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到萬柳湖上時,黃成娟已經在船吧忙碌開來。每天,她都會早早地來到船上,把艙內艙外清理一遍,用清水把桌子、凳子和榻榻米上的灰塵抹干凈,采點岸上的野花裝飾一下,船艙內立馬多了一份生機。忙完這些,再根據當天預約的訂單準備食材和材料。
對這幾條船,她無比珍愛,雖然不像以前是用來出湖捕魚,但它們是漁家生活的一種記憶,一種傳承,是漁民鄉愁的寄托,也是沿湖村的一張名片,已成為游客們體驗漁民生活、享受漁家風情的網紅打卡地。村里不僅為漁船拉來電線,為每條船配備了電冰箱、空調等硬件設施,下一步還將接通網絡、在船下拉一張防護網,徹底消除安全隱患。免費享用著村里的這份關愛,她沒有理由不珍惜愛護。
她一邊忙碌,還一邊錄制著視頻,通過抖音讓村外的人了解漁家姑娘樸實原味的生活,這成了她在歲月的磨礪中奮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見證。
一句話,成為她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
沿湖村位于揚州市北郊邵伯湖西岸,別看現在村強民富,有著國家級最美漁村、美麗休閑鄉村等眾多稱號,以前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窮得叮當響,連村子的名字“漁業鄉板河村”也沒有現在這么詩意。黃成娟的祖上并不是沿湖村的,那時老家山東戰亂加上饑荒,家里人餓得吃被子里的棉花,為了尋一條生路,一家人一條小船順水而行,哪兒能捕魚糊口就在哪兒停歇。
他們追隨著江河湖海生活,岸上無房,家中無地,上無片瓦遮日月,下無寸土可安家,小船像沒有根的浮萍,漂到哪兒,哪兒就是家。一路漂到邵伯湖,發現這里漁民聚集,水產資源豐富,有魚蝦,還有菱角、芡實、浮萍等,是漁民安居的好地方。一家人不再漂泊就此扎根,匯入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漁民群。
捕魚人的日常生活充滿著風險與無常,櫛風沐雨、風餐露宿,正如范仲淹所說,“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漁船是典型的連家船,吃喝拉撒都在船上,生老病死也在水里。當我們問黃成娟他們家原來的船和現在船吧里的船一樣大嗎?她笑笑說,“差遠了,這些船是船中別墅,那時想都不敢想。”記憶中她家以前的船是5噸位的,只有烏篷船一樣大小,后來生活慢慢有了改善,換了一條水泥船,也只有7噸位,船吧里的船是15噸位的。黃成娟從小就和爸爸媽媽妹妹一家四口生活在漁船上,遇有大風大雨,都是外面下大雨,船艙里面下小雨,遇上夜里突發大雨,一家人都沒辦法睡覺,只能坐著等天亮。
黃成娟告訴我們,每學期開學要交學費的時候,父親臉上就布滿了愁云。漁村的小姐妹們一般上到三四年級,就輟學回家幫忙,往往“認識的字還沒有魚多”。她硬是賴著上到初中,雖然考取了高中,但是父母實在無力讓她繼續上學,她哭鬧了一個暑假,最終沒能拗過父母,只能上岸到鎮上一家玩具廠打工。決定輟學上岸打工的那個晚上,她一個人趴在船頭的甲板上,那真是“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孤獨悲寂的她暗暗下定決心:我一定要帶著妹妹走出漁村。
說到傷心處,黃成娟說,現在想想也能理解當時父母親的無奈。那時候稍微富裕一點的漁民家都有兩條船,一大一小,大船用于居家生活,小船用于平時的捕撈生產。有一次媽媽去鄰居家借小船下網籪,不但沒借到,還受了一肚子氣。鄰居的一句“太陽沒打你們家門前過嗎?”讓媽媽無地自容,倔強的媽媽就站在水里下網籪,長時間的浸泡讓她留下了病根。那句話,像一根刺扎在黃成娟內心深處,成為她不懈奮斗、努力前行的動力源泉。
一個人點亮了心中那盞燈,成為她一生感恩的人
