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在日本京都召開會議,制定發布了《京都議定書》。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碳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可以采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
歐盟的排放量交易體系(EU 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系統。交易者主要負責在自愿性碳市場(作者注:指由不受《京都議定書》約束的企業、個人或活動,自發性出資抵償其產生的碳足跡,緩解其活動造成的溫室效應)建立一個投資組合的客戶群,開發新客戶,分析市場趨勢,為客戶提供交易機會和咨詢。
2021年11月1日-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據大會公布的數據,2021年,全球自愿碳市場價值(強制性計劃之外)已超過10億美元。2021年1月1日至11月9日,全球碳排放交易量達到2.984億噸,平均每噸3.37美元。截至2021年9月15日的最新統計數字,額外產生的碳排放量達到5910萬噸,價值2.582億美元。2021年符合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的碳積分價格更是飛漲了944%,11月10日達到每噸8.35美元。基于自然資源的碳積分價格在2021年也增長了173%,達到每噸12.70美元,而2021年6月時的價格為4.64美元。據專業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對自愿碳市場碳積分的需求至少將增長15倍,到2050年,將增加100倍。
國際刑警組織在行動
碳交易市場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初級商品市場。據世界銀行估計,碳交易市場的估值未來將達到1760億美元,而這個龐大的市場卻正處于政策不穩定和缺乏監管的威脅之下。不同于傳統市場,碳交易市場上的產品并非實體,交易以“碳排放額度”、法律條文等非實體形式存在。這個無法量化的市場涉及大量的資金流,復雜的法律條文令眾多的買家、賣家、中間商難以自我保護。于是,不法分子看到了機會。
國際刑警組織前秘書長羅納德·K·諾貝爾說:“損害環境的犯罪行為對人類的健康有害,對社會安全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在任時他曾表示:“國際刑警組織將嚴厲打擊此類犯罪行為。”
國際刑警組織環境犯罪項目負責人大衛·辛吉斯說:“我們遺憾地看到,不法分子利用本意用來保護環境的政策進行犯罪活動,謀取非法利益。這不僅損害了投資者的經濟利益,更是嚴重削弱了全球碳交易市場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誠信度和可信度。”他還提出,各國商定簽署《京都議定書》是為了降低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而參與碳權交易的人是為了在交易中實現利益最大化。這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國際刑警組織已經意識到了碳交易市場在不法分子面前的脆弱性:碳交易全程在觸摸不到的網絡空間進行,極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通過證券欺詐、內幕交易、貪污、洗錢和網絡犯罪等成為犯罪高發區域。為此,國際刑警組織對碳交易市場潛在的巨大風險發出了警告,于2013年6月發布了《碳交易犯罪指南》,提出需要對碳交易市場進行適當的監控和管理,以確保碳交易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安全。
碳交易犯罪十宗罪及相關案件
《碳交易犯罪指南》總結出十大碳交易犯罪類型。
一.利用測量數據,夸大剩余的碳排放積分
歐盟“清潔發展機制”根據項目采取減排手段后減少的碳排放量給企業發放碳積分。不法分子從中看到了兩個可乘之機。其一,在制定項目計劃時夸大可能產生的碳排放量;其二,夸大項目可能減少的碳排放量。他們通過多種方式利用這些數據,如最容易被發現的謊報數據,以及某些不易被察覺的方式,如選擇性地測量某些變量、提取某些地點的數據、或加入某些假設性的、主觀臆斷性的測算結果等,使分析報告失真。很多發展中國家獲取可靠數據的途徑有限,沒有專業的機構監控數據收集過程,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大量操控碳排放數據的機會。
為了應對風險,清潔發展機制要求第三方機構在為某項目分配碳排放額度之前對所有數據進行驗證和核實,由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認證的審計事務所負責驗證項目申報書;是否已經實現項目書中的減排量。然而,即使是第三方機構也不能成為賄賂或勾結串通偽造數據的絕緣體,尤其是當項目涉及政府官員和大企業利益時,審計事務所或審計員難以承受強大的政治壓力,難以抵御賄金的強大誘惑。
此外,事務所的審計業務由項目開發商支付費用,并且是在項目審核通過后予以支付,它的獨立性越發受到質疑和關注。是為項目開發商提供便利使之順利通過,然后結賬拿錢,還是恪守職業道德,保證數據核算的準確無誤,審計事務所該如何決斷?
