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草原絲綢之路貿易對哈薩克族服飾傳承的影響

2022-07-15 06:25:12陳江瓊陸敬國
染整技術 2022年6期

陳江瓊,陸敬國

(1.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化藝術研究所,新疆伊犁 835100;2.伊犁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新疆伊犁 835100)

歐亞大陸是全球最大的陸塊,是人類最早、最先進的文明發源地,陸地上各民族、各文明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持續的相互影響,特別是在北緯40°~50°的草原區,東起呼倫貝爾草原,向西依次為蒙古高原、南西伯利亞和中亞北部、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喀爾巴阡盆地,這一地帶地勢較平坦,生態環境也較一致,成為草原游牧民族遷徙、駐牧、角逐之地。畜牧業是在農業經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后才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游牧經濟又以畜牧經濟的發展為基礎,早期游牧人從青銅時代的畜牧者發展而來,轉折點是青銅時代晚期向鐵器時代早期的過渡期。在那一時期內,蒙古高原以及歐亞草原地帶的其他大部分地區都最終確立了游牧方式和伴隨的技術成就[1]。此后的3 000 年,在這片自然資源匱乏的干旱地區,游牧部落不斷將牲畜趕往有草料的地方放養,遷徙頻繁;但他們需要農產品維持生活,因此與周邊的農耕區存在著牢固的、恒久的貿易關系。

中亞的主要游牧民族包括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土庫曼族和部分烏茲別克族、蒙古族。從16 世紀起,哈薩克族成為歐亞大陸的一支主要游牧民族,具有古典游牧生活方式的所有特征,這些特征在服飾方面表現得更加明顯和直觀。

對于哈薩克民族的研究和其民族史一樣,要涉及兩個核心問題:民族的起源、哈薩克國家及其文化的形成。哈薩克的族源可以追溯到青銅時代晚期中亞的“斯基泰-西伯利亞”族群,中國古籍中的烏孫、康居、阿蘭(奄蔡)、大月氏,以及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等都有融入。13 世紀,蒙古人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打破了民族間的壁壘,促進了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最終形成了回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和近代維吾爾族。在這些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宗教信仰和生產生活方式成為民族分野,哈薩克族就是堅持游牧生活方式而從定居的烏茲別克人中分離出來的。哈薩克族在中亞草原的地域環境下,繼續選擇游牧的經濟生活和氏族部落的社會組織,繼承了傳統的游牧文化。服飾方面表現為:橫向同一時期的游牧部落在服飾上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縱向表現為游牧部落服飾文化不斷隨著時代發展,受周邊文化的影響,其制作工藝不斷提高,特別是在選材用料、顏色和圖案寓意,以及官僚體系、特殊職業者服飾的不同等方面都有體現。

絲綢之路是近代命名的,指的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到達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以絲綢貿易為代表的陸上通道。中亞內陸的游牧部落參與了絲綢之路的貿易,并起著重要作用。18 世紀,哈薩克人開始向西和向北遷徙,被卡爾梅克人從巴爾喀什湖和錫爾河趕走后,不久就控制了中亞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大段貿易路線[2]。

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探討草原絲綢之路貿易對哈薩克服飾傳承的影響時,將哈薩克民族作為游牧文化的代表,從公元前第一千紀的后期開始論證,結合中亞考古相關成果和文獻資料,首先研究草原絲綢之路貿易對早期游牧民服飾的影響并論證其顯著特征,然后關注幾千年的發展與融合,最后到現代哈薩克民族服飾的傳承與發展。按早期游牧民時期服飾特征(公元前第一千紀的后期到公元初年)、絲綢之路繁盛期中原服飾與游牧民服飾的相互影響(公元初年至13 世紀初)、哈薩克民族及服飾的形成與發展(13世紀初到20世紀初)3個時期予以分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游牧社會中氏族、部落以及部落聯盟的首領有絕對的權力,是對外貿易的主體,服飾奢華而引領潮流,牧民的服飾則因陋就簡,這在墓葬中表現得很明顯。

1 早期游牧民時期服飾特征

從考古和文獻資料來看,在公元前第一千紀的后期到公元初年的早期游牧民時期,中亞草原已經存在著東西方貿易,主要表現在生產于中原地區的絲綢已經出現。1929 年,在蘇聯戈爾諾阿爾泰省烏拉干區烏拉干河畔,卡通河與比亞河上游發掘出的巴澤雷克古墓群中發現了戰國時期的中國絲織品,還出土了繭綢,上面有用彩色絲線繡的鳳凰形象;同時出土了大量動物風格的金飾,說明中亞地區受到西亞等地的影響。

