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晶

央視的開年大戲《人世間》,一經播出便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劇中人物的命運起伏更牽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
《人世間》的故事開始于知青“上山下鄉”,結束于知青“建設家鄉”,將中國近半個世紀波瀾壯闊的歷史凝縮在一個個平凡的個體身上,讓人們不禁回想往昔的崢嶸歲月,并重新審視當下的生活。
事實上,自上世紀80年代電視普及開始,如《人世間》這樣的知青劇就一直活躍在熒幕上,陪伴一代又一代觀眾成長。
繞不開的“下鄉”:苦難與浪漫
上世紀80年代,盧新華以知青“下鄉”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傷痕》火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在文壇迅速刮起了“傷痕文學”之風,很快這股風便席卷了尚處在起步階段的電視劇市場,“傷痕文學”為知青題材電視劇提供了改編依據,葉辛的《蹉跎歲月》和梁曉聲的《雪城》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文學元素的進入使得知青劇在思想內涵與藝術水平上,呈現出與同期其他電視劇不同的文化底蘊,這一底蘊在今天看來可以籠統地概括為傷痛。
不過,雖說苦難是這個時代知青劇的底色,但是當劇情鋪開,知青們堅強樂觀、敢于同命運斗爭的精神,又往往會讓故事脫離苦難,將價值觀升華,讓觀眾看到隱藏在苦難背后的希望。
從90年代開始,知青劇將“下鄉”苦難背后的希望放大,如《年輪》《如歌的歲月》等一系列作品,僅從劇名濃烈的意象感就能看出豐沛的浪漫化傾向。這些知青劇大多采用浪漫主義的敘述方式,將一切堅韌的品質賦予在主角身上,通過主角與命運的斗爭,力求讓觀眾看見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希望,在這一時期的歷史語境下,這種精神觀念的傳遞是符合觀眾的價值取向的。
進入新世紀以后,知青劇開始野蠻生長,隨著《血色浪漫》《激情燃燒的歲月》等一系列優秀作品的問世,人們不難發現,苦難中催生浪漫成了知青劇的核心思想。
40年來,將這種浪漫主義拍攝手法發揮到極致的便是今年引爆熒屏的《人世間》。周家兄妹主動“下鄉”,去承接自己的社會責任,“好人生比好年華更重要”是他們生動的寫照。
40年來,知青“下鄉”的動機在電視劇里有了巨大的轉變,如果說40年前的知青劇里,“下鄉”是一場前途未卜的賭博,充滿迷茫與苦難;那么40年后的知青劇里,“下鄉”便是知識分子對家國觀的認同,飽含希望與信仰。這一轉變不僅是主角思想的轉變,更是時代思想的轉變,尤其是在當今時代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量人才的背景下,創作者想要告訴觀眾,不是時代需要知青,而是知青在擁抱并創造時代。
回不去的“家鄉”:現實與反思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返城知青”的腳步聲加快。知青們都知道他們應當“返城”,可讓誰返、如何返、“返城”后去哪成為了擺在面前的現實難題。體現在知青劇上,故事的一切矛盾點和高潮線幾乎也全都集中在“返城”上。
1988年播出的《雪城》便是一部著重表現“返城”的知青劇,由于當時知青“返城”還是社會熱議的話題,所以《雪城》的劇情十分貼合實際,也映襯了整個80年代城市以及農村生活的秩序和弊端,對不好的社會風氣進行鞭笞,拍攝手法犀利但不荒誕,生動地表達了對處于時代大轉換前后的知青命運的喟嘆,傾注著創作者對知青“返城”后不適應的同情,寄寓著對知青不甘在新的挫折中沉淪而勇于在城市開始新的拓荒的深切期望,既貼合了現實又進行了反思。
然而,隨著電視劇市場的蓬勃發展,《甜蜜蜜》《滿倉進城》《我們的青春1977》《兩個女人的戰爭》等一系列荒誕且雷同的知青劇搶到了觀眾的遙控器,卻失去了知青題材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這些劇披著知青題材的外衣,內核依然是老掉牙的偶像愛情故事。
忘不掉的“鄉村”:使命與夢想
縱觀知青劇40年的發展歷程,無論劇情是夸張還是寫實,其內核都脫離不了“鄉村”二字。歸根結底,知青類題材電視劇之所以能走進觀眾的視野,離不開中國人骨子里的鄉土情結。
在新時代,我們迎來了關于鄉村的新的歷史語境。這個新的歷史語境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在這種基調下,新鄉村敘事風格催生了新的創作方向,“新知青劇”誕生了。在創作者看來,知青劇不應該再是狹義上的“上山下鄉”了,而應是大量掌握知識、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人才,再度向鄉村第一線進發,是扎根基層,是立足群眾,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是鄉村振興。這正印證了那句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在新的歷史語境下,《人世間》《山海情》《江山如此多驕》《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系列立足鄉村的“新知青劇”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目光。觀眾看到了駐村干部拋家舍業,見到了鄉村教師奉獻青春,見到了大學生反哺鄉村。觀眾在感動之余完成了思想上的轉變,鄉村不再是“接受磨煉的地方”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不再是“夢開始的地方”而是“夢想圓滿的地方”。
其中,《山海情》作為代表,為“新知青劇”立下了一個標桿:從屬于知青的年代起步,卻不停留于那個年代,而是將這一歷史的源流和光譜,導入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征途中。劇中騎著自行車奔走的扶貧干部、與命運抗爭的農村女性、小心思頗多但真實的農民、知青“返城”時堅持留下的鄉村校長,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將新時代知識青年回饋鄉村、農民建設鄉村的故事帶給觀眾,將東西部扶貧協作、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輸出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工作等如此多的要素全局、全貌、全程細致地展現開來。并與時俱進地提出留守兒童、“控輟保學”、城鄉二元結構、代課教師和扶貧干部的身份界定、醫保的適用范圍和有效程度、鄰里關系和村落關系等現實的議題。對于這些議題,能給出答案的給出答案,暫時不能給出的,就在發展和前行中繼續思考。
知青劇激蕩40年,從“上山下鄉”到“鄉村振興”,創作者努力向觀眾傳達,鄉村不是走向未來時必須跨越的路障,而是一個根系,一個坐在上面才能更加穩固地看向未來的支點。而透過知青劇,觀眾也看到了鄉村面貌在時代發展中的滄桑巨變,看到中國人堅韌不拔、艱苦奮斗、勇往直前、自強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