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銳 王憲凱
關鍵詞:水環境;屯城;古村形態;結構特征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2)06-0131-03
水環境與傳統村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水環境影響下,居民創造了具有集體智慧及科學內涵的理水技藝,理水考慮到村落的選址布局、整體格局、內部秩序、街巷組織,以及建筑營構等多個方面,保證了居民在生產、生活、生態三個方面的發展需求。理水不僅涉及水環境本身的組織與架構,還包括在水環境下營造的美好人居環境。屯城古村充分考慮到村落的風水格局、防洪排澇、自我防御、農田灌溉等水環境要素,在綜合影響下形成了背山而造、面水而居的空間布局。進而在氣候降雨、河流引水等外部水環境要素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梳齒狀街巷格局,通過對其進行相應的治理,塑造了與人文活動密切相關的水環境景觀空間。
1屯城古村概況
1.1村落概況
1.1.1地理位置
屯城村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東15km,今沁水和陽城兩縣交界處,距晉城市區大約35km。西臨沁河,村莊行政區劃東西寬約1.4km,南北長約2.75km,村莊總面積3.85km2(圖1),現有1100口人。因在地理形態上,村莊沿臥虎山麓向南北延展,又名虎谷[1]。虎谷,顧名思義,形似猛虎的山地地形,再有就是山地之中的溝谷地帶,村莊的來歷就在于此,村莊在山脈對峙、夾川溝谷中形成了臥虎盤龍的地理態勢。
1.1.2歷史背景
屯城村位于沁河東岸,北側湘峪河對岸是武安村。屯城古村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年,距今已有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當年白起在此用夯土建造起了土城,現在村北殘存的一截土垣,即為戰國的土城遺址。元、明兩代又繼續修建磚石城墻,城墻十分堅固,高近10m,厚約1m[2]。城墻四面城門,材料采用青磚,拱券式結構,外面有鐵皮包裹,城內修筑兵樓,晝防流寇,夜防盜賊,又能達到防風阻水的目的,使村落居住與防御兩者兼得。隨著不斷發展,屯城村成為人口集中地,從戰國末期一直延續至今日。在這期間,又以鄭、張、陳三大家族的崛起最具代表性。三大家族不斷擴大著屯城村的占地規模,使得屯城村的歷史經久不衰,留下了津津樂道的“鄭半街,張半道,陳一角”形象描述古村格局特征的民謠[5],屯城古村彼時的輝煌仿佛浮現在眼前。
1.2村落水環境概況
水環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轉化所處空間的環境。主要由地表水環境和地下水環境兩部分組成。地表水環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庫、池塘等,地下水環境包括泉水、井水等。村落水環境,廣義而言,是水在循環系統中所包含的空間范圍,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人群聚落空間帶來影響的水體,是相對穩定的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要素的總和;狹義而言,指的是在地下水分布、水塘位置、河流走向等天然水域空間環境影響下,形成的選址布局、街巷格局、建筑營構等。
