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錦鋒 林錫江 樓小倩 陳葉巧
摘 要: 器材要為教學服務。本文通過分析一節全國小學投擲教學觀摩課中器材應用的得失,從利用器材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三方面,闡述了對體育課堂如何高效利用器材的看法。
關鍵詞:體育器材、 高效利用、 聽課反思
全國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展示活動是引領課程改革深入發展、促進骨干教師成長的風向標級的教學教研活動。筆者有幸聆聽了幾節課。其中,來自武漢的D老師所上《原地側向投擲輕物》一課讓聽者印象深刻。這節課D老師針對原地側向投擲的教學重難點,借助投擲器材不斷變換投擲練習方式,既幫助學生理解原地側向投擲要領,又幫助學生提高投擲技能,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其中尤以對器材投擲功能的開發利用,給聽課老師更多教學啟示。以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一個彈力球配一條彩帶,從課初準備活動到課中技能學練,再到課末放松活動,通過“一物多變、一物多用”兩個教學手段,使整堂課妙趣橫生,同時高效地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下面筆者根據聽課感受,就小學體育課堂如何高效利用器材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善用器材“變”,保持學生學習興趣
教者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次有效的教學活動一定是充滿樂趣的,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體育課堂的趣味性尤為重要,沒有興趣學生就不愿意學。但興趣是可以激發的,教師只要充分利用教學媒介,發掘課堂趣味因素,精心設計,科學組織,學生肯定會喜歡體育活動,喜歡上體育課。
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趣點低但持續時間短,注意容易轉移。如何調控學生注意,讓學生保持學習興趣,教師必須采取教學手段。在《原地側向投擲輕物》一課中,D老師的辦法是“一物多變、一物多用”。一個彈力球掛上一條彩帶,準備活動中D老師指導學生一手持球、一手執彩帶做“彩帶操”;投擲練習時彩帶塞進彈力球體變成一個“壘球”;體驗揮臂速度時彈力球變成“跳跳球”,彩帶變成“鞭子”;在啟發學生理解投擲合理角度時,彩帶變成空中的“彩虹”;課課練中“夾球”跳躍、游戲環節“地滾球”、放松活動“健身球”……像變魔術似的,一個簡單的器材,經過D老師的改造、引導,變化出了七八種玩法。學生對器材的每一種玩法都感到新鮮,不僅學習氣氛活躍,學習注意也被教學活動牢牢吸引。
由此可見,善用器材這是教師的教學智慧。大多數老師也有“用器材造趣”的意識,但實際教學又往往陷入器材多而利用率低的誤區,甚至由于教學頻繁更換器材,造成學生“玩物喪志”的現象而分散學習注意。D老師的課堂告訴我們,教學造趣并不在于用多少器材,而在于器材要有童趣,要能抓住學生心理。教學活動選用器材應該避繁就簡,哪怕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器具,如果教師能圍繞課堂目標進行合理改造,賦予器材童趣,一物多用也能保持學生興趣,收到促進教學的效果。
二、巧用器材“+”,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器材要為課堂教學服務,它應是教師圍繞目標展開教學而選用的媒介,也是學生習得某種運動技術、發展運動能力的載體。因此,優化媒介,提高載體運用的科學性,這是課堂教學質量的保障。
二年級學生學運動技能,教師多講不如學生多練效果好。D老師所上的《原地側向投擲輕物》是一節投擲技能發展課,為加深學生理解投擲要領,鞏固正確投擲技術,教師需要講,學生也需要練。如何協調講與練,課中以器材為杠桿,在堅持“一物多用”基礎上,巧用器材“+”,通過主器材與輔器材組合搭配,在學生玩器材過程既糾正錯誤動作,又提高練習次數。比如輕物(彈力球)+彩帶,投擲時借彩帶在空中劃出“彩虹”,D老師用視覺告訴學生投擲要注意角度;彩帶+氣球,借彩帶擊打氣球發出的聲音,用聽覺告訴學生投擲揮臂要有鞭打效果;輕物(彈力球)+彩帶+手腕,投擲時感受輕物對手腕的牽引力,用觸覺告訴學生體會自己的投擲力量。凡此種種,根據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運動水平,D老師力避抽象講解,巧用器材“+”,較好地實現了以練代講,以練促學的目的。
為提升教學效果,器材組合是教學常見手段。但器材組合最忌為組合而組合,課堂場面“花哨”而實際效用卻平平。D老師的教學告訴我們,盡管器材組合的方式是無限的,但教學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式出發,重視現有器材的功能開發,兒童化、實用化、簡便化組合,才能讓器材產生“1+1>2”的教學功效。
三、妙用器材“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體育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每一次學習中積累體育學習的方法與經驗。其中激發學生思維參與體育活動,這是培養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過程多問學生幾個為什么,啟發學生對運動的思考探究,不僅學習效果好,反復訓練之下,學生的思考探究會從習慣發展成能力。
二年級學生運動探究能力較弱,要他們思考技術動作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這需要教師啟發引導。D老師在《原地側向投擲輕物》一課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器材的“動”,對學生展開學習探究指導。比如在體會用力揮臂環節,D老師讓學生比比誰的跳跳球擲地反彈高,使學生理解揮臂越快投擲就越有力。在指導怎樣快速揮臂時,讓學生用彩帶擊氣球,通過聽氣球發出的聲響,告訴學生揮臂應有鞭打效果。在指導投擲注意角度時,用彈弓給學生演示不同角度小球彈射的遠度,使學生懂得合適角度對擲遠的重要性。練習時,她還引導學生讓輕物拖著彩帶在空中劃“彩虹”,從而將合理投擲角度物象化、生活化。這些教學手段,D老師充分利用器材運動軌跡啟發學生思考怎樣投擲、為什么要這樣投擲,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思維,在提高教與學的質量的同時,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妙用器材之“動”啟發學生學習思考,這是D老師執教本課的最大亮點。但筆者以為,此亮點還未能體現精彩。基于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觀察器材“動”,教師有必要給予適當引導,對學生的學練給予適當的評價。但筆者以為,這種啟發、評價不應該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如果課堂上D老師能做到引導學生自己投擲自己觀察,自己描述器材運動軌跡,引導學生相互談體會,分享學練經驗,那么學生的學習探究會更主動,學習反思會更深刻,這無疑更有利于學生養成主動觀察、主動發現、主動思考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