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默融 劉倩倩
一根網線連起城鄉,養殖業正借助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推動轉型升級,成為鄉村數字經濟發展熱點。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22年是“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之年。一根網線連起城鄉,養殖業正借助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推動轉型升級,成為鄉村數字經濟發展熱點。
一部手機成“主管”
打開智能手機,不僅能購物、打車、看視頻,還能養豬、喂魚、放羊,這是什么新奇的體驗?
“叮咚”——養殖人員拿起手機,掃描了小羊耳朵上的耳標“身份證”,性別、年齡、科學防疫、采食估重、“家族譜系”等信息立即躍然眼前,育種、飼養與管理工作變得輕松又科學。
不僅如此,當動物餓了,有“中央廚房”專門定制配餐;當它們冷了,溫度、濕度、光照控制系統能夠自動調節;當它們病了,系統可以根據飲水量和飯量自動預判,實現對病情的提前防范和及時處理。湖南永州的智慧生豬養殖場人員表示,通過智能信息化養殖,僅飼料成本便可降低約900萬元。
從天山牧場到魚米之鄉,從塞上江南到平原腹地,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賦能智慧農場,在大江南北落地應用,中國養殖業正向數字化、智能化加速轉型。
人民日報海外網輿情中心分析顯示,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養殖業構建數字化“雙眼”“大腦”與“神經系統”已成為政府、社會及行業共識,智能養殖話題關注度節節攀升。
互聯網企業加盟
隨著智能養殖在人們視野中逐漸活躍,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用“算力”撬動農業升級。
農業的現代化必然要伴隨著信息化和數字化,京東、阿里、華為等互聯網企業紛紛在畜牧、水產、家禽等多領域布局,為傳統養殖業的“觸網蝶變”推出智能養殖數字化方案。
其中,為養殖企業的管理打造“數字大腦”至關重要。網易大數據平臺“網易數帆”相關負責人表示,養殖供應鏈是一個十分龐大且復雜的系統,“數字大腦”可以聚合紛繁的產業鏈數據,將養殖能手的經驗固化為數字模型,一目了然地輔助企業科學監管。
對于大多數養殖企業來說,如何抓緊行業機遇,利用科技創新指導養殖過程?
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劉強德指出,用起來才是硬道理。比如說,可以把環境監控模塊、智能疾病診斷先用起來,根據養殖場現有的情況和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一個模塊一個模塊地進行應用。如果等著條件成熟再用,屆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能已被行業甩在身后。
各級政府政策利好
近日,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明確提出數字鄉村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是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包括夯實智慧農業發展基礎、加快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供給、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數字化水平。
面對仍然存在人才短缺、資金不足、數據匱乏等挑戰,智能養殖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推動。《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立足于中國數字鄉村的發展現狀,充分銜接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的總體目標要求,對持續推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推進新型數字化技術應用及供給等領域提出了明確的任務要求。
據悉,目前國內多地因地制宜,大力支持當地養殖業數字化改革。例如,重慶市制定出臺了智慧農業發展實施方案、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等相關文件,并圍繞制約農業產業發展瓶頸問題,實施了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和服務在線化四大行動。浙江省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一盤棋謀劃設計,統建省市縣三級駕駛艙,并鼓勵先行先試實現一地創新、全省共享。
專家認為,隨著國家及地方政策利好和行業發展,養殖業將逐步向“精準、綠色、高效”的發展模式轉變,充分釋放數字經濟的潛力和紅利,賦能鄉村振興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