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對兒童體格生長及智能行為發育的影響。方法:選取2021年1-12月確診為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兒童20例,并且同期選取健康體檢的20例患兒作為一般組,將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者作為對照組,隨后對兩組者進行探究。通過兩組患兒臨床資料的收集,對其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通過對兩組生理發育狀況對比,通過進行對比分析,對照組的相關生理發育狀況低于一般組。結論: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情況將對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阻礙其正常發展。因此,通過加強對疾病的宣傳與篩查,及時進行疾病的干預,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兒童健康;發育;影響
在現階段來說,由于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人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是仍然有出現營養缺乏性疾病的幾率,包括兒童的營養性缺鐵性疾病,具有較高發生幾率[1]。因為在兒童階段是機體正在發育的時期,此階段如果出現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將會對兒童的機體發育造成影響,因此,本文探究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對兒童體格生長及智能行為發育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12月確診為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兒童20例,并且同期選取健康體檢的20例患兒作為一般組,將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者作為對照組,隨后對兩者進行探究。通過兩組患兒臨床資料的收集,對其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情況進行比較,其中,生理發育情況中主要包含平均體重,握力以及平均身高的相關參數。一般組的男女比例為13:7,對于對照組中其男女比例為12:8,同時,兩種患者的年齡在3~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7±2.13。通過對兩組的資料進行比對其年齡,性別等無明顯差異。
1.2方法
全部兒童在進行門診健康體檢中完成常規查體,并對身高、體質量進行測量,通過采集末梢血進行關于血常規以及分離血細胞計數。對兒童的五種微量元素進行檢測,包括鋅、鐵、鈣、銅、鎂,缺乏的標準是鐵元素含量不足7.52mmol/L。對其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情況進行比較,其中,生理發育情況中主要包含平均體重,握力以及平均身高的相關參數,對于智力采用Gesell嬰幼兒發育量表。
2.結果
對比兩組Gesell量表水平分析,其中,一般組在多方面發育情況均高于對照組兒童,如適應性一般組為97.23±3.41,對照組是90.78±4.37,語言一般組為96.13±5.07,對照組為90.33±4.38。
3.討論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生是因為機體鐵元素的缺乏而指示血紅蛋白出現減少,是小兒常見的一種貧血疾病。出現此疾病時,患兒的臨床癥狀表現并不明顯,主要表現為臉色蒼白、食欲減退、煩躁等。如果沒有及時給與患兒進行干預治療,則會加重病情,出現消化道反復感染、甚至免疫力的降低。因此,嬰幼兒是機體發育的重要時期,出現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將會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形成影響,如對身高以及體重,其發育情況與健康兒童相比會比較緩慢。并且在智能行為方面,也同樣存在差異,通常會表現出協調能力差、大運動活力不足等情況。
3.1加強飲食管理
由于鐵元素攝取不足是導致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的重要原因,因而對新生兒進行合理有效的營養攝入管理是防止其出現嚴重貧血的重要方法。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患兒多存在挑食或食物攝入不均衡的情況,低齡新生兒則多出現喂養方式的錯誤,同時由于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會導致患兒的食欲異常,進一步降低鐵的有效攝入。通過飲食的管理,一方面需要改變患兒的飲食習慣,平衡患兒的營養攝入情況;另一方面需要幫助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通過營養的補充并配合臨床的治療。通過對比不同飲食管理下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的治療情況發現,進行飲食管理的患兒其體內的鐵含量改善情況更為明顯,血清鐵蛋白等重要生化指標有更為明顯的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更為顯著,說明加強對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的飲食管理,能夠改變其體內鐵含量,同時有效改變血紅蛋白的合成情況,提高臨床中對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效果[2]。
3.2加強藥物營養管理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會通過藥物來提高患兒對鐵的攝入,通過服用鐵劑,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體內的鐵含量會有明顯的改變,由此可見,營養劑的使用在治療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對于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而言,鐵劑的服用有較多注意事項,通常情況下,營養補充劑的使用伴隨著較多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兒童的耐受能力較差,且各器官發育有限,對營養劑的消化情況并不理想,治療中需要加強對營養劑的使用管理,幫助患兒正確用藥。選擇合適的用藥時間能夠有效改善營養劑導致的胃腸道不適感,減少惡心嘔吐等并發癥的發生。在鐵劑的使用期間,患兒易出現黑色大便的情況,此時,必須提醒患兒家屬此為正常情況,避免其放棄使用鐵劑,影響患兒的治療。如果口服鐵劑存在一定的困難,可以通過靜脈通路輸注營養劑,通常情況下,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在靜脈營養1周后,血紅蛋白水平會有明顯的改善,但當造血系統指標恢復正常后患兒需要持續使用營養劑以保證鐵含量的充足,避免出現由于營養劑的缺乏導致的儲鐵量的急劇下降。
3.3加強營養教育
進行合理的喂養是預防和糾正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重要途徑,但目前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中多數患兒存在喂養不合格的情況,這也是導致貧血發生的重要原因[3]。研究顯示,在進行營養教育以及喂養教育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中,其整體治療效果有明顯的提升,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減少,同時,家屬對后期治療護理的認知水平更高,通過加強營養和喂養的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對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的治療效果和治療后的生活質量。在營養教育中,需要強調母乳喂養的重要性,相較于常規牛奶,母乳中鐵元素的吸收率更高,可達50%,生產后6個月內的純母乳喂養是保障新生兒鐵攝入的關鍵。同時,要注意添加輔食的重要性,斷奶期間需要逐步添加輔食,遵循由少到多的添加原則,選擇鐵含量豐富的食物,培養孩子不挑食、不偏食的正確飲食習慣。而且,加強營養教育不僅僅是提高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效果,也是預防新生兒發生貧血的重要方法。
本文對比兩組Gesell量表水平分析,其中一般組在多方面發育情況均高于對照組兒童,如適應性一般組為97.23±3.41,對照組是90.78±4.37,語言一般組為96.13±5.07,對照組為90.33±4.38。綜上所述,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情況將對兒童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阻礙其正常發展,因此,通過加強對疾病的宣傳與篩查,及時進行疾病的干預,可以保證兒童得到良好發育。
參考文獻:
[1]孟海霞.兒童體檢門診中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現狀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30):86-88+92.
[2]黃金妹,沈紅.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20,4(05):94-95.
[3]管萍,章麗麗.淺析影響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早產兒病情嚴重程度的主要因素[J].當代醫藥論叢,2021,17(12):64-65.
姓名:梁妍麗 所在單位:杭州市兒童醫院 科室:營養科 畢業院校:溫州醫科大學 職稱:初級 學歷:本科 研究方向:營養學 郵編:3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