早期游牧民包括欽麥爾人(西米利安人)、斯基泰人(西徐亞人)、塞種人(簡稱塞人)、月氏人、烏孫人、匈奴人等,他們的服飾有以下特征:

1.1 尖頂帽

“從公元前的4、5 世紀到公元前后,在歐亞大陸(Eurasia)中部草原上活躍著西方古典作家稱之為斯基泰人(Scythian)、薩爾馬特人(Sarmat/Sauromat)(我國和古代波斯人稱之為塞人Saka)的部族,他們構成了現代哈薩克族最早的族源之一。”[3]這些早期民族服飾最突出的特征是戴尖頂帽,提格拉豪達·薩喀人意思就是戴尖頂帽子的塞人。“在貝希斯頓銘文中也提到薩喀人,說薩喀人的國家‘在海的那邊,那里的人戴著尖頂帽子’”。[4]如圖1所示。

圖1 波斯貝希斯頓銘文中的賽種人(公元前5—公元6 世紀)

戴尖頂帽是在氣候寒冷、早晚溫差大的環境中形成的服飾習慣,游牧民族喜歡戴這種比較高的尖帽,因為草場上陽光直射且無遮擋,高帽子里的空氣可以隔熱;另一方面,騎馬快速奔跑時,尖帽子不兜風,不容易被吹掉。再者,草原上的人認為高帽顯得人形象高大,部落首領及女眷可以在帽子上裝飾金銀飾物,美觀而高貴。戴高帽在新疆、中亞、西亞和內蒙古草原上普遍存在。從木壘縣博斯坦牧場巖畫中可以看到不少舞蹈者、獵人、放牧者頭戴尖頂帽,在孔雀河古墓、羅布泊地區公墓和哈薩克斯坦塞人首領墓葬中都出土了尖頂帽,且末縣扎滾魯克墓葬出土了黑褐色尖頂氈帽,如圖2 所示。這些尖頂帽大致有兩種:(1)氈制、較矮,護耳與護頸一樣長且連成一體,帽頂有用羽毛或鑲嚙齒動物皮裝飾,還有的在帽頂用色線縫制紋飾;(2)帽體呈圓錐形、較高,無護耳及護頸。由此可見,尖頂帽造型多樣,穿戴方便,在早期游牧民族時期隨著物物交換而廣泛傳播,受到西域各個族群的喜愛。

圖2 且末出土褐色氈帽(距今2 800 年)

1983 年,在新疆新源縣鞏乃斯河畔出土了塞人銅鑄武士像,青銅武士俑高42 cm,空心,重4 kg,造型逼真,上身赤裸,頭戴尖頂帶彎鉤狀圓帽。這應該也是當時尖頂帽的一種樣式,如圖3所示。

圖3 青銅武士俑(約公元前3 世紀)

1.2 毛布袍和靴子

數千年來,袍一直是西域居民的主要傳統服飾,在古代穿著毛布袍較為普遍。哈密五堡水庫墓葬、新疆洛浦縣山普拉漢墓都有出土套頭長袍。鄯善縣蘇貝希墓葬出土的毛布大衣(如圖4 所示),由平紋毛布縫制,立領、對襟、長窄袖,織物經疏緯密,表面呈橫向凸起的畦紋。

圖4 鄯善蘇貝希墓葬出土毛布大衣(距今2 500 年)

哈密五堡墓葬出土的公元前11 世紀的一件褐色毛布長袍,款式為交領、套頭式,色澤平淡、深沉,衣袍的領與袖口處以黑色毛線為飾,使長袍顯得典雅大方。袍服的腰部系有褐、紅、藍、綠等毛線編織的毛織帶,保暖而顯體型,反映了當時西域人的審美。而同在哈密艾斯克霞爾古墓出土的一件套頭式長袍,長130 cm,肩袖通長168 cm。該長袍的面料采用棕地平紋毛織褐,在棕地上織出黃、藍、紅色寬窄條紋。長袍的下擺緣、袖口均縫綴有2~3 道寬約1.3 cm 的棕紅、草綠、土黃色毛絳作為裝飾。艾斯克霞爾古墓出土的褐色毛布長袍,距今約3 000 年。[5]這種套頭式長袍的大量出土說明新疆及中亞地帶的套頭長袍很普遍。這與新疆龜茲壁畫、哈薩克斯坦噴赤干公元7—8世紀粟特壁畫中的長袍應該是相近的。

