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被嘹亮的雞鳴聲喚醒,身邊不見阿媽。阿媽外出打工三年,還清阿爸治病欠下的債,是不是又要丟下她和阿爸出去打工?她跑進廚房問做早飯的阿爸。阿媽呢?阿爸說,去了后山坡,不知做什么。
英子踏著屋外的積雪,深一腳、淺一腳爬上后山坡,見阿媽站在白雪皚皚的山坡上,嘴哈熱氣暖著手,望著坡下的村子,好像在數數。
阿媽,一大早你跑到后山上數什么?她問。
阿媽握住英子被凍涼的手,說,你看看,咱村的炊煙多美呀。
英子轉過身,頭一次領略山坡下一家一戶升起的炊煙,湛藍色的,真的很美,如詩如畫。她不明白阿媽干嗎要冒著嚴寒跑到后山坡欣賞炊煙?
阿媽說,朝鮮族有句諺語,沒有火的煙囪不會出煙。
你是在看誰家的煙囪沒冒煙?英子問。
阿媽點頭,咱村有幾十戶空巢老人,兒女都在外面打工,誰家的煙囪沒冒煙,就是沒起來生火做早飯,我得下山去看一看,是不是老人病倒了?
英子問,你為什么要管這些事呢?
阿媽笑了,大家選阿媽當婦女主任了。
真的?英子真高興,阿媽當上村婦女主任就不會外出打工了。她叫道,阿媽,你看,鄭奶奶家的煙囪沒冒煙。
可不。阿媽帶著英子匆匆走下山坡,鄭奶奶果然生病了。
從這個寒冷的早上開始,村里的炊煙裝進阿媽的心里,也裝進英子心里。她在村里讀小學,有阿媽在家,她心里踏實,每天早晨搶在阿媽前邊去后山看炊煙。一家一戶的煙囪在晨曦里連綴成片,村子上空飄起一朵朵祥云。初升的太陽就是阿媽那顆金子般的心。
英子放學后做小卡片,寫上阿媽的手機號和家里的座機號,一家一戶貼到空巢老人家的墻上,叫爺爺奶奶有事就打電話。她把外出打工人員的電話號碼做成表格貼在墻上,供阿媽使用。這下,家里亂了,整天電話響個不停,老人在外打工的子女,大事小事都托付給阿媽,買藥、看病、匯款,還有家里的春種秋收,阿媽忙得像走馬燈。她護送老人去縣里治病,一去就是十天半月,還把老人接到家里休養。阿爸被吵煩了,給阿媽說,你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攬回了家,你長三頭六臂了嗎?快把婦女主任辭了吧!
阿媽非但沒有辭職,還當選了村支書。她給阿爸說,你治病的時候全村人給你齊錢,三十,五十,甚至幾元錢,鄉親們說什么了?人怎么可以忘本呢?
阿爸想起自己治病的往事,悄悄抹起眼淚。
英子讀完村小學,又去讀中學,讀大學。城市里不見炊煙,炊煙每天從她心頭升起。山村里的炊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關乎每一個人的冷暖。秋去冬來,阿媽青絲變成白發,盡管村里建起衛生所、老年人活動室,但阿媽仍習慣在一個又一個清晨站到房后的山坡上看炊煙。阿媽有事不在家時,去山坡上看炊煙的人就換成了阿爸。他們數著村里的煙囪,看到炊煙從一座座屋頂裊裊升起,娗娗如云,在晨曦里燦爛,臉上才會露出微笑,下山回家。
英子大學讀的是計算機專業,讀完大四準備考研,看到卸任村支書后的阿媽和阿爸也變成空巢老人,她開始失眠,自己要不要回村去接阿媽的班?
千里之外的阿媽好像看出了她的心思,給她發來一段小視頻——晨曦里的后山坡上站著一個年輕的婦女,在看炊煙。英子發語音問,阿媽,這是誰?
阿媽驕傲地說,她是新嫁咱村的媳婦,“炊煙值班隊”的新成員。
炊煙值班隊?這個新鮮的名字讓英子感到振奮。
阿媽說,在家的年輕婦女自愿加入值班隊,輪流去后山看炊煙。
太好了!英子笑了,她感到生她養她的小山村充滿希望。
視頻里,山村上空炊煙裊裊,像一朵朵金達萊花,綻放出淳耀與滿足。這是山村最生動的時刻,那么親切,那么和諧,讓人陶醉。
解良:兩屆遼寧文學院簽約作家,作品散見于多家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