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裕 陳振東 卞欄焰 楊玉芳
1東莞光明眼科醫院門診部,東莞 523000;2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廣州 510000
隨著科技進步電腦手機普及廣泛,我國青少年近視患者發病率逐年遞增,且年齡趨于低齡化,嚴重影響我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目前備受社會關注的健康問題[1-2]。高度近視不僅是致盲性眼病的誘因,也可能會引起近視性黃斑病變、視網膜脫落及并發性白內障等并發癥[3]。相關文獻顯示,眼底病變與近視的發展發生有著緊密聯系,由于青少年人群近視發病率較高因此對青少年近視人群進行研究有著積極意義[4]。眼科檢測中,主要采取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A)進行各類測量和檢查[5],OCTA具有分辨率高、非接觸式及分侵入式的優點,是目前最為先進的診斷工具之一。OCTA可對視網膜的血管形態及血流進行測量和定量分析[6-7],通過分析其三維血流圖像來評估患者病情。目前針對近視患者黃斑區脈絡厚度與之相關性的文獻較多[8],而針對視網膜厚度及黃斑血流的相關性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擬采用OCTA技術對不同近視程度的青少年進行視網膜厚度及黃斑血流情況進行檢查,旨在探究屈光度與視網膜厚度及黃斑血流指標的相關性,為近視干預及檢查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東莞光明眼科醫院門診部于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間收治的青少年近視患者58例,按等效球鏡度數(SE)分為低度近視組19例(SE≤-3.00 D),中度近視組21例(-3.00 D
納入標準:(1)年齡為8~17歲;(2)雙眼固視良好且能正常配合相關檢查;(3)眼壓均在11~21 mmHg(1 mmHg=0.133 kPa);(4)眼前節及眼底正常;(5)患者及其家屬知情本次研究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1)合并黃斑萎縮、黃斑裂孔等眼底病理性改變患者;(2)眼部曾做過手術;(3)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4)臨床資料缺失患者。本研究經東莞光明眼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常規檢查: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眼底檢查及環戊通散瞳驗光測屈光度(最終屈光度折合為SE即球鏡度數加上1/2柱鏡度數)。OCTA檢查:采用德國蔡司公司的Cirrus HD-OCT-5000儀器對患者的血流圖像進行采集,使用內注視法檢查,囑咐所有患者注視設備鏡頭內綠色固視光標3~5 s,并開啟圖像追蹤功能,并通過自帶軟件進行分析。本次主要進行5個區行1區血管長度密度(VD1)及4區血管長度密度(VD4)和1區血流灌注密度(PD1)和4區血流灌注密度(PD4)及黃斑中心凹無血管區(FAZ)。視網膜厚度是測量色素上皮脈絡膜的毛細血管復合層和視網膜內界膜間的實際距離。每個研究對象以上數據均連續測量3次,選取一個平均值。測量人員為2位豐富經驗眼科主治醫生進行測量,若測量結果誤差較大,則需要第三方醫生參與討論,直至結果統一。
(1)對比近視組及對照組全周、上方、下方、鼻側及顳側視網膜厚度;(2)對比低、中、高度近視組全周、上方、下方、鼻側及顳側視網膜厚度;(3)對比低、中、高度近視組的黃斑血流相關指標;(4)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患者屈光度與視網膜厚度及黃斑血流指標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近視組的全周、上方、下方、鼻側及顳側視網膜厚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近視組及對照組全周、上方、下方、鼻側及顳側視網膜厚度比較(μm,±s)

表1 近視組及對照組全周、上方、下方、鼻側及顳側視網膜厚度比較(μm,±s)
注:近視組為青少年近視患者,對照組為視力正常的青少年
組別對照組近視組t值P值顳側102.44±6.78 87.91±8.33 7.306<0.001例數22 58全周105.43±8.52 93.68±10.25 4.782<0.001上方134.77±9.65 118.63±9.87 6.569<0.001下方133.26±8.08 110.33±10.37 9.339<0.001鼻側79.43±9.66 57.93±8.14 10.013<0.001
低、中、高度近視組的全周、上方、下方、鼻側及顳側視網膜厚度,依次下降,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低、中、高度近視組全周、上方、下方、鼻側及顳側視網膜厚度比較(μm,±s)

