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洪君
摘要:目的:探討應用抗菌藥物對本院骨科手術患者的臨床效。方法:選取我院行骨科手術的患者200例,根據抗菌藥物使用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10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圍術期干預,試驗組圍術期給予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干預。比較2組抗菌藥物使用時機、使用抗菌藥物的總療程、住院總天數、住院總費用、抗菌藥物所需要費用以及感染率。結果:試驗組抗菌藥物提前使用(術前<1h、術前≥1h)占比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使用抗菌藥物的總療程短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住院總天數短于對照組,住院總費用、抗菌藥物所需要費用少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感染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骨科圍手術期的患者使用抗菌藥物的輔助治療,不僅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還能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關鍵詞:抗菌藥物;預防應用;骨科手術
抗菌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較為廣泛,在細菌性感染治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臨床上主要采用注射和口服抗菌藥物來降低患者傷口感染率的發生,因此,科學合理的使用抗菌藥物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關鍵。有研究表示,對骨科手術患者科學合理的使用抗菌藥物是降低感染率和不良反應的關鍵。本研究旨在探討預防應用抗菌藥物干預在骨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行骨科手術的患者200例,根據抗菌藥物使用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100例。對照組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23—78歲;手術類型:上肢手術43例,下肢手術57例。試驗組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21—80歲;手術類型:上肢手術41例,下肢手術59例。2組性別、年齡、手術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圍術期干預,未給予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本組患者抗菌藥物的常規方法是:給予術后常規使用頭孢噻肟鈉3g/次,2次/d,用藥3—5d。試驗組采取圍術期給予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干預。具體操作為:(1)抗菌藥物預防性使用小組的建立:建立患者檔案,在醫院成立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小組,開展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性使用的研究。該小組的成員包括藥劑師、感染醫生、骨科主治醫生和麻醉師。根據抗菌藥物的使用要求、用量,開展圍術期預防和應用抗菌藥物的臨床研究。(2)監督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的合理性:不斷完善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規范,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抗菌藥物使用培訓,確保在骨科手術中正確預防性使用抗菌藥,保障用藥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減少術后感染等并發癥。(3)藥師指導:臨床藥師分析患者實際情況,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確?;颊甙踩#?)根據相關文件嚴格執行抗菌藥物使用適應證:主要適應證包括手術范圍大和時間長、涉及重要器官、有異物植入、糖尿疾病控制不佳、年齡>70歲、免疫缺陷或者營養不良的Ⅱ類切口手術;手術時間≥3h或者失血量>1500ml可在術中給藥。(5)在本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具備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指征,采取在術前<1h或者術前≥1h給予頭孢噻肟鈉3g,術后6h重復使用1次的方法。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抗菌藥物使用時機、使用抗菌藥物的總療程、住院總天數、住院總費用、抗菌藥物所需要費用以及感染率。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且本次研究的數據均為計數資料,用%表示,使用x2檢驗,數據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2.1抗菌藥物使用時機
試驗組抗菌藥物提前使用(術前<1h、術前≥1h)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抗菌藥物總療程
試驗組使用抗菌藥物的總療程為(34.91±3.51)h,短于對照組的(49.91±12.51)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812,P<0.05)。
2.3住院總天數、住院總費用、抗菌藥物所需要的費用
試驗組住院總天數短于對照組,住院總費用、抗菌藥物所需要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感染率
試驗組感染率為3.0%,低于對照組的2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341,P<0.05)。
3討論
骨科手術是患者因外傷、創傷等引起的骨折或骨折手術后修復或重建受損骨骼的方法,以骨折固定、關節置換和畸形矯正等為主,促進機體原有生理功能的恢復,但患者病情都較為嚴重且復雜,手術的創口多為開放性,且隨著患者的治療時間長,和中間需要定時換藥等因素都增加了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而創口長時間的裸露在外邊,容易造成切口出血,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患者術后感染的發生率較高,嚴重影響了傷口的愈合速度。
預防性使用抗生物的原則是通過手術野的污染情況及手術切口的類型,決定是否給予預防性的抗菌藥物,手術切口有I類、Ⅱ類和Ⅲ類手術切口,其中I類手術切口為清潔手術切口,一般情況不需要給予預防性抗生素,但若手術的范圍較大、時間較長、危險因素較多,或患者年齡較高、免疫力低下等,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預防性使用抗生物目的是在術前、手術開始時和手術的整個過程中,給予患者足夠血藥濃度和組織濃度的抗菌藥物,阻止細菌的定植或快速消滅已經定植的細菌,避免感染的發生。術前預防性給藥的最佳時間為術前0.5—2h或麻醉開始時,藥物的有效濃度可彌散人整個手術區;術中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可保持血清和組織中的有效殺菌濃度,阻止細菌的定植;術后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可以殺滅已經定植的細菌,預防細菌的繁殖和擴散。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抗菌藥物提前使用(術前<1h、術前≥1h)占比高于對照組,使用抗菌藥物的總療程、住院總天數短于對照組,住院總費用、抗菌藥物所需要費用少于對照組,感染率低于對照組,表明抗菌藥物預防性干預對圍術期抗菌藥物的預防和應用是有效的,可使抗菌藥物的預防性使用更加規范、合理,減少患者的治療時間和住院費用,降低術后感染率,提高用藥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骨科手術患者在圍手術期進行科學合理的使用抗菌藥物,不僅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還能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值得在臨床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謝呴珮。骨科圍術期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綜合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4):628.
[2]代云。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應用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