☆聯合國曾吊銷了兩家獨立碳權審計事務所的營業執照——挪威德諾薩基審計事務所和瑞士SGS審計事務所。調查發現,兩家公司在未對項目進行審計調查的情況下就簽署了批準意見。聯合國觀察團發現其中一家事務所的調查程序不完整、準備工作不足、人員培訓不規范,業務水平不達標。在另一家事務所也發現了審計人員資質不達標的問題。
雖然這個事件體現了聯合國對全球碳交易的監管,但同時也反映出了聯合國監管能力有限的問題。尤其是聯合國只能從事務所出具的項目驗證報告和引用的數據中發現問題的蛛絲馬跡。大量的清潔發展項目在偏遠的國家和地區進行,也就是說,在審查中,聯合國坐在被審查對象的辦公室里,面對著被審查對象提供的證據,而無法進行實地調查。聯合國的監管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出售并不存在或屬于他人的碳積分
碳積分非實體性存在,原則上人們無法將它的所有權和項目分開,有項目有碳權,無項目無碳權。比如植樹造林或工廠升級項目,項目歸屬某公司或個人,但項目附帶的碳積分交易權卻有可能被其他的公司或個人獲得。這為公司或政府腐敗提供了機會,為合法交易增添了如下兩種風險。
1. 難以阻止碳權擁有者將碳權出售給多家公司或個人。如果買方來自另一國家,由于各國的交易監管政策法規、稅收標準、交叉驗證存在差異,不法分子很容易逃避監管。
2.? 如果有人利用欺騙手段得到了項目,并得到了碳權,本國的執法者很難察覺,除非他們定期核查政府的碳交易記錄。
☆ 2010年10月9日,澳大利亞人大衛·尼爾森來到秘魯東北部城市伊基托斯,在拜會了多名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的官員后前往多個秘魯叢林深處的部落,如馬蒂斯部落、獵豹部落,與部落首領見面。這些部落共占有近50萬公頃的叢林。尼爾森極力勸說各部落的人,賄賂部落首領,與他簽署協議,將他們對熱帶雨林的擁有權賣給他的公司——“可持續碳資源有限公司”,用于碳積分交易。他蒙騙部落里的人說他將與他們共享數十億美元的巨額收益;哄騙他們既可以拿到大筆的錢又可以更好地保護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他明知部落村民不識字而故意用英語書寫了合作意向書。實質上,尼爾森絲毫沒有幫助他們保護森林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只想把森林轉換為碳積分賣給潛在買家,賺個盆滿缽滿。他向各個部落謊稱自己得到了聯合國的任命和委派,自己的公司承擔著協助聯合國進行保護自然環境的工作。而他的真實身份是澳大利亞一名臭名昭著的詐騙犯,20世紀90年代初就曾因出售昆士蘭北部海岸根本不存在的建設地塊而被逮捕過。
丹·潘通博士因為將“碳權牛仔”尼爾森介紹給秘魯的部落而被卷入此案。他在澳大利亞9號網絡電視臺的訪談節目《60分鐘》中說,秘魯部落對尼爾森深信不疑。部落里的人熱情地款待他,而尼爾森利用欺騙的手段將他們玩弄于股掌之上。他自稱是澳大利亞原住民,出生于極度貧困的家庭,現在是澳大利亞非常成功的商人。尼爾森把自己描繪為一個經歷過貧窮和苦難而后成功的人,贏得了秘魯部落人的認同,讓自己成為了渴望通過努力改變自己未來的秘魯人的人生勵志偶像。部落人簽署了意向書,他們以為只要將森林25年的擁有權出售給尼爾森就可以輕松地實現人生飛躍,而尼爾森起草的意向書上寫的是200年。
尼爾森試圖將騙到的碳排放權出售給假扮成潛在買家的《60分鐘》節目工作人員,結果被當場揭穿。一名秘魯法官向尼爾森發出了逮捕令,而此時,尼爾森早已離開秘魯。
秘魯部落村民不是唯一的受騙者。尼爾森利用在秘魯部落拍攝的簽約錄像和照片在菲律賓故伎重演,冒充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企業家,謊稱能為無法得到政府資助的落后地區帶來繁榮和發展。