游牧民的靴子有皮靴和氈靴,氈靴是用羊毛搟制成氈子裁剪縫制而成,由于草原山區氣候寒冷,且早晚溫差很大,氈靴的保暖效果好,在氈房內和室外都可以穿。鄯善縣蘇貝希墓葬出土的高筒氈靴是用白氈縫制的,質地厚實,整體呈喇叭形,氈靴的跟部與尖部呈斜坡狀,靴跟高于襪尖,如圖5 所示。哈密五堡墓地出土了一只3 000 年前的皮靴,保存完好。這雙皮靴的鞋幫、鞋底都用羊皮縫制,靴底用了3 層牛皮,結實耐磨,為歐亞草原靴子的早期形式。《中華古今注》曰:“靴者蓋西胡服也,昔趙武靈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革黃皮”,可見當時的皮靴都為短幫,后來逐漸加長。

圖5 鄯善蘇貝希墓葬出土高筒氈靴(距今2 500 年)

1.3 金飾的大量使用

新疆北部阿爾泰山以盛產黃金聞名,說塞人居住在一個叫玉爾卡依狩獵民族東部的臨近高山,而這座高山,中外學者均認為是阿爾泰山,因而古希臘人把當地居住在阿爾泰的部落,神話般地稱為“守護金子的獅身人面獸”[6]。塞人最崇拜金子,各種金飾物與金器較為常見,當時出土了金質野獸紋飾牌、飾帶。阿拉溝墓葬中一位年輕的女人入葬時黃金飾品綴滿全身,有8 塊虎紋的金牌、4 條虎紋金帶、1 塊金獅牌,還有一些金珠、金花,一共200 多件[7]。這些金飾片都是用于冠、衣、鞋類等的綴物。當年經過這一古道西去的主要商品是金子,在公元前7—公元前4世紀,斯基泰人在這條古道上做黃金貿易,除黃金之外,來自中原的絲綢、漆器、銅鏡等經此往西到達西方,而且絲綢也是當地塞人十分喜愛的制衣面料之一。古代塞人在開拓與維護這一條交通干線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圖6 為烏魯木齊縣南山礦區阿拉溝30號墓出土的金飾品,其中8 件圓形,紋樣基本相似,利用金片錘揲成虎形浮雕紋樣,形象生動。這種虎紋金飾牌在新疆多地考古中都有發現。

圖6 烏魯木齊阿拉溝出土虎紋圓金飾品(距今2 500 年)

2001 年,在靠近俄蒙邊境的圖瓦首府克孜勒西北部阿爾贊村發掘的阿爾贊2 號墓中,出土的黃金藝術品達5 700 件,男主人的頭冠全是金馬、金鹿、金雪豹等動物紋飾件[8],脖子上的黃金大項圈也有各種動物紋,褲子上綴滿了小金珠,靴子上也滿是小金片;女主人頭巾上插著一個金鹿別針,戴有金耳環以及無數的黃金墜飾和珠飾,如圖7 所示。這個墓葬的年代在公元前7世紀。

圖7 阿爾贊2 號墓出土黃金藝術品圖片來自《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1.4 服飾反映出的東西方文化交流

1929 年,在蘇聯戈爾諾阿爾泰省烏拉干區烏拉干河畔,卡通河與比亞河上游發掘出巴澤雷克古墓群,墓主人穿的皮毛衣服主要用貂皮、灰鼠皮、銀鼠皮等制成;衣服上裝飾著上色的皮子、串珠及成百上千的金片(如圖8 所示);還有戰士戴的盔甲。[9]而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里面發現了用中國絲織品制作的外衣和皮毛衣服,衣服上裝飾著上色的皮子。

圖8 巴澤雷克墓中發現的金飾牌(公元前4—公元前3 世紀)

