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眉
常年身處一線,每天跟成千上萬頭豬打交道的“豬倌”們,也有機會分享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公布了新一輪的股權激勵計劃:公司擬通過限制性股票和員工持股計劃向2500多名骨干員工授予8274萬股新希望六和股票。按當日收盤價14.72元每股計算,總市值達12億元之多。
值得關注的是,這是新希望六和自上市以來針對員工的最大一次激勵。作為價值和示范導向,此番激勵的優秀骨干員工,身處養豬產業一線的多達六成,“以能為本、按業分配”已成為公司一大創新與探索。
艱難時刻顯身手
如何審視新希望六和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的員工股權激勵?先把時針往回撥一下。
2021年下行的豬周期,讓整個行業集體摔了個大跟頭。但新希望六和的年報顯示,這家深耕農牧食品行業40年的企業,還是硬生生地在暗夜里撕開幾道亮光。
根據年報顯示,2021年新希望六和實現營業收入1262.62億元,同比增加164.37億元,增幅為14.97%。報告期內,飼料總銷量達到2824萬噸,約占全國總量的10%,穩居全球第一。
其他數據也不乏亮點。公司全年銷售雞苗、鴨苗5.19億羽,商品雞鴨4.3億羽,銷售雞肉、鴨肉180.14萬噸,禽產業實現營收182.29億元。出欄生豬997.81萬頭,實現營收172.03億元。銷售各類深加工肉制品和預制菜25.35萬噸,食品業務整體實現營收90.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影響下,食品產業利潤首次突破億元規模,火鍋食材已全面覆蓋了全國前100大火鍋連鎖品牌,成功孵化出10億元級單品小酥肉,并形成數只5億元級、億元級產品及后備單品的儲備,實現食品業務的裂變式增長。
與其他豬企、肉企、飼企不同的是,新希望六和用40年時間構建了中國A股上市公司當中最完備、最龐大的農牧與食品全產業鏈:從原糧貿易、飼料加工、科學育種、畜禽養殖、屠宰到食品深加工、下游銷售渠道和生熟品牌,均有著完整的布局。
人才是第一要素
艱難時期的亮點成績殊為不易。這背后既有公司經營方向的轉變,也有非洲豬瘟防控及組織的迭代,還有運行機制的理順等種種因素,非一日之功。
但企業的發展始終需要回歸到人的本位,人才是企業發展的一切基礎。如何能在2022年更進一步,順利走出周期低潮?從本次員工股權激勵機制來看,新希望六和本輪出手,落于“人才”。
作為公司史上最大一次規模的員工股權激勵,比例高、人數多、覆蓋面廣,是此次激勵的一大特點。新希望六和相關負責人介紹,8274萬股已經占到公司總股本的1.84%,將涉及2500多名員工,基本覆蓋公司從飼料到養殖到食品的全產業鏈過程,且各有傾斜重點。
“養豬行業是一個生產驅動型行業,按照產業核心價值重要度,本次激勵主要是向養豬一線生產傾斜。”據介紹,2500余名員工當中,六成是豬產業的優秀骨干,由于人均激勵規模2.5萬股,激勵強度達到人均20萬元左右。
體現發展理念
梳理本次激勵名單發現,出現了幾名80后新面孔,如副總裁王芳、人力資源總監黃坤、工程與設備運營總監李爽等。這意味著公司繼續強化領導層年輕化、專業化的一貫思路。
其中,新獲任命的副總裁王芳獲授100萬股限制性股票。身為工程與設備運營總監的李爽,公司給予其股權激勵的幅度,也是列入了高管序列。
從上述管理人員業務所長和分工來看,激勵的背后實質體現出公司的發展邏輯和重要布局。
工程設備是關系公司生產經營穩定的重要支撐。在工程設備運營管理上,如何強化工程建設管理,控制成本提升能效,讓資產保值增值?“對李爽的傾斜,體現出公司向關系核心生產經營要素資源的高度重視和分配側重。”新希望六和相關負責人介紹,而對王芳的重用,則是公司在數字化轉型上的重要布局。
3月初,新希望六和正式發布數字化轉型戰略目標及燈塔項目,提出未來3年要達到“業數管一體”下的“三全四化”,大力開展信息化建設。希望通過燈塔項目探索出切實可行的路徑,為數字化轉型提供指引與幫助。
從本次激勵措施和激勵名單來看,新希望養殖隊伍和能力日趨穩定,也悄然勾勒出一條新希望六和未來的發展路徑,即在傳統養殖工作穩扎穩打的基礎上,借助科技化手段和數字化轉型,在各個環節促進效率提升與成本降低,進一步提升生產管理效率,釋放轉型增長潛力,成就公司飼料全球領軍者、養豬行業龍頭的發展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