☆ 2010年,另一位澳大利亞人,布萊特·古茲沃斯來到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交界的棉蘭老島。島上的居民親切地迎接了這位號稱“全球碳排放項目領先者”,“變革二代-—碳中和實現者”公司的老板。他騙取島上一個部落村民的信任,得到村民們簽署的授權書,全權代表村民參與碳積分交易,并承諾與村民分享巨額利益。當然,他從未打算兌現自己的承諾,拿到村民簽字的授權書后便人間蒸發了。
2011年,他出現在印度尼西亞,公開宣稱已經與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居民簽訂合同,拿到了屬于他們的森林使用權,可以換取價值十億澳元的碳排放額度。他自稱還拿到了包括亞馬遜熱帶雨林地區、菲律賓、馬來西亞的沙撈越省、剛果民主共和國和所羅門群島等多地居民在內的授權書。他承諾購買他換到的碳積分必賺大錢。他將大量與這些居民的合照、合同簽訂儀式照片發布在公司的網站和臉書賬戶上。照片中的部落居民身穿民族服裝,在簽訂儀式上載歌載舞,氣氛熱烈。位于悉尼的奧克希爾學院成為了古茲沃斯公司碳排放額度的買家,驕傲地認定學院“有幸”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所“碳中和”學校。
澳大利亞電視臺《今日今夜》節目曝光了布萊特·古茲沃斯在棉蘭老島的騙局,當地居民沒有得到任何收益,向公眾披露了他的詐騙行為。古茲沃斯控告電視臺惡意中傷。法官在調查中發現,古茲沃斯所說的碳排放證明“分文不值”,碳積分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不合法”。因為與古茲沃斯簽有保密協定,法院未公布詳情及最終結果。
類似的案件中涉及的林地位置偏遠,所有權不明,多數沒有所有權文件。不法分子偽造文件進行詐騙活動。隨著碳權交易的日益活躍,市場價值的日益增長,類似的詐騙活動勢必增多。
三、夸大、謊報投資碳市場可能獲取的環境和經濟效益,誤導、引誘公眾投資
碳交易市場是新興市場,人們了解不足。不法分子正好利用了人們的“天真無知”,大肆宣傳投資碳交易的潛在收益,編造謊言,引誘投資。
☆ 2010年12月6日,英國人易安·麥克唐納和大衛·道恩斯戴著手銬被警察帶出希思羅機場。二人謊稱擁有利潤極高的碳排放額度以及碳排放額度交易公司的股票,引誘民眾參與買賣碳排放額度。
二人自2009年初開始隨機給英國公眾撥打電話,謊稱公司正在售賣兩個項目中“利潤豐厚”的碳排放額度,一個是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開發的“四月你好”項目,另一個是在美國南加州進行的“默里湖”項目。倫敦市警察局發現二人的銀行賬戶交易異常,詐騙行為被揭穿。兩年間,近萬人上當受騙,其中大多數為老年人。詐騙涉及1600萬份碳排放額度,詐騙金額超過300萬英鎊。受騙者分別以每份7.5英鎊和3.75英鎊的價格買下根本不存在的碳排放額度,以為自己做了一筆價值豐厚的投資,夢想著很快就能兌現到可觀的利潤。二人用詐騙所得在西班牙購置別墅,購買捷豹和保時捷跑車、數塊勞力士手表和其他奢侈品,所剩贓款被二人存于海外銀行。
2013年4月18日,英格蘭金斯頓刑事法庭判定二人有罪。易安·麥克唐納因洗錢、詐騙被判處八年有期徒刑,判處罰金190萬英鎊;大衛·道恩斯為從犯,被判處四年七個月有期徒刑,退還贓款。英國第一宗碳交易案件落錘。
四、利用法規漏洞實施金融犯罪
多種與龐氏騙局類似的金融詐騙也同樣頻頻出現在碳交易中。金融行業的監管者們需要對碳交易市場中諸如證券欺詐、偷漏稅和洗錢等“白領”犯罪時刻保持警惕。
目前,全球金融市場的監管仍不完善,碳交易的復雜性更是加大了對它進行金融監管的難度。法規上的諸多漏洞;交易的商品非實物存在;碳交易市場的迅猛增速發展,而市場監管水平的嚴重滯后;市場監管者專業知識、技能不足;可供參考的經驗有限等諸多因素,使碳交易市場更易成為金融犯罪的高發區。
