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建,劉 淼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北京 100053
隨著臨床應用醫學的發展,動態血壓監測比起偶測血壓能更真實地反映病人血壓實時變化及血壓動態趨勢,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更為全面的血壓數據。目前,動態血壓監測已成為高血壓管理不可或缺的檢測手段,用于高血壓的識別與診斷,可更加準確地評估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與降壓治療的效果[1?2]。現對我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門診及住院病人動態血壓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該院動態血壓監測數據特征及動態血壓監測無效數據相關因素,為指導臨床護理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某三級甲等醫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門診及住院病人中疑診或確診為高血壓病人的動態血壓監測資料。納入標準:意識清楚;能配合攜帶動態血壓監測儀。
1.2 監測方法 采用Meditech ABPM?05進行動態血壓監測。自動測量的時間間隔設定為:早晨(05:00~06:00)每隔20 min測量1次,白天(06:01~22:00)每隔20 min測量1次,夜間(22:01到次日04:59)每隔40 min測量1次。測量成功的標準為:有效讀數大于獲得讀數的70%,白天血壓讀數至少20個,夜間血壓讀數至少7個。有效血壓讀數為收縮壓70~260 mmHg(1 mmHg=0.133 k Pa),舒張壓40~150 mmHg,脈壓差20~150 mmHg。監測期間病人正常生活作息、服用降壓藥物,避免劇烈運動。
本研究相關概念定義:杓型血壓是指夜間血壓較白天血壓下降,血壓的最低值波動為10%~20%,為正常的血壓形態。非杓型血壓是指最低波動值小于10%,反杓型血壓是指夜間血壓較白天血壓不降反升,這兩種血壓形態均為異常血壓形態。
1.3 統計學方法 所得資料用Excel錄入,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經K?S檢驗,定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定性資料用頻數、構成比(%)描述。定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ANOVA檢驗,定性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本研究共收集進行動態血壓監測的病人501例,數據監測成功462例(92.2%)。其中住院病人262例,門診病人239例;男249例,女252例;年齡18~93(56.0±14.5)歲。
2.1 動態血壓監測無效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收集的動態血壓監測數據中有39例為無效數據,無效率為7.8%。其中,總成功率<70%者31例(79.5%),占比最高;夜間讀數<7次者18例(46.2%),占比次之;白天讀數<20次者5例(12.8%),占比最低。電話隨訪39例監測無效病人后發現,21例病人因血壓監測時活動受影響導致監測失敗,8例病人佩戴過程中袖帶脫落,4例病人因不能忍受綁帶疼痛自行停止監測,4例病人因影響日常生活或夜間睡眠而自行摘除,1例病人因綁帶部位皮下出血停止監測,1例病人因電池電量不足未完成監測。動態血壓監測無效數據的影響因素分析見表1。

表1 動態血壓監測的影響因素分析 單位:例(%)
2.2 動態血壓監測數據特征 根據動態血壓監測數據特征將上述監測成功的462例病人分為3組:杓型組(n=161)、非杓型組(n=204)和反杓型組(n=97)。不同組別的24 h平均收縮壓(SBP)、早晨平均SBP、早晨平均舒張壓(DBP)、白天平均DBP、夜間平均SBP、夜間平均DBP、24小時平均脈壓差(PP)、早晨平均PP、白天平均PP、夜間平均PP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杓型組、非杓型組與反杓型組病人血壓比較(±s) 單位:mmHg

表2 杓型組、非杓型組與反杓型組病人血壓比較(±s) 單位:mmHg