屯城古村西側毗鄰沁河,又稱沁水,是山西省第二大河流,發源于沁源縣的霍山,流經山西、河南兩省,在河南省武陟縣附近匯入黃河。在山西境內長363公里,流域面積達到9315平方公里。河流從屯城西側緩緩流過,在村莊北側,鄭村河、湘峪河在此交匯向西注入沁河(圖2)。從氣候降水來看,地處內陸,暖溫帶冷溫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年平均降水量550~670mm,降雨多集中于7、8、9這三個月份,年蒸發量2000mm以上。村域內靠近沁河的河谷灘地土地肥沃,其余范圍多為貧瘠的山地,可利用耕地面積不多,但這少部分由沁河的沖積與滋養造就的土地非常適宜農耕活動,形成了充裕的農耕經濟[3]。因而滿足了古代人類最基本的生產生活需求,使得村內人口日益增多,村莊格局與規模日益壯大。
2選址布局特征
2.1藏風聚氣:背山面水的風水范式
山水格局要素在古代村落選址布局中至關重要,古話講“山環水抱必有氣”,山環水繞之地即背山面水的典型風水范式,是村落的最佳選址位置。屯城村西南北三面環水、東側靠山,完全符合風水理論中“負陰抱陽、背山面水、藏風聚氣”的選址原則。沁河流域中游地段的村落,大多將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屯城村更是依山傍水,環境和諧秀美,構成了“山水田村”的最佳格局(圖3)。西有案山隔水相望,背靠龍脈生氣的主山臥虎山,后有可樂山、樊山、山巒起伏,綿延不斷,遠端視野之外,朝山聳立。在整體選址布局方面,村莊極其注重山川形態、水域環境、空間形廓,在村落和自然的協調與共、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優越的物質空間形態與人居環境,屯城古村得其地理,滋養生息[4]。
2.2擇水而居:趨利避害的生存需求
作為黃河重要支流之一的沁河,其流域分布著眾多人類早期的生活遺址。沁河晉城段水系發達,支網密布,除主要河道外,還有莊河、樊河、湘峪河、獲澤河等河流與沁河交匯。共同豐富著河流水系,屯城古村在長平之戰時已形成聚落。從整體地勢來看,村落北面高南面低,東面高西面低,山峰、河流、盆地的復雜組合形成了獨特的地理環境,這里地勢逐漸平緩,形成了大片的河谷臺地,孕育了利用農耕的肥沃土壤。提供了豐富的物產資源,具備良好的居住環境,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村落的建設發展,縱橫交錯的水系提供了足夠的生產生活用水,構成了村落外動態的景觀鏈(圖4)。因此,村落的面水而居是在遵循自然規律的情況下做出的合理選擇[6]。沁河流域所在的晉東南地區地處黃土高原,村落居于山腳地勢平坦處,有意繞開山體,避開河流,既充分考慮了自然的地形地勢特點,又因地制宜的選擇了最佳的選址地點,是擇水而居、擇平地而處的典型實例。
2.3渡口行舟:崇尚務實的發展追求
屯城古村在興建之時,尤其注重此地區發達的水陸交通條件,沁河沿岸有端氏古渡、郭璧古渡、潤城古渡等眾多古渡口,“沁水河邊古渡頭,往來不斷送行舟”也表達了此地的交通態勢。同時,陽城縣沁河流域的古商道也經過屯城、武安和湘峪村。借助渡口行舟、商道縱橫的交通優勢,講求崇尚務實的心理追求,屯城村商業往來繁盛,人口不斷匯集,加強了與外界的交流,進行著物資的交換與文化的交流,有效地帶動了古村落的發展。由此,使得村落的經濟蒸蒸向上,反哺古村物質和文化形態的繁榮和發展。也正是由于考慮到交通、商道的重要性,使得許多百姓選擇此地,在此定居,繁衍生息,開始了大面積的村落營建活動。
3空間格局特征
3.1船型格局:向水而生的村落形廓
沁河水自北向南飛流直下,滾滾襲來,在村莊的南側急轉西流,將村子環繞包圍其中,在高處看去,屯城村的空間形廓活像一只大船漂在水面,格局清晰,栩栩如生,環村而建的城墻就好似船幫,而拔地而起的碉樓就如同船上的桅桿;街道系統布局合理,主干道、次要街巷、戶前屋后窄巷井井有條、層次分明;防御措施堅硬有力,堡寨屹立不倒,防御相得益彰;民居形態獨特,“四大八小五天井”的空間形態使得民居功能清晰、益于居住。明清時期,屯城中街喧鬧繁華。開渠引水入城中,水流穿村而過,在砂石鑿成的水槽中緩緩流淌著,滋養著村落的居民,支撐著村落的發展。這艘“巨船”,不僅僅只有形似,為了保證這艘“船”能行穩至遠,歷代屯城人一直在追求著它的“神似”,不斷地在城中進行著精心安排。村里請來了姓趙的人家,安排他們居住北頭堡寨上,意為把“棹”[7]。又請來了高姓人家,安排他們住在村的南頭,意為撐“篙”,“船頭”有“棹”(趙),“船尾”有篙(高),棹劃,篙撐,船得永航(圖5)。而屯城之所以建成船型的原因:(1)屯城西、南有沁河,北有湘峪河,城三面環水,如泊河有著天然的水源條件;(2)其次是村民對水患的恐懼,把城建成堅船,這既是切實可行的措施,也是給村民的一種精神安慰。
