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昕
(新疆師范大學,烏魯木齊 350108)
新疆作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門戶,架起了我國與中亞國家貿易往來的橋梁。一直以來,新疆都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重要地區,尤其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背景下,新疆更要把握住地理位置和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城市銜接起來,在進入國內產業循環中,充分發展開放型經濟,拓展開放空間。
紡織業作為新疆的傳統支柱型產業,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棉花產量豐富、勞動力低廉、地域遼闊,可以大規模進行種植生產,方便當地建廠加工。向西出口的中亞國家市場潛力大,在上游生產環節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在國家價值鏈的全產業鏈的構建中,中游流通加工環節技術上薄弱,做成衣裁剪的污染較大,有水資源的制約,環保成為最大的問題;下游消費環節由于加工不在當地,交通運輸成本要花費雙倍價格。因此新疆紡織業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需要解決科技化生產、水資源制約、減少運輸成本等一系列問題。
“十三五”時期,新疆紡織業的發展總體保持了持續穩定的發展水平,特別是2014年發布了《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規劃綱要(2014-2023)》、2018年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自治區紡織服裝產業政策的通知》以來,紡織業的發展有了更多的資金投入,對推動紡織服裝帶動就業、紡織工業高效率發展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時為“十四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19年,棉花總產量達到500.20萬噸,長絨棉產量達到25.46萬噸,產量規模紗從2015年60.23萬噸增加到184.96萬噸,布由6859萬米增加到42996.5萬米,分別增長了兩倍和五倍;紡織服裝由2015年4111萬件增加到11682.74萬件。與此同時,就業人數也發生了快速增長,2010-2014年,新疆從事紡織服裝的就業人數從1173人增加到1886人,變化幅度不大;到2015年后,由于就業政策對紡織業的大力支持,緩解了部分就業壓力,就業人數攀升到8511人,到2018年就業人數達到12043人,年均增長率高達10%;從事紡織業的就業人數與紡織服裝業的就業人數變化規律相似,到2015年出現了增長高峰點,現有從業人數66103人(如圖1所示)。

圖1 紡織業及紡織服裝業從業人數變化
由《2019年新疆統計年鑒》可得,在紡織物對外出口中主要商品有棉紗(噸)、棉機織物(萬米)和地毯(噸)三類。紡織品出口數量大,在總出口物中,棉機織物、棉紗和地毯分別為8097萬米、1053噸、2373噸,居于前三位。但由于產品附加值低、可替代程度高、在出口國家缺少市場知名度,出口商品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很難打開高端市場,出口額與出口數量不匹配,紡織業出口額在總出口額中占比遠不如鞋類和番茄醬。出口結構主要以棉機織物為主,從2014年的2.45%增加到2016年的3.97%,后又有所下降,到2018年,出口占比又下降至2.24%;棉紗和地毯的所占比例較小,也均在2016年發生一定增長或減少的波動,后兩年又趨于下降(如表1所示)。