玩具廠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她干得極其認真,半年后就被調到玩具設計室,做出口玩具的試樣排版。后來,女兒早產,她只能辭職回家帶小孩,不甘寂寞的她邊帶小孩邊在淘寶上搞銷售,先是小打小鬧,銷售鎮上一家鞋廠的鞋子,有了一點經驗后,她又做起微商。為了拿下一款黑糖姜茶在揚州的總代理權,她費盡心思硬是在一個月里將3萬元的貨全部銷掉。如果不是妹妹的一次意外,也許她會繼續做著自己的微商夢。
2016年大年初八,一場車禍造成了妹妹骨盆多發性骨折,躺在床上一年多。黃成娟仿佛瞬間長大,她想著年邁的父母再也吃不消漁船上的生活,妹妹傷好后這樣的身體,要找工作也難,作為家中的長女她必須挑起贍養父母、照顧小妹的家庭重任。她萌發了帶著妹妹創業的想法。說干就干,黃成娟在女兒上學的學校門口租了一個小門面,開始做起簡餐、錫紙花甲和奶茶的生意。
俗話說人生沒有劇本,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也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人出現,還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機遇不期而至。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浪潮中,漁業鄉板河村,這個祖祖輩輩從事捕魚、養魚、賣魚的小村落,像一個世外桃源,也像一個亟待開發的處女地,即將迎來它的高光時刻:站上鄉村旅游的風口,以獨特的生態資源和漁家文化吸引著大眾的目光,這顆邵伯湖畔璀璨的明珠,也即將拂去浮塵,撩起面紗,展露它迷人的風情,綻放它耀眼的光彩。
面對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退漁還湖的轉型,村書記劉德寶帶領大家從2006年開始填塘整地,解決漁村無土地可用的發展難題,逐步實施以船為家漁民的上岸定居工程。2015年,一場揚州沿湖“歡樂漁家”金秋品蟹節吸引了黃成娟的目光,家鄉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景讓她萌發了返鄉創業的愿望,這個愿望就像一顆種子,在她的內心扎根、萌芽、生長。
黃成娟是個懂得感恩的人,她多次提到時任方巷鎮副鎮長的崔卉,她說大千世界,蕓蕓眾生,能遇上崔卉是她的福分,沒有崔卉,就沒有她的今天。
2016年9月,她第一次見到崔卉。崔鎮長了解到她想和妹妹回沿湖村開個小店,售賣村里土特產的想法。崔卉沒有忽悠,沒有應付,而是客觀地分析評估了這件事的可操作性。她認為當時沿湖村的旅游剛剛起步,游客量不大,黃成娟父母家的房子也不在村里的旅游線路上,房子改造和前期的啟動資金對她們家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她覺得黃成娟返鄉創業的時機還不成熟,讓她再等等。
2018年8月,崔卉主動找黃成娟,讓她回村創業,經營和管理村里的漁家書房。黃成娟既激動興奮又忐忑不安,激動的是崔鎮長一直沒有忘記她的事;忐忑的是漁家書房是揚州市第一家與揚州市圖書館、城市書房一樣功能的鄉村書房,自己只有初中文化程度,那么高大上的地方,自己能經營好嗎?但這樣的機會不正是自己一直心心念念孜孜以求的嗎?不能放棄,必須抓住。她返鄉創業的決定,改寫了她的人生軌跡,讓她融入了家鄉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洪流,帶領妹妹實現著自己的夢想,追求著自己的幸福生活。
崔卉就像她生命中的貴人,點亮了她心中的那盞燈,在她不知所措時,為她指明方向;在她遇到挫折時,鼓勵她勇敢向前,克服困難,引領著她不斷成長,幫助著她不斷刷新人生的多少第一次,成為她一生都值得感恩的人。
一個夢想,螢火匯成星河,沿湖村成為人們的夢中水鄉