表2 低、中、高度近視組全周、上方、下方、鼻側及顳側視網膜厚度比較(μm,±s)
注:青少年近視患者按等效球鏡度數(SE)分為低度近視組(SE≤-3.00 D)、中度近視組(-3.00 D 組別低度近視組中度近視組高度近視組F值P值顳側93.55±9.05 87.87±8.11 82.35±7.88 8.297<0.001例數19 21 18全周98.26±8.68 94.35±9.01 88.43±7.95 6.128 0.004上方125.56±10.12 119.55±8.85 110.77±9.12 11.634<0.001下方120.55±8.55 110.28±8.12 100.17±9.69 24.965<0.001鼻側63.25±5.77 58.89±7.25 51.65±6.84 14.232<0.001 低、中、高度近視組的VD1、PD1及PD4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VD4、FAZ指標,3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隨近視度數變大,VD4、FAZ變小。見表3。 表3 低、中、高度近視組的黃斑血流相關指標比較(mm2,±s) 表3 低、中、高度近視組的黃斑血流相關指標比較(mm2,±s) 注:青少年近視患者按等效球鏡度數(SE)分為低度近視組(SE≤-3.00 D)、中度近視組(-3.00 D FAZ 0.27±0.08 0.24±0.05 0.21±0.06 4.043 0.023組別低度近視組中度近視組高度近視組F值P值例數19 21 18 VD1 10.43±2.51 10.66±2.34 10.78±2.88 0.089 0.915 VD4 18.26±0.95 17.93±0.79 17.45±0.88 4.017 0.024 PD1 0.24±0.05 0.25±0.07 0.26±0.04 0.598 0.554 PD4 0.46±0.09 0.45±0.11 0.45±0.12 0.056 0.946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發現,屈光度與視網膜厚度及FAZ呈負相關(均P<0.05),與VD4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4。 表4 58例青少年近視患者屈光度與視網膜厚度及黃斑血流指標的相關性 近視屬于屈光不正的一種常見眼病,相關文獻顯示,隨著近視度數增加及眼軸的擴展會導致患者的視網膜及眼底發生變化,如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減少,視盤周圍萎縮等,但其具體相關進展機制暫不明確[9-10]。臨床資料顯示,視網膜組織主要由脈絡膜提供氧氣及營養,易受到近視相關眼底變化的影響[11]。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視網膜色素的上皮層的間厚度稱為視網膜厚度[12],近視患者的視網膜厚度變化可幫助眼科醫生判斷近視的進展情況。有資料顯示,近視眼小鼠較正常小鼠的視網膜厚度更薄,且視網膜內核層細胞數減少[13]。黃斑中心凹是視界較為敏銳的地方[14],對黃斑區視網膜血流參數進行研究,可對臨床就診提供理論依據。OCTA通過基于振幅和相位計算[15],可對血流信息進行更多量化,且其測量結果有較好的重復性和再現性。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近視組的全周、上方、下方、鼻側及顳側視網膜厚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低、中、高度近視組的全周、上方、下方、鼻側及顳側視網膜厚度,依次下降。表明隨著屈光度增加,患者的視網膜5個區域的厚度隨之變薄,筆者認為,由于眼軸的變長是導致近視眼器質性變化的主要緣由,且受角膜曲率的改變,會延長眼軸導致視網膜厚度變薄,進而使得鞏膜細胞的外基質出現病變,因此近視眼的屈光不正,導致了眼球擴張進而使得視網膜厚度變薄。且在Pearson相關性分析中,屈光度與視網膜厚度呈負相關,這可能是因為,隨屈光度增大,近視患者的眼軸長度增加,視網膜厚度變薄,導致眼軸增大,進而致使眼球擴張,使得視網膜厚度更窄。同時在黃斑區血流對比中,低、中、高度近視組的D4、FAZ指標,3組差異明顯,隨近視度數變大,VD4、FAZ變小。既往研究中,脈絡膜可能參與了近視的發展和發生,由于脈絡膜正常的血流對視網膜的營養和供給較為重要,包括FAZ及視網膜外5層等,影響著視網膜結構和功能,FAZ可間接反映脈絡膜的血流情況,FAZ越大說明脈絡膜血流越豐富,眼球狀況越好。Shimada等[16]利用激光多普勒測速計發現在高度近視眼中,患者的視網膜血流減少、血管直徑變小,這也可解釋PD4在不同屈光度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VD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本文研究結果中,屈光度與VD4無明顯相關性,與文獻的結果相悖,可能是由于樣本量小,也可能是青少年的眼軸在發育階段,對VD4產生了影響。 綜上所述,青少年近視患者的近視越嚴重,視網膜厚度越小,且FAZ越低,呈現負相關性,但由于本文研究樣本量受到客觀條件約束,無法進行大樣本研究,得出的結論可能受到影響,在后續研究中,應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進行研究VD4、FAZ及視網膜厚度對屈光度的影響,為近視的防控提供理論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3、低、中、高度近視組的黃斑血流相關指標比較

4、屈光度與視網膜厚度及黃斑血流指標的相關性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