巴澤雷克5 號墓還出土了繭綢,上面有用彩色絲線繡的鳳凰形象。這些絲綢、衣服和藝術品色澤鮮艷,完好如新。這可以看出絲綢在中亞草原民族的制衣中很好地與當地的皮毛材料相結合。游牧民族就像海綿,不斷吸收周圍文化的精華,在巴澤雷克出土的帽子上、陶器上出現了完整的公雞形象,這有可能是從中國西南傳過去的,希臘后來也有了公雞形象。雞在波斯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這都有可能是從中國西南傳播出去的。

巴澤雷克墓中發現的氈織掛毯(公元前4—公元前3 世紀),花紋為一個授職場面,左邊的人戴著圓頂、寬而矮的帽子,后面稍長、齊耳,身著高領、套頭緊身衣服,外面披著前襟、底邊繡花的大衣,長及腳踝;右邊是一名騎著馬的騎士,卷曲的頭發似乎是假發,身穿短小、緊身的衣褲,帶圖案的披風系于頸項并揚起。這幅掛毯中人物的服飾具有明顯的西方風格,如圖9 所示。另一塊最古老的毛毯邊上織了伊朗阿赫門王朝風格騎士,表現出伊朗藝術特征。

圖9 巴澤雷克墓中出土的掛毯(公元前4—前3 世紀)

巴澤雷克墓發現的隨葬品很好地證明了先秦時代草原絲綢之路的存在。我國史料《穆天子傳》雖然很可能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卻反映了中國絲綢進入草原絲路的途徑。《穆天子傳》中周穆王西征從洛陽出發,先向北,涉漳水而至河套以北的蒙古草原,中國絲綢沿著這條路線進入草原,然后被早期游牧部落運向西方。巴澤雷克墓出土的服飾也充分證明了東西方服飾文化對中亞草原的影響。幾千年來,服飾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發生著變化,顯現出多元文化薈萃的特征。

2 中原服飾與游牧民服飾的相互影響

公元初年至13 世紀初,絲綢之路繁盛,中原服飾與游牧民服飾產生了相互影響。《周易》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華夏服飾很早就形成了等級和秩序,含有夷夏之別,也是身份高低的標志。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看到胡人以窄袖短襖為特征的服飾在軍事方面的優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順應了由“步戰”向“騎戰”的發展,使國力大增。特別是自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后,中國軍隊都采用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成為中國服飾變化的總趨勢。《夢溪筆談校證》中有“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10]。民豐尼雅遺址出土的“漢字錦”服飾,體現出漢錦、棉布與胡服的結合。

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漢王朝與西域之間的道路,此后的兩千年里,中原王朝與西域族群一直保持著或疏或密的關系。中原王朝強盛時,中原對西域草原汗國大多采取“羈縻從屬”的治理模式,通過加封號、朝貢、和親等形式維持,這些政治關系表現為經濟互補,形成“朝貢貿易”和“絹馬貿易”,成為絲綢之路貿易的主要形式。而當中原王朝衰落時,表現為草原游牧部落對中原的掠奪性戰爭,甚至入主中原,促進了服飾文化的相互融合。漢代細君和解憂兩位公主遠嫁烏孫時曾帶去大批絲織品,大概由于天山雨水多,還沒有實物出土。

如圖10 所示,從漢代“匈漢交戰”畫像磚到古代波斯貝希斯敦銘文浮雕,再到古希臘陶瓶,上面都雕刻有戴尖頂帽的歐亞草原先民形象。從這些圖像中可以看出,公元初年,尖頂帽已是歐亞草原游牧民族服飾的特點之一。

圖10 漢代畫像磚上戴尖頂帽的匈奴人

漢代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已經與官階相結合,形成制度,特別是冠巾和腰間所垂之綬的區別更明顯。這些服飾文化深深地影響著西域各族群。《漢書·西域傳下》記載:“(龜茲王絳賓)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北魏的統治者漢化,在服飾方面推行“胡漢雙軌”制度,使華夏“冠帶”與夷狄的“袴褶”并行發展。《魏書·西域傳》記載,波斯“其俗:丈夫剪發,戴白皮帽,貫頭衫,兩廂近下開之”[11],這概括出“團領”與“缺骻”要素構成的袍服形制。

到公元5 世紀,中原的養蠶和絲織技術已傳到了喀什噶爾、庫車、和田等地,斯坦因在丹丹烏里克發現一塊木板上有一幅生動的圖畫,描繪了一位中國公主把蠶種從中國偷運到和田的傳說[12]。后來又傳到中亞,形成了贊達那等知名的紡織中心。但中原絲綢依然獨占鰲頭,有大量文獻記載,也有更多的實物出土。

