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靜
摘要:目的:探討全程規范化健康教育在骨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7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5例。接受常規健康教育的患者為對照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全程規范化健康教育的患者為研究組;比較兩組患者康復護理技能掌握度、護理管理效果、并發癥發生率、相關知識知曉率、依從性、疾病的復發率及滿意度。結果:研究組患者各項康復護理技能掌握度和對照組相比均較高(P<0.05)。實施健康教育前,兩組的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實施健康教育后,研究組Barthel指數、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生活質量評定量表(QOL)評分均在對照組之上,而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和對照組相比較小,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5.72%比22.86%),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在門診骨科患者關節灌注治療中采取規范化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膝關節嚴重程度,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有利于患者生存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全程規范化健康教育;骨科;護理
引言
由于骨科病情復雜、難以治愈,單純使用藥物治療部分患者病情易反復,尤其是患者,長期病痛易使患者產生消極情緒,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及預后。因此,加強對骨科患者的健康教育尤為重要。規范化健康教育模式是通過目前患者疾病現狀、用藥需求等因素,建立相關學科團隊合作小組,共同為患者制訂、實施健康教育的護理服務,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存質量。基于此,本研究就規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門診骨科關節灌注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做以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骨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7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受試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5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手術治療指征;患者意識清晰,依從性及表達能力良好;臨床資料完整;充分知情后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合并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術后伴有嚴重并發癥、精神疾病;認知及溝通能力障礙;內分泌系統疾病;不愿配合本次研究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研究組采取全程規范化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
①建立多學科協作小組及微信群,組員包括護士長1名、高年資責任護士5名、骨科醫生2名,中醫師、心理咨詢師、營養師各1名,康復治療師2名,所有組員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5年及以上工作經驗,中級及以上職稱;小組成員接受相關培訓,了解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及方法。②在患者首次就診時,由責任護士采集患者診療信息并建立檔案,將患者信息總結后發送至多學科協作微信群中;群成員仔細閱讀患者信息后,對患者提出各專科相應的干預措施建議;由護士長協調、指揮整個項目,責任護士負責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護理,骨科醫生負責監測患者病情及治療,康復治療師負責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心理咨詢師、營養師分別負責患者心理、營養指導。③由責任護士將各學科指導意見進行歸納、整理,制作成個性化健康教育卡,通過電話、微信的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全面健康教育;待患者第2周回院治療時,責任護士再次與患者進行溝通,為患者解答問題,并進行健康宣教,把健康宣教卡發放給患者督促患者閱讀。④建立微信群,邀請所有患者及家屬進群并關注科室公眾號,定期更新、發布有關骨科的健康宣教文章、短視頻,定期組織集體知識講座,并安排各醫生參與線上小講堂,為患者講解骨科相關知識。
1.3觀察指標
(1)使用Barthel指數量表來衡量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情況(百分制),得分越高越好;(2)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價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情況,分值為10~40分,評分與自我效能呈正比;(3)采用生活質量評定(QOL)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越好;(4)以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觀察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情況,選擇一把長為0~10cm的標尺(對應評分0~10分),通過患者的主觀感受進行標記,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5)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對研究對象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 )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對數據進行校檢;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管理效果對比
實施健康教育前,兩組的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實施健康教育后,研究組的Barthel指數、GSES評分、QOL評分均在對照組之上,而VAS評分和對照組相比較小(P<0.05),見表1。
2.2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5.71%比22.86%),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健康教育模式能幫助患者加深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有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為。但常規的門診健康教育僅在患者就診時采取口頭宣教措施模式,無法全面、個體化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及評估,導致部分患者干預效果較差。規范化健康教育模式則是通過將各學科醫護人員的工作進行綜合,可為門診慢性病患者提供完善的健康指導。護理人員在患者首次就診時就患者診療信息建立健康檔案,通過多學科相互協作、共同制訂患者診療計劃,可使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獲得更加全面性、針對性的護理,進而提高患者護理質量。由各科專業人員對患者進行各科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獲得更加專業、科學的健康知識。責任護士在患者后續就診期間,將前次各科對患者的評估制作成健康卡發放給患者,并為患者耐心解答,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進而提高治療依從性,有利于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治療效果。為患者建立微信群,邀請患者及家屬進群,定期發送健康宣教文字、短視頻等,進一步加強對患者及家屬院外的健康宣教,進而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健康行為及治療依從性,有利于患者生存質量的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門診骨科患者關節灌注治療中采取規范化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膝關節炎嚴重程度,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有利于患者生存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樊祿素.骨科臨床護理中不同階段的健康教育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5):33+38.
[2]高艷紅,喬佳鴻.健康教育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方法淺談[J].人人健康,2019(16):266.
[3]杜娟.骨科護理中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69):271.
[4]吳夏佳.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骨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16):93-95.
[5]蹇玉玲.健康教育在骨科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8(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