碳積分交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全球性交易。交易過程為:碳積分產生在一個國家,被另一國的中間商購得,中間商轉手賣給其他國家的買家。最終交易完成時,這些積分已經輾轉了多個國家。涉及的國家越多,追蹤交易過程的難度就越大。由于各國的法律法規不盡相同,受制于境外執法權限,又缺少恰當的全球性執法響應,各國的監管者和執法人員面對的工作難度很大。
☆2009年,法國政府發現藍色納(BlueNext)碳交易網站(藍色納是歐洲環境交易所,成立于2007年12月,被認為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現貨市場,總部位于法國巴黎,為歐盟提供免稅碳排放權和衍生產品的現貨交易)上出現碳權交易激增。調查顯示,這是由一個組織非常嚴密的詐騙團伙進行數量巨大的碳積分交易造成的。歐洲刑警組織(Europol)調查發現,該詐騙團伙操縱了一些國家超過90%的碳積分交易。在18個月的時間里讓幾個國家損失了大約50億歐元。2012年12月5日,藍色納永久關閉了現貨及衍生品交易業務。
☆2010年4月,德國德意志銀行多筆非常規交易引起監管者的注意。2012年12月,非法交易被證實,正式進入調查程序。約500名警察進入德意志銀行,封存了海量的交易憑證和記錄。調查人員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分析了數百萬封電子郵件、數萬份的電話錄音。2016年,法蘭克福地方法院判決六名前德意志銀行職員涉嫌在碳積分交易中進行稅金詐騙罪名成立。他們買入其他國家無稅的碳權份額,加入19%的增值稅后賣給德國的一些中間商,中間商再轉手賣給國外公司,中間商收取德國稅務部門的退稅。
主審大法官馬丁·巴赫認為,此案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銀行缺少對員工的監管。如果沒有熟諳科技的調查人員付出的巨大努力,此案有可能永遠不會被人知曉。
六人在銀行分別擔任要職,掌握規避法規的技能。在2009年至2010年間,他們通過國際犯罪網絡竊取了約8.5億歐元的稅金。然而六人中,只有級別最高的、時任海外市場部地區銷售經理的海爾姆特·宏霍爾茲因是主謀而被判處了三年有期徒刑,其余兩人雖然對罪行供認不諱,卻因被認定為從犯而被判緩刑,僅僅交納了罰金便了事。德意志銀行將稅金退還給德國政府。2014年7月,德國政府向與此案有關的兩名巴基斯坦人發出逮捕令。
近幾年,交易者在法律法規漏洞多、市場監管最為薄弱、交易規則最少的國家進行交易。一些不具備強大監管能力的發展中國家逐漸成為碳交易的活躍市場。
五、稅金詐騙
歐盟發生多起稅金詐騙案件,尤其是偷逃增值稅案件。
歐洲的碳交易市場涉及多轄區交易,增值稅的法規存在差異,成為稅金詐騙的高發區。碳交易在多個國家間進行,調查難度大。多次發生調查還在進行中,而不法分子卻早已拿著偷逃的稅款遠走高飛的事件。
☆ 2013年6月14日,英國刑事法庭判定三名男子涉嫌稅金3800萬英鎊詐騙罪行成立。三人分別被判處15年、11年和9年有期徒刑。2006年,三人在英國成立KO經紀人有限公司,2008年注冊增值稅業務。他們偽造了兩條碳積分交易鏈,以公司的名義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方案》框架下買入其他國家的碳積分,繼而在碳交易市場上通過巴黎銀行、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進行資金中轉,將碳積分出售給殼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英國石油等公司,將增值稅所得收入囊中。三人在2008年至2009年的10個月時間內,侵吞增值稅3800萬英鎊,大肆揮霍,并將剩余贓款轉入香港、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多家商業銀行。警方在兩個位于倫敦市中心的公司辦事處發現了槍支。
