園設計意義
山水城市理念不僅對園林創作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對濕地的環境生態和人文美學等方面也有較深遠的影響[5]。
首先,傳統山水城市理念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與崇尚。在濕地公園設計中借鑒山水城市理念有助于解決生態環境危機和建設矛盾沖突,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濕地環境。
其次,山水城市理念中的山水美學、哲學思想、民俗文化營造了濕地公園獨特的氣韻。挖掘場地歷史傳統文化,將之轉化為濕地公園符號,促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演繹獨特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情懷,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濕地公園現狀。
4基于山水城市理念下的濕地公園設計思路
4.1打造基于生態功能的山水特征
基于山水城市理念的濕地公園設計應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態格局,在此基礎之上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基本格局,打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濕地公園[6]。在原有生態資源要素上進行改造與整合,最大化發揮場地的自身優勢與特點,在不破壞原有的生態結構和生態平衡的基礎上,使其作用和功能得到最大化。
4.2營造基于空間形式的山水格局
基于山水城市理念的濕地公園設計利用場地的原有特征,掇山理水,濃縮表現自然山水的格局;強調局部軸線,凸顯濕地公園的山水景觀;運用簡潔現代的設計手法,使線條感、幾何式的形式更加突出;再通過元素的巧妙組合,表達了自然山水的意境。
山與水相得益彰,繼而形成了山環水繞、陰陽交匯的理想格局。山水城市理念下的濕地公園景觀空間一般采用禮儀式序列,可以歸納為開始段、引導段、高潮段、尾聲段四個主要段落。設計需利用局部軸線引導視線,合理組織人行路線,形成步移景異之趣,使整個景觀空間變化有序、合理流暢、層次分明。
4.3孕育基于人文思想的山水意境
在人文思想表達方面,基于山水城市理念的濕地公園設計以畫入園、采形延意的手法,將中國傳統園林內斂含蓄的藝術風格巧妙地融入濕地公園景觀中[7]。運用抽象的線條和元素對自然山水的“神”與“形”進行刻畫,并加入了實用和創新元素,營造出富含古典意境的現代園林場景。
在設計手法表達方面,山水城市理念下的濕地公園設計借鑒了傳統造園手法,通過借景、框景、對景、障景、抑景、夾景、漏景、添景等手法的運用,達到步移景異、小中見大的效果。同時,大膽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和先進材料,營造古典與現代碰撞的空間。
在視覺色彩表達方面,山水城市理念下的濕地公園設計采用了中國傳統色彩,如中國紅、長城灰、玉脂白、國槐綠和水墨黑等,亦常使用原木色[8]。設計運用解構、抽象、疊加、變形、夸張等方法,將中國傳統符號提取出來,加入創新科技元素,采用現代材質,運用在景觀設計中。
在植物造景表達方面,基于山水城市理念的濕地公園植物種植從山水的人文情懷中汲取靈感,運用孤植、對植、化植、列植、群植及點植等多種形式,選擇富有寓意的植物品種,將山水畫中的畫境在濕地公園中重現。同時,以植物形態、空間層次和色彩季相凸顯設計主題,再現意境之美。
5基于山水城市理念的揚州北湖濕地公園設計
揚州北湖濕地公園位于揚州市邗江區北郊,區域內水網清晰,鄉野濕地生態環境優越,總面積約333hm2,濕地率83.5%。周邊以優美的田園風光為主。如何保障下游湖泊及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水環境安全、恢復與重建重要水禽棲息地、恢復與重建受損鄉村河流與湖泊濕地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5.1基于生態功能的山水特征
北湖濕地公園場地主要為凌亂的養殖塘、散布的漁網、不完整的河道、殘缺的堤壩、美麗的稻田和村莊。在“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指導下,尊重場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挖掘場地特色特性,形成與其自身自然人文文化相符合的設計語言。
設計以場地的“魚塘”“堤壩”“河流”為山水基地,疏浚魚塘,貫通水系,保留堤壩和農田,形成以中部堤壩為分隔的南北兩片水域。多余的土方用于在水域北面疊山形成主山,同時,在西面回填公道河防護綠地形成客山,兩者呈回抱之勢,豐富了豎向景觀,保證了土方平衡。依據水流方向,由南向北依次設置進水口、水生植物過濾區、濕地共生區、荷花塘、深水沉淀區、自然曝氧區、排水區。最終形成南部水域列島、北部水域開闊、中部堤島相連、島中有池與農田環繞的景象(圖1)。
5.2基于空間形式的山水格局
設計圍繞山水形成“一軸”“一環”的格局,引導公園山水視線。“一軸”指北湖人文軸線,從主入口到湖中心的區域,直接貫穿濕地公園。“一環”指自然科普環線,圍繞濕地公園水面環繞一周,依次展開。設計以“生態立園”為基本指導思想,將公園分為五大功能分區:服務管理區(開始)、宣教展示區(引導)、恢復重建區和合理利用區(高潮)、生態保育區(尾聲)(圖2)。