在新疆伊犁昭蘇縣波馬古城遺址中出土了鑲嵌紅寶石的金面具、金劍鞘、金戒指、金帶飾以及銀飾件;還出土了絲織物殘片,如錦、綾、綺、絹等;還有一件由兩片織物拼縫在一起的綴金珠繡織物,其中一片坯料是紅色菱紋綺,以本色假紗為背襯,另一片坯料是褐色絹,以淡黃絹做背襯,兩片坯料上都綴滿金泡飾、珠璣,相當豪華;還有云氣動物紋錦、“富昌”錦、卷草紋錦、方紋菱、菱紋綺和絹殘片。這批文物的時代下限為公元6—7 世紀,上限年代較早。這個墓葬中的遺物有著高超的工藝水平,與中亞、俄羅斯和中原都有關系。

一脈相承的尖頂帽在這個時期表現為氈冠和皮冠,而草原游牧民制作出金冠或銀冠,還有金冠與氈冠結合而成的金花氈冠,主要為首領人物佩戴,勞動人民主要還是戴白氈尖帽,有的帽檐外翻露出鮮艷的襯里,形成一條美麗的緣帶,有的兩側繪制出菱紋圖案。

唐代是絲綢之路的繁盛期,所謂“職貢不絕,商旅相繼”,貿易形式最主要的是互市貿易,唐朝用絲織品、布帛、谷物換得馬匹、皮毛等。其次是朝貢貿易,中國古代的統治階級總以“天朝上國”自居,為表現國家的富裕和大度,總是加倍回賜外國使團,導致各地統治者以朝貢為名進行貿易。最后是民間互市貿易發達。另外,“和親”也成為了一種貿易形式。

唐朝的官僚服飾系統完備,在服飾賞賜中面料和加工追求華貴,并順應西域各族群的審美偏好(如圖11 所示),往往起到驚艷的效果,而胡服也受到中原人的追捧。

圖11 唐代絳紅地朵花印花紗

在唐代中原和西域都盛行著男子戴“幢頭”,穿著圓領袍服,腰間掛著算袋;女子梳高髻著長裙。這就是東西方服飾交流的結果。

宋朝初期,朝廷也鼓勵外國使團來進貢,宋神宗時期頒布的新貿易法有:“國王貢物不估值回賜,以絹萬匹永為定數”[13]。這種鼓勵政策促進了絲綢之路貿易繁榮,當然在不堪重負時,又出臺限制措施。

3 哈薩克民族及服飾的形成與發展(13 世紀初—20世紀初)

13 世紀初,蒙元帝國疆域橫跨歐亞大陸,形成了相對統一的管理體制,使絲綢之路的大部分國際間貿易轉變為地區性貿易,而貿易范圍的擴展,也促進了絲綢之路的延伸,形成了更大范圍的交流。

蒙古帝國初期,成吉思汗積極支持貿易往來,在《札撒》中規定“凡進入他的國土內的商人,應一律發給憑照”,并開辟驛道,對商業交通予以保障。蒙古汗國還實行官營手工業和商業,每征服一處就將俘獲的工匠帶回蒙古本土,根據他們掌握的不同技藝編“匠籍”,建作坊,建有氈局、軟皮局、靴子局、織造局等。欽察汗國的都城薩萊市場上的中國絲織物很豐富,有西方作者寫道:“從匈牙利,甚至意大利來的商人用不著到中國去買絲織物,他們可以在這里買到它”。到元代,中亞地區的服飾也已經很豐富,N·卡賽曾寫道:“這個地區土地廣闊,氣候多樣,特產繁多,生活方式不同以及階級的差異,都對人們的衣著有很大影響。總督、官員、士兵、貴族、學者、法官、工匠、農民等都有屬于自己的服飾。”[14]

正是在蒙古民族的大融合后,哈薩克等現代民族才登上歷史舞臺。哈薩克汗庭和貴族依然喜歡用紅狐皮、水獺皮、貂皮、松鼠皮和黑貂皮做長袍,做襯衫也首選皮料,其次才是布料,并用中國絲綢和錦緞做襯里。當時哈薩克族制作的裘皮長袍很有名,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哈薩克族男士腰帶很重要,可以體現社會地位,有的是昂貴的金線織錦。有的長袍在前襟、領子、袖口也采用金線刺繡,繡法與圖案跟今天的哈薩克族服飾已經很相近了。