六、證券欺詐
在碳交易中實施的證券欺詐指違反證券法,使用欺騙手段、向投資人提供錯誤信息引誘他們進行碳積分買賣,造成經濟損失的行為。常見手段有操縱碳積分價格,或私吞投資人的交易款額(如證券交易人挪用投資款)。
證券交易人可以一方面向自己的客戶發送買入/賣出某些碳積分的建議,而另一方面自己卻反其道而行之,進行相反的證券操作,以此操縱碳積分價格。另一種操控方式是,他們推高碳積分價格,以此引誘發布商品指數的公司調整他們的指數權重,加大碳積分所占比例。調整帶來的結果是,市場對碳積分的需求、投資金額增長;碳積分的價格隨之上升。
一些大型衍生品交易商除進行碳積分交易外,還收購或建立企業,申請、開發碳積分補償項目,方便推高碳積分價格。
七、轉讓錯誤定價
轉讓定價是指關聯企業之間在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的價格。需要購買碳積分來抵消自己碳排放的企業很可能也需要投資碳排放衍生品交易,或者可以提供碳積分的企業。這種商業需求增加了相關參與公司對碳積分進行錯誤定價的可能性。轉讓錯誤定價,也被稱為操縱轉讓定價,在跨國經濟活動中,利用關聯企業之間的轉讓定價進行避稅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稅收逃避方法,其一般做法是:高稅國企業向其低稅國關聯企業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低價;低稅國企業向其高稅國關聯企業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高價。這樣,利潤就從高稅國轉移到低稅國,從而達到最大限度減輕其稅負的目的。
八、洗錢
購買碳積分已經成為不法分子洗錢的手段之一。他們通過碳交易經紀人用現金購買碳積分,然后像其他商品交易一樣賣出,最終將交易所得存入金融機構(往往在境外)。
☆ 2017年1月29日,一宗涉及36人,核心成員為12人的重大碳交易詐騙案在巴黎開庭。該團伙在2008-2009年間,利用碳積分交易進行稅金欺詐,致使法國政府損失了16億歐元,歐盟損失50億歐元,被稱為“世紀欺詐案”。法國警方用了近7年的時間終于搗毀了這個詐騙團伙。
此案可追述至2008年4月,大約在同一時間歐盟委員會開始了歐盟碳排放量交易體系(下文簡稱“交易體系”)的第二階段工作。該交易體系采用“總量管制和交易”(cap and trade)規則,歐盟成員國同意交易體系制定的國家排放上限。超額排放的公司將會受到處罰,而配額有剩余的公司則可以保留排放量以供未來使用,或者出售給其他公司。各公司也可以向其他國家購買額度。
巴黎索邦大學環境經濟學教授凱瑟琳·舒伯特提出:“盡管出自良好意愿,但這是一個不完善的系統,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不周,有諸多缺陷。”果然,它成為了這個詐騙團伙眼中的“肥肉”。
詐騙團伙頭目名叫克里斯蒂安·馬爾格安尼,59歲,曾是馬賽的一名數學老師,經營過一家鋼琴酒吧,人送綽號“馬賽曲”。他此前曾因販賣毒品和在電話業務中偷漏稅被判刑。此番再次被帶上法庭,被指控在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間利用交易體系,通過建立的多家影子公司進行稅金欺詐和洗錢活動。
團伙的另一重要成員,他的伴侶安吉麗娜·波卡羅在馬賽開有一家名為“食廚”的酒吧,后來成為團伙的指揮中心。成員涉及多個行業,既有馬賽黑社會的大人物,75歲的讓-雷內·貝內代蒂,也有退休職員、警察、律師、會計師、雕塑家、地產代理商、大型活動策劃人,女服務員以及一些無業人員,甚至還有一名職務很高的警官。