5.2.1服務管理區
服務管理區需滿足游客接待、人流集散、餐飲購物的功能。設計將南北向魚塘水系連通,使科普宣教區形成獨立的島嶼,便于與服務管理區分開使用。
“韻”――通過對北湖濕地公園文化的提煉,營造出韻味十足、特色鮮明的主入口空間。主入口迎賓綠地中設置了“北湖濕地公園”的生態文化景墻。在南北兩側布局游客服務中心與辦公管理用房,圍合形成“琴心古韻”廣場。
5.2.2宣教展示區
揚陵公路堤壩與場地內高差約4—5米,沿堤壩將部分現有魚塘填土為固堤綠化帶。為公園增加綠化,將現有凌亂的魚塘進行清理,填土形成季節性島嶼,作為科普宣教場地。退田還林,退漁還濕,修整島緣,形成“灣、洼、嘴、溝、泮……”的北湖地理古貌。在臨湖堆土消化土方,打造6米的山體制高點,形成“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山水風光。
“識”――游客通過對景墻、石刻、標識牌等的解讀及工作人員的講解,使“傳承北湖文化,普及濕地科學”這一主題理念得以推廣。沿主環路兩側分別布置北湖文苑和宣教館。將原有魚塘改造為荷塘,種植了古槐、竹林、垂柳、荷花、白玉蘭等,營造北湖濃郁的文化教育氛圍。地塊北側的水曲芳澤和北湖草苑展示了水生、濕生植物與動物之間的生物鏈循環過程和水體凈化過程,體現了濕地的保護、研究、展示、教育四大功能(圖3)。
5.2.3恢復重建區(漁耕文化區)
重點開展受損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將雜亂的魚塘和無序的河堤規整為完整水面,保留部分河堤、湖心村莊和農田,恢復與重建濕地植被,培育和展示各種生態型的濕地植物,為濕地鳥類、魚類、兩棲類等濕地動物提供棲息地。填島復原人文景觀,營造古堤、湖心島、長橋展現北湖詩人阮元的山水人文情懷。
“聞”――以人的聽覺體驗為設計線索,通過對漿聲、樹葉沙沙聲、蛙叫聲、泉水聲、琴聲、鳥鳴聲、踩水車聲、牛叫聲的捕捉,豐富人的感知體驗,喚起人們對隱世生活的向往。
次碼頭與主碼頭遙相呼應,與珠湖草堂在虛軸上一一對應。用模擬的手法復原黃鳥隅、定香亭、三十六陂亭、石碑、珠湖草堂、萬柳堂等景點,再現“五丈桑并四丈榆”“來年萬柳春”“風定池蓮自在香”的山水意境。另外增設石上清泉、琴石熏風、月洞古門等人文景觀。古堤拂柳處設置觀鳥塔,為濕地公園中部制高點,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依托詩人阮元的詩詞,進一步營造北湖濕地公園鄉村濕地的生態氛圍,勾勒出揚州鄉下,人文北湖的生動畫卷。
5.2.4合理利用區(北湖色葉林區)
公道河堤壩與場地內高差約5米,沿堤壩將部分現有魚塘填土為固堤綠化帶,保留堤岸旁的意楊林,其余區域主要種植鄉土色葉樹種,形成北湖色葉林區,為濕地公園增添了色彩與景致。同時開展濕地生態旅游等參與性旅游項目,體驗濕地與人類社會的依存關系。
“觀”――以人的視覺體驗為設計出發點,通過視角變化、色彩季相、空間對比、虛實相襯等設計手法,豐富人的視覺體驗,提升審美價值。提取濕地文化元素“漁網”,將其線條肌理作為設計語言,分割空間與場地,組織園路和群島。依次布局森林樹屋、密林花田、空中棧道、生態劇場、林中池塘、水上森林等節點。動線分為空中棧橋、地面小徑和水面棧道三個維度。設計所形成的山水格局,提升了北湖濕地公園的觀賞游覽、水源涵養、生態緩沖和陸禽棲息的場地價值(圖4、圖5)。
5.2.5生態保育區
將現有兩條河道框架內的河道、港汊、水產養殖塘改造為核心群島和季節性群島,環通水系,形成地形水勢豐富、水生植物繁茂、動物棲息繁衍昌盛的核心保育區和水質凈化區。
“隱”――通過對保育區“隱”的打造,使其成為揚州地區安全、科學、生態的濕地公園建設示范區。以“荒湖草溪”“蘆塘飛羽”為生態主題。根據水域深度的不同,分別種植沉水植物、復合濕地植物和沼澤濕地植物,達到凈化濕地、涵養水源、動物棲息、保護生態廊道的作用。設計強調山水格局的生態恢復與重建、植物動物棲息地的保護與恢復,并發揮濕地公園水量調蓄及水質凈化的功能。
5.3基于人文思想的山水意境
北湖地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燦若繁星,以清代詩人阮元為代表的“隱逸”派文人名家留下了諸多不朽之作。設計以此為點睛之筆,研究北湖詩畫所描繪的詩情畫境,通過景點命名、場景演繹的思路,追求山水城市理念下的北湖詩境、畫境的再現,對傳承北湖人文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設計將“詩中的志”“畫中的意”加入到創作理念中,著重打造了北湖十八景。打造“妙造自然”的境界,宛如一幅幅緩緩展開的立體水墨畫卷,形成人在畫中走,畫在景中游的古典意境。
6總結
山水城市理念對濕地公園建設起到了極大地影響作用,文章從山水的生態功能、空間形式和人文思想三方面出發,闡述了兼具傳統文化精髓和現代生態思想的山水城市理念設計思路。將中國山水城市理念融入北湖濕地公園設計實踐中,賦予場地歷史人文的生態環境,展現了豐富多元的濕地景觀,打造江南濕地公園的生態典范。在濕地公園設計中運用山水城市理念的審美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不僅有利于繼承發揚優秀的歷史文脈,保護傳統的自然山水城市格局,更能營造出富有個性特色的濕地公園景觀及空間形態,打造生態多元、和諧共生的濕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