3.2街巷格局:理水而造的道路系統
從地理條件上來講,屯城古村西有沁河,東有臥虎山,獨特的地貌條件下使得區域內可耕種和居住用地相對狹小,而且由于水邊土壤松軟,不適合建造房屋。因此,古村建造在平緩、土壤肥沃的河谷臺地。東西方向的地勢逼迫,導致民居院落的空間組織比較緊密,形成了南北向的干道。主干道為南北向的中街,兩側巷道與其近乎垂直相通,形成梳齒狀道路系統(圖6)。民居多坐北朝南,通常為“四大八小五天井”的四合院形式,現存古民居院落50余處[8]。院落跨度較短,進深較長,中庭面積不大,這樣的院落空間形式一方面是為了規避沁水河岸的地質松散;另一方面狹小的居住環境使得人們習慣于家族群居,可以滿足更多人的生活居住需求。白起在屯城扎營建城,還在城中修筑了水渠,把鄭村河與湘峪河的水引入城中,以此滿足將領士兵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而后,年久失修,直到嘉靖四十三年,張升賦閑里居,利用暫歸里中的機會,倡導村民疏浚毀廢已久的元代舊渠,并“隨山鑿石,作謀委曲”,修筑了一條長約三里、直達村之南北的水渠。從此鄭村河湘峪河二水又順渠入村,村民得到了巨大的便利,而南北向的水渠位于主街中軸線上,由主街向兩側的次要街巷輸送水資源,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村落的街巷格局。
4水環境空間特征
4.1營建娘娘溝
屯城村東的臥虎山北,有一個東西走向的幽谷,名為甘谷。當年鄭鼎夫人蘇氏有一次到甘谷游玩,發現了泉源,于是讓家人在山谷的北隅營建人工雷池匯集泉水,池水匯滿之后就注入修建的水渠之中,把甘美的泉水引入村中,既免除了家人汲水之苦,還讓左鄰右舍獲得了用水之便(圖7)??磥?,早在元代屯城鄭家及其周邊的鄰居就在家中用上了“自來水”。蘇氏仁及閭里,惠及村民,因此,村民懷念她的恩德,建祠享祀,并改稱甘谷為娘娘溝。
4.2營建泊水園
沁河亦稱洎水,而泊水園是張慎言所建,之所以選中這塊地,是因為這里地處山谷,環境幽美,特別是他還在山谷中發現了汩汩流滴的泉水。而筑在沁河岸邊屯城村中的書齋,理所當然的稱為“泊水齋”。除在池上建橋,在橋北山崖邊建菌閣外,還在泉源建了“一勺泉”,泉旁建了“勺水庵”。在池西修建了住宅和書齋(圖8),形成了居住與觀賞價值兼具的水環境空間[9]。
4.3營建沁園
屯城是個雜姓聚居的村落,同姓各戶聚處一隅,各姓相鄰密布全村,雜而不亂,分布有序。自北而南大體為趙、鄭、劉、程、王、張、陳、高等??滴跛氖荒?,陳廷敬的長子陳謙吉與家人已經遷居到了屯城,占據屯城西南角給自己建造了一個名叫“沁園”的安樂窩,現在村中尚存一方石刻,上注“沁園”兩個大字?;ǚ辈菝?,假山層巒疊嶂,魚戲綠波,滿園華麗,猶如一幅美麗的圖卷,陳家人在此,飲酒作詩,愜意至極。由此可見,理水空間的營造對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結語
屯城古村依托沁河流域形成,有著獨特的理水思想,在水環境影響下造就了其特有的布局形制、建筑形式和文化內涵。深入研究其布局、空間、景觀、建筑等形態特征,將會進一步對古村落傳統建筑文化進行科學有效的保護,為古村落民居生命力的延續、持續發展提供幫助。屯城還有很多的村落營建智慧值得挖掘,很多的設計匠思與科學內涵等待人們發現。人們應該更加注重傳統村落的遺產保護、文化發展,充分利用現代理念與手段,針對性的解決村落現存的問題,讓傳統民居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