黃成娟說,自從回村創業,她就像打了雞血,始終有股“沒有后路往前沖”的勇氣和決心,再苦再累也樂此不疲。村里把建設好的漁家書房免費交給她們經營管理,自負盈虧。黃成娟和村里的小姐妹從基礎學起,從形象打造到微笑待客,從環境布置到圖書借閱,從經營項目到運作模式……那時的黃成娟感覺每天都是新的。特別是被選派到城市書房學做甜品、學磨咖啡、學拉花,學會了再回來教給小姐妹時,她感覺自己肩負著全村人的希望,必須學好學精,取到真經。
在崔鎮長的鼓勵幫助下,黃成娟和村里的四位小姐妹聯合成立了俏漁娘文旅公司。她不放過任何一個外出學習的機會,上海、南京、蘇州、無錫……處處都留下她求知若渴的身影,親身體驗感受著成熟的管理模式和靈活多樣的運營方式,尋找著與漁村相吻合的經營方式和文創新品。
她們開發了帶有漁村元素的植物敲拓染生活用品創客課堂,用荷葉、菱角加紫樹葉做染料,拓印在白布上,細細琢磨,把白布做成小香囊包、做成各式流行的麻布包,黃成娟也化身為老師,帶著來團建、研學的團隊在布包上敲打、拓印出自己喜歡的圖案,集中講解、個別指導,每一步都一絲不茍。特別是遇到來研學的小朋友們,黃成娟講解得更加仔細,孩子們的一聲聲“老師”,讓她收獲著滿滿的喜悅。
黃成娟開玩笑說,她們使出渾身解數把以前的技能都融入文創作品的開發中,她用當年在玩具廠學到的技術設計、制作出了漁翁、漁娘的卡通形象;同事做過玉器打磨,會一些繩子的編法,就將兩者融合起來,編織成一些帶有小魚小蝦小蟹等漁文化元素的玉石手鏈和掛件,還將蓮蓬風干,編織成蓮蓬車掛,做成蓮蓬杯墊;她們還讓村里年齡大一點的村民運用編漁籠的技術,編織各種形狀的竹簍子用于插花;她們把花樣面食和漁家面食融合創新,開發了“龍騰獅舞送吉祥”花饅體驗課。這一個個創意、一件件極具漁村特色的文創作品深受游客們的喜歡。
就在她們信心滿滿揚帆啟航時,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她們一下失去重心,舉步維艱。村里及時伸出援手,鼓勵她們嘗試直播帶貨。黃成娟說,自己是一個沒有顏值的小白主播,一開始對著鏡頭不好意思說話,每天做事、騎車的時候都背著臺詞,希望能說得順溜一點。村里還幫她們開拓線下市場,組織她們參加夜市地攤,到社區擺攤、組建團購等等。現在的黃成娟拍攝、剪輯、制作視頻一手下,她的抖音里每天發的都是漁民最樸實的生活,漁娘們在家做的漁家船菜,研制的湖蝦米豆腐圓、漁家安豆餅、漁家五彩水餃、麻菜蒸餃等漁家美食,直播間的人越來越多,線上線下購買的人也越來越多。至去年底她們已接待游客近5萬人次,年收入達三百多萬元,帶動創業就業五十多人。
自信的俏漁娘們也開始走上省、市各類創業大賽和民宿論壇的舞臺,先后獲得江蘇省巾幗農家樂示范基地、揚州市三八紅旗集體、邗江區五一巾幗標兵崗等榮譽稱號,她們的創業故事也先后被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婦女報》等各類媒體宣傳報道。
從前,黃成娟是一個不愛講話的人,她告訴我們,她第一次登臺亮相是在長江兩岸民宿論壇上,坐在臺上緊張得兩腿直抖;現在,她在創業大賽的舞臺上談吐自然,在課堂上游刃有余,為游客們講解聲情并茂。從前,她只是一個花甲小店的個體業主;現在,她既是文旅公司產品開發負責人,也是船吧的主要經營者,還是俏漁娘創客課堂的手做老師、漁村和漁文化博覽館的義務講解員、網格員……2021年她光榮入黨,被評為邗城鄉土名匠,從一個土生土長的漁家姑娘成了一個時尚、充滿文藝范的俏漁娘。
談及一路走來的創業歷程,她頗為感慨地說,是沿湖村這個大家庭讓她找到了自我,是村集體的力量幫她渡過了一次又一次難關。一個人的力量非常微弱,單打獨斗根本適應不了新時代創業發展的需要,螢火匯成星河,她希望和更多的漁娘們抱團發展,共同打造“夢鄉中的漁村”,在沿湖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實現創業致富的夢想。
陳靜: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