與其他歐盟國家不同,法國對碳排放交易強制征收增值稅。這讓團伙成員看到了一個掙大錢的好機會:他們在法國以外地區購買無稅的碳排放交易份額,在法國市場出售,侵吞應該上繳給法國政府的增值稅。他們將這筆錢放置在多家影子公司的賬戶上,之后再投入到新的碳排放配額交易中,或是用于購買房地產和奢侈品。一名團伙成員說:“通過互聯網買賣碳積分利潤非常大,而且操作簡單。”他們把錢匯給突尼斯的親屬、巴黎郊區歐貝維利耶的中國人和迪拜的銀行家。這些黑錢通過因特網,在毫無察覺的法國政府的眼皮底下輾轉于世界各地,從巴黎馬賽到新加坡,到開曼群島、到拉脫維亞、到塞浦路斯、到新西蘭,直至洗白。
他們還成功引誘里昂的高級警官米歇爾·內耶萊特成為團伙成員,對警方準備進行的抓捕行動給他們通風報信。作為交換,他們多次邀請他參加奢華聚會;將大量金錢匯入他的銀行賬戶;多次為他支付在摩洛哥度假的費用。
2008年秋,法國負責反洗錢工作的金融情報機構(TRACFIN)接到報告,并立刻匯報給了法國預算和財政大臣,但沒有引起重視。直到2009年6月,在接到可能的欺詐風險警告后,法國政府取消了碳積分交易的增值稅,利用碳排放交易的詐騙市場瞬間傾覆。
2010年4月,警方接到線報,一名團伙成員在巴黎附近遭暗殺。在隨后的幾個月里,又有三名團伙成員被暗殺。多名成員出于安全原因逃往以色列,這引起了法國刑事偵查部門的注意。法國和以色列警方合作,互通情報,抓捕行動開始。
2017年9月13日,“世紀欺詐案”宣判。主謀克里斯蒂安·馬爾格安尼因詐騙、洗錢和預謀犯罪被判處九年有期徒刑并處罰金300萬歐元。另外兩名主謀杰拉德·塞特里特和埃里克·卡西迪奧分別被判處八年有期徒刑和10萬歐元的罰款;十年有期徒刑和20萬歐元的罰款;其余33人的刑期從緩刑到六年監禁和200萬歐元罰款不等。
此案的調查人員舒伯特說:“要想追回贓款難度很大,因為他們早已將贓款分別打入各家避稅的影子公司和境外賬戶。幸運的是,交易系統中的漏洞已經被修補,類似事件不會再發生。但是,碳積分交易系統仍然是脆弱的。一個騙子的想象力是沒有限度的。”
一些國家已經針對碳交易中可能出現的洗錢行為修訂了法律條文,以降低風險。例如,2011年11月,澳大利亞修訂了《反洗錢法》,明確規定碳積分交易者和經紀人在交易中必須采用反洗錢措施,發現可疑交易及時上報。《歐盟指導意見》也作出了類似的規定。雖然法律規定了交易人員的責任義務,但是這不能確保他們不被不法分子利用,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洗錢。
執法人員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一些公司投標參與清潔能源項目的潛在原因是為了洗白他們的非法所得。為了干擾執法人員蒙混過關,他們可能將合法所得和非法所得合并在一起,用于清潔能源項目,尤其是在監管力度較弱、法規不健全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的項目,比如購買風力渦輪機等設備。不法分子通過出售項目產生的碳積分將贓款洗白。
九、實施網絡犯罪和電腦黑客竊取碳積分
在《京都議定書》機制下,各國建立了跟蹤碳交易過程的登記注冊制度。每一筆碳交易都在聯合國的國際交易日志上留有記錄,以確保準確計算和交易驗證。然而碳積分和交易記錄的數字化本質總能給電腦黑客以可乘之機。每一個碳積分都有獨特的識別碼,如果被盜可以進行追蹤,但是因為監管力度不足,尤其是被竊積分在其他國家交易的時候,超出了國家的司法管轄范圍,因此很難進行追查。
☆2010年11月,電腦黑客攻擊了全球最大的水泥制造和銷售商瑞士霍爾希姆公司駐羅馬尼亞貿易有限公司,竊取了160萬個碳積分。黑客將制造的“尼姆基”病毒植入霍爾希姆公司的電腦網絡,竊得羅馬尼亞分公司的賬戶數據,轉出了價值2350萬歐元的碳積分。霍爾希姆公司立即將被盜的碳積分識別碼公布在了公司網站上,但是這些碳積分已經被售出。在羅馬尼亞和列支敦士登執法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最終追回了60萬個碳積分。由于各國碳交易的法規不同,讓這些碳積分回到霍爾希姆公司賬戶上遇到了困難。有國家的司法部門要求買家退還,而有些允許買家保留這些碳積分,讓“失主”承擔損失,自認倒霉。