1757 年,清政府恢復了與哈薩克部族的貿易,確定了迪化為貿易地,1760 年起將伊犁惠遠城定為與哈薩克部族通商的貿易地。在綢緞貿易中投當地民眾所好,乾隆帝在綢緞顏色方面曾批“其緞匹一項,回人惟喜好青藍、大紅、醬色、古銅、茶色、棕色、駝色、米色、庫灰、油綠等色,其月白、粉紅、桃紅、水紅、黃色、綠色之緞,俱不易換”[15]。在清代哈薩克人的鹿皮袷袢很珍貴(如圖12 所示),而《皇清職貢圖》中的哈薩克人服飾倒顯得樸實無華(如圖13所示)。

圖12 哈薩克鹿皮袷袢(清)

圖13 《皇清職貢圖》中的哈薩克人

哈薩克族及其先祖繁衍生活在新疆北部與中亞草原地帶,在總體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環境中,在游牧的生產生活方式下,形成了以動物毛皮為主要原料,寬松肥大、便于自由勞作為主要取向的服飾。由于處在草原絲綢之路聯結帶上,其服飾一直受到東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的絲綢早在兩千年前就進入了游牧族群的汗王氈帳;而游牧生產又相對封閉,所以哈薩克族傳統服飾還保留了古代塞人、匈奴人、烏孫人的服飾特征。傳統的哈薩克族服飾的性別和年齡特征明顯,特別是女子是否成年與婚嫁,在服飾上有很大差別。一些特殊職業者,如軍人、民間藝人薩勒和色熱有特殊的服飾,有專門的體育競技服和舞臺服。

哈薩克族服飾的材質從獸皮到布,從布到絲綢、棉線,講究款式和實用,色彩、圖案紋樣都有象征性,具有簡潔、淳樸、浪漫的氣息。哈薩克人喜歡在上衣的衣領、前襟、袖子,以及裙子和帽子上裝飾圖案,顏色多以藍、黑等深色為主,并喜愛采用鮮艷的、能夠構成補色關系的色彩進行裝飾,圖案樣式多以三角形、菱形、二方或四方圖形連續為主,形式簡潔,色彩鮮艷,線條相對粗獷豪放,給人以渾樸、厚實并充滿藝術張力的視覺感受。哈薩克族服飾的另一大特征是帽子款式多,內涵深厚,這與其族源之一的“戴尖頂帽子的塞人”有關,也受其先民圖騰崇拜的影響。這些帽子有的用水獺皮、狐貍皮、毛氈制作,也有的用綢緞、化纖等紡織品材料制作,裝飾有精美圖案的刺繡,還用金屬、寶石、羽毛等進行裝飾。

哈薩克族自古以來生活在草原絲綢之路上,絲綢之路貿易對其服飾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金銀首飾由歐洲傳到哈薩克草原,棉布、絲綢、針線等是從中原而來,接納、吸收之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服飾工藝與文化。特別是哈薩克服飾上廣泛應用的圖案紋樣,是服飾的核心要素,包含著印記、裝潢、文字、宗教以及生活方式等內容,對其進行研究和解讀,一直是哈薩克學者的關注熱點。

哈薩克族服飾文化在諺語中也有貼切的反映,如“靴子引你上路,袍子陪你吃席”“熟地方臉面受尊重,生地方袍子受尊重”等,反映出服飾與社會地位的內在聯系;又如“有兩個人,歲數大的是兄長,只一個人,帽子就是兄長”,反映出哈薩克族對帽子的重視;“讀過書的人臉上有光,沒讀過書的人臉像皮窩子一樣皺巴無光”,表達了哈薩克族對知識的重視。

隨著全球化、現代化進程加快,哈薩克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年輕人更樂于走向都市,接受現代服裝,傳統民族服飾的存續空間日益縮小,哈薩克族服飾也在接受和進行著現代化轉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无码 在线 在线|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91精品亚洲|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久久公开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99性视频|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丁香六月综合网|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欧美一级在线| 91丝袜乱伦|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看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制服无码网站| 亚洲午夜18|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无码人中文字幕|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日韩美一区二区|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欧美a网站|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青涩在线|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婷婷五月在线|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久久6免费视频|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日韩精品资源| 久久毛片网|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