例數161 204 97組別杓型組非杓型組反杓型組F值P組別杓型組非杓型組反杓型組F值P 24 h平均SBP 124.05±13.55 127.60±14.98 133.48±14.02 12.53<0.001夜間平均SBP 111.55±13.08 123.57±14.85 137.71±15.27 99.76<0.001 24 h平均DBP 73.34±9.58 75.32±11.16 74.80±10.80 1.62 0.20夜間平均DBP 64.49±9.19 71.64±11.46 75.81±11.73 37.52<0.001早晨平均SBP 115.14±23.51 123.40±21.02 137.15±19.88 30.91<0.001 24 h平均PP 50.37±11.52 52.44±10.19 58.70±11.05 17.36<0.001早晨平均DBP 67.46±14.57 71.64±15.10 76.46±13.67 11.56<0.001早晨平均PP 47.99±14.95 51.65±13.15 61.61±14.07 29.10<0.001白天平均SBP 129.81±16.96 129.63±15.28 130.90±14.02 0.16 0.85白天平均PP 52.57±11.28 52.64±10.42 56.65±10.86 4.86<0.05白天平均DBP 78.15±10.32 77.32±11.39 74.26±10.76 4.06<0.05夜間平均PP 47.45±11.15 52.11±10.27 62.20±11.91 53.11<0.001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有效、平穩地控制血壓能夠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生[3]。動態血壓監測可以敏感、及時、客觀地反映血壓的波動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更為準確的干預時間點[4]。動態血壓監測的成功是后期評估的關鍵。
本研究結果表明,動態血壓監測失敗占比最高的是24 h總體成功率<70%,其次為夜間監測失敗率。進一步電話追蹤原因發現,病人佩戴動態血壓監測期間活動受影響是影響監測結果的主要原因,這與董曉梅等[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因此,在進行血壓監測前,應該對病人在血壓監測期間的日常活動注意事項進行集中宣教。另外,病人夜間監測失敗率高于白天監測失敗率,醫護人員在監測前需詳細向病人講述動態血壓監測的重要意義,尤其夜間血壓監測在診斷及治療中的重要意義,建議病人盡量配合攜帶,提高動態血壓監測的成功率。
本研究動態血壓監測無效數據中,住院病人占比高于門診病人,老年組病人占比高于青年和中年病人,這與金起鳳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住院病人和老年組病人在監測無效數據中占比高的原因可能為:住院病人年齡較高,文化水平和認知功能低下,不能遵守血壓監測過程中注意事項;另外,此類病人身體素質差,耐受能力差,長期受疾病困擾,多存在焦慮情緒,難以配合完成血壓監測,如不能耐受監測時袖帶的擠壓、監測過程影響睡眠而自行摘除袖帶。針對此類病人,進行監測知識的宣教顯得尤為重要,在進行血壓監測時,應詳細向病人講述動態血壓監測的重要意義,告知病人在監測過程中有不適情況隨時請教護士,護士應對佩戴有動態血壓監測的住院病人多巡視、多指導,監督并幫助病人完成動態血壓監測。另外,鼓勵病人嚴格執行規律的生活制度,護士應提供良好的飲食護理并指導病人進行自身心情調節,防止出現緊張及過度勞累等情況,確保病人的睡眠質量,對于睡眠欠佳的病人給予藥物治療,以保證其睡眠質量,從而更好地反映出病人的血壓情況,獲得有效的監測數據。
本研究發現,非杓型組和反杓型組病人除夜間血壓較高這一特點外,其清晨血壓和不同時間段的脈壓差均較杓型組更高。非杓型血壓和反杓型血壓發生心腦血管病的風險更高,因此,臨床工作中應當加強詢問家屬及病人可能引起血壓異常的原因。研究表明,非杓型和反杓型高血壓與遺傳、高齡、性別、吸煙、飲食、左室肥厚等密切相關,其發生也與夜間去甲腎上腺素下降減少、夜間褪黑素分泌呈晝低夜高、胰島素抵抗、睡眠呼吸暫停等有關[7]。臨床護理工作中,應向病人詳細講解非杓型高血壓和反杓型高血壓的發生、發展、預后、血壓水平對重要器官的影響及不良生活習慣對血壓的影響等健康知識,強調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如控制飲食、體育鍛煉、戒煙限酒等,使人們提高對反杓型高血壓危害性的認識,提高依從性,幫助糾正異常血壓形態。
在臨床護理中,動態血壓監測前的宣教至關重要,應當詳細向病人講述動態血壓監測的重要意義,尤其夜間血壓監測在診斷及治療中的重要意義;對于老年病人和住院病人更要注重監測前的講解和監測過程中的巡視;對于非杓型和反杓型高血壓組的病人加強醫患溝通,盡可能明確導致夜間血壓異常的原因,幫助糾正其異常血壓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