☆2011年1月,電腦黑客侵入奧地利、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希臘和波蘭公司的網站,竊取200萬碳積分。使用者在登錄這些公司的網站時被自動轉至黑客建立的假冒網站,所有的交易、資金劃轉等皆被黑客控制。
安全漏洞被發現后,歐洲委員會中止了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內所有類似的現貨交易。奧地利執法人員追查到被盜的碳積分被賣到了列支敦士登和瑞典,隨即予以凍結,防止它們再度進入交易市場。捷克也追查到了超過130萬碳積分出售到英國、德國和愛沙尼亞的被盜碳積分,均被凍結。
碳積分的數字化存在使電腦黑客能夠迅速將竊取的碳積分轉移出境,躲避司法管轄。追蹤被盜的碳積分需要全球一體的執法響應和多國協同調查。2011年6月,歐盟氣候變化委員會通過了一套提高注冊制安全的新規,與金融機構使用的安全措施保持一致,防止詐騙案件的發生。
十、盜用他人身份或個人信息
不法分子還利用釣魚式攻擊(又名“網絡網釣”,簡稱“網釣”)竊取碳交易市場投資人和客戶的用戶名、密碼、銀行資料等個人信息,用于非法轉移資金和/或碳積分。
不法分子在電子郵件中偽裝成信譽卓著的法人媒體,如流行的社交網站(如油管、臉書、聚友網)、拍賣網站(如易趣)、網絡銀行、電子支付網站(如貝寶PayPal)、或網絡管理者(如雅虎)、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公司等,得到交易者的用戶名、密碼和信用卡明細等個人敏感信息。網釣者通過電子郵件或者即時通信引導用戶到接口外觀與真正網站幾無二致的假冒網站輸入個人信息。即便使用強式加密的 SSL 服務器認證,要偵測某網站是否仿冒實際上仍很困難。
☆2010年2月,德國政府發現有來自歐洲、日本和新西蘭的不法分子通過釣魚式攻擊的方式竊取了德國企業大量的碳積分。受害企業收到電子郵件稱因為安全原因需要他們重新進行交易注冊。郵件中附有一個鏈接,受害企業一旦點擊鏈接就登錄了不法分子建立的假冒網站。按照網站提示的操作步驟,不法分子得到了受害企業所有的賬戶信息。不法分子利用這些信息立即進行碳積分交易。價值320萬歐元的25萬個碳積分立即被轉走。
德國碳排放管理局立即中止了交易,涉及的九個國家也效仿德國暫停了交易。德國的碳交易關閉了整整一周。
國際刑警組織的建議
針對新興的碳交易市場面臨的突出的安全問題,國際刑警組織在這份報告的最后指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政府強大的監管力度和強有力的執法。國際刑警組織給出了七條建議:
提升執法人員、調查人員和法規制定者、專家的合作開展策略分析的意識,共同對現有的及新興的碳交易市場的犯罪風險進行評估和預警。
建立和提升負責碳市場管理和監控的政府機構的工作能力。
讓執法和管理人員參與碳交易平臺的設計工作,并對法規提出建議,避免法規漏洞,確保碳交易法規在各國之間的一致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改善各國執法部門間的溝通和合作渠道,做到碳積分交易的信息共享。
增強碳交易的網絡安全,阻止電腦黑客。
增加碳交易中資金交易的透明度。
建立清晰的交易流程指南,統一數據測算方法及標準;確保減排量數據的公開、透明、易于核實;確保使用不易被操縱的指標和數據,做到數據清晰明確、便于核實。■
【作者簡介】田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涉外警務學院教師,長期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和科研工作,關注國外警務發展,發表了多篇外警研究文章。
(責任編輯:古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