表1 2014-2018年新疆紡織業商品出口結構占比單位%
目前對于紡織業競爭優勢的研究,多從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角度出發。比較優勢理論由大衛·李嘉圖提出,認為勞動生產率的差別決定了國際的商品價格,如果一國的勞動生產率高于另一國,該國可專門生產優勢較大的產品,是一個靜態的理論體系。競爭優勢理論用動態的眼光分析各國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認為行業的競爭優勢由本國的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支持產業和公司的戰略四種因素以及競爭和外部的兩個條件政府行為與機遇決定。顧曉燕(2004)從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角度出發,在分析我國紡織業缺乏競爭優勢的原因后提出要加強品牌建設、加大創新力度、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等對策來提高競爭優勢。王超(2008)指出我國紡織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人口數量大、勞動力成本低方面。李豫新(2016)以新疆為例,對其紡織業發展趨勢做了預測,構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紡織業競爭力的理論分析框架。桑玲玲(2018)用鉆石模型對新疆棉紡織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提出新疆在出口競爭優勢中應加強技術管理創新和產業鏈創新。總體來看,對新疆紡織業競爭優勢的分析多集中于國際市場,與國內其他地區的競爭分析較少。
新疆紡織行業的發展要想深化競爭優勢,需加強對全產業鏈的構建,積極嵌入國內分工和國際分工中來。崔亞浩(2015)用SWOT分析法指出,我國紡織企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相對弱勢在于對產業鏈的整合不夠,缺少集群化發展思路。劉靜(2019)通過分析我國主要紡織業省份如浙江、江蘇、山東的紡織企業發展概況后,提出陜西紡織產業群在對內發展中要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楊璐萍(2014)用SWOT分析方法,從新疆紡織行業面臨的優勢、劣勢、機遇以及威脅等方面分析了新疆紡織行業的競爭力。葛軼唯等(2020)測算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紡織業全產業鏈的競爭力指標,分析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紡織業在上、中、下游的比較優勢。王乾潤(2020)從中巴經濟走廊視角下出發研究中國棉花構建全產業鏈的合作問題,指出應努力打造新疆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的棉花全產業鏈國際合作中心。對紡織業全產業鏈的研究多集中于全國視角下,鮮于在新疆視角下對紡織業上、中、下游的競爭優勢分析。基于此,本文從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對比分析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期構建新疆紡織業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紡織行業是指對原料如棉、毛、絲、麻、化學纖維及其制品進行加工的工業部門。紡織業的分類有很多種,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中屬于制造業門類的第十七大類,其中又包含了八個子行業:棉紡織及印染精加工、毛紡織及染整精加工、麻紡織及染整精加工、絲絹紡織及印染精加工、化纖織造及印染精加工、針織或鉤針編織物及其制品織造、家用紡織制成品制造、產業用紡織制成品織造。而紡織服裝產業是指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以生產為主,可能是代工。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屬于制造業門類的第十八大類,主要包括機織服裝制造、針織或鉤針編織服裝制造、服飾制造。
紡織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低,生產規模大;且產業鏈上下游關聯度較大,上游原材料包括棉花、蠶繭絲、化學纖維等,涉及農業種植、養殖、化工等相關行業,中游是紡織行業的加工及制造環節,下游產業主要有服裝業、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紡織服裝業是紡織業的下游產業,雖同屬產業部門,但附加值要遠遠高于紡織行業。新疆紡織業的競爭發展不能僅依靠棉花等原材料的優勢,同時要加強對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力度,提高產品生產效率,擴大市場占有率,才能在經濟雙循環中的流通和消費環節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本文從上游紡織業和下游紡織服裝業兩方面進行對比優勢的分析。
本文主要基于廣泛使用的三個國際貿易競爭力指數展開研究。所使用的指標包括:第一,貿易競爭力指數,用來衡量紡織進出口產品之比的變化;第二,顯示性比較競爭優勢,用來衡量紡織業整體出口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優勢;第三,出口產品指數,用來衡量不同紡織產品出口技術含量的變化。
1.貿易競爭力指數
貿易競爭力指數表示一國某產業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該指標作為一個與貿易總額的相對值,剔除了通貨膨脹等宏觀因素方面波動的影響。其公式為:

其中X表示某產業的出口額,M表示某產業的進口額,其指標數值均在-1—1之間,其值越接近0表示競爭力越接近平均水平;越接近1表示競爭力越大。
由新疆統計年鑒可得,在進口貨物中屬于紡織品一類的主要有羊毛初級產品,因此數據只使用了羊毛的進口額。經計算可得2014年,新疆紡織業貿易競爭力指數達到最高,數值為0.81,后在2015-2017年,該數值有所波動的下降,在2018年,已下降到0.52,由此可以看出新疆紡織業的國際競爭力在逐漸弱化。
2.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比較中,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用來衡量一國產品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定量地表示了一國內各個產業相對出口的情況。RCA指數可以判定一國的哪些產業更具出口競爭力。其公式表示為:

其中X表示國家i出口產品j的出口值,X表示國家i的總出口值;X表示世界出口產品j的出口值,X表示世界總出口值。一般而言。RCA值大于1時表示該商品在國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則該國的此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由表2可得:2014-2018年新疆紡織品RCA指數均高于9.0,說明新疆紡織品總體來看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優勢,但呈現波動性趨勢,要繼續加強對優勢產品競爭力的培育,保持對優勢產品的競爭力。

表2 2014-2018年新疆紡織業RCA指數單位:美元
3.出口產品質量指數
產品質量指標是衡量企業經濟狀況和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是衡量產品使用價值的重要標志,也綜合地反映了該商品技術含量的綜合變化。其公式表示為:

其中,E、X分別表示為一國或地區基期該產品出口額和出口數量;E、X分別為當期的出口額和出口數量。

表3 2014-2018年新疆紡織產品出口質量指數單位:%
表中數據以2010年為基期,對2014-2018年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結果表明,在三種出口物中,棉紗和棉機織物的出口質量指數在逐年下降,棉機織物的下降幅度大于棉紗,而地毯的出口質量指數均高于棉紗和棉機織物,說明棉紗的技術含量低,在國際市場上的可替代性高,處于劣勢地位;而地毯的生產加工比較具有特色,技術含量高,可替代性小,在國際市場上缺少競爭對象,因此質量指數呈現波動上升趨勢。
新疆紡織業在全產業鏈發展中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有望成為國家價值鏈中的主導者。在上游生產環節,新疆具有獨特的自然優勢,適合種植棉花,是國內最大的棉花種植基地和供應省份,加之地域遼闊,在當地直接投資建廠有一定的成本優勢;在中游加工流通環節,新疆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進行生產加工活動有充足的勞動力;在下游營銷銷售環節,新疆位于“一帶一路”沿線,面對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都有很大的銷售空間。但新疆在全產業鏈發展過程中仍受到水資源短缺、科技發展落后、市場消息不對稱等一些問題的制約。
在上游棉花生產環節,要繼續保持種植優勢。一個地區的作物結構是由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新疆地區由于較大的晝夜溫差和良好的光照資源使得棉花、瓜果品質優良,馳名中外,良好的聲譽使得這些產品在國內外有很好的銷路,相應地會刺激農戶保持或擴大種植規模。并且,新疆地廣人稀,人口密度較低,同時土地面積平整,可大力推行機械化種植和采摘。新疆棉花種植結構以普通的陸地棉為主,對“長絨棉”的種植面積較小,“長絨棉”纖維長,能紡織更好的衣物,但并不是所有區域都適合種植,突出缺點有產量低、采摘成本高,一直都依賴于人工采摘,機器采摘只在部分試點進行。在此條件下,要合理規劃農業用地,繼續擴大棉花的種植規模;同時要不斷提高棉花的育種水平,緩解棉花在貿易中“高等級棉”短缺與“低等級棉”過剩的結構性問題,這就要求科研人員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具有長絨棉特征、能在更廣泛區域種植的棉花品種。
在中游加工流通環節,要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紡織服裝業現在已不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的紡織領域在向著數字化、工業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已經沒有以前那種集約化生產,大部分是無人工廠,但工人的技術操作相對落后,維修設備、人員培訓都需要外聘,缺少紡織專業復合型人才。在新疆大力脫貧的條件下,紡織企業可吸納部分脫貧人員的就業,但與此同時要做到對人員的管理培訓工作,定期組織學習活動,提高工人的生產效率。政府要撥發專項基金,在工人工資及出疆運費上進行一定補貼,對吸納就業的相關企業要給予財政補貼和減免稅費政策。在交通運輸方面,由于新疆位于西部內陸地區,而紡織品消費市場多集中于我國東部地區,之前的生產模式多是從新疆收購棉花運輸到東部地區進行加工,加工完成后再賣到新疆市場,加大了交通成本。要想利用好生產原料的優勢,首先要從生產模式上進行改變,解決織布印染的問題。水資源不足是對印染技術最大的制約,新疆境內有很多大冰川,冰儲量2.7億立方米,是天然“固體水庫”,并且擁有大量地下水,這些地下水多是鹽堿水,濃度為海水的60%,可進行加工后作為農業灌溉用水,開發節水灌溉技術。由于新疆地區地廣人稀,耕地不夠集中且含沙量高,全靠灌溉,大規模機械化造成了經濟成本過高,因此要及時捕捉市場動態,更新種植品種,提高棉紡織物的附加值來平攤灌溉成本,對棉花進行加工后出售。同時要繼續加強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開通貨物運輸的國內和國際班列,大力發展城市圈建設和打破地區界限,縮短從新疆出發到銷售網點的時間,減少運輸成本,保證貨物運輸效率。
在下游產品營銷銷售方面,要打造龍頭企業,擴大品牌效應。紡織行業作為競爭性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中小企業分布眾多,但新疆紡織業品牌在全國來看并沒有一些代表性的龍頭企業,缺少知名度,有些企業盈利能力弱,甚至有虧損現象。品牌一直以來都是影響消費決策的關鍵要素,特別是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品牌更是一個良好的載體,可以幫助企業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一個有效區隔。一個服裝品牌的發展除去有文化底蘊和歷史積累的因素外,也要求把握好市場的方向,及時對市場的信號做出產品更新的反饋,對信息保持靈敏性。新疆棉紡織業可以利用獨特的文化內涵,突出與內地產業不一樣且多元化的紡織特色,在北上廣及國際上大城市進行活動推廣,在宣傳品牌的同時也作為新疆文化傳播的一個載體。在培育龍頭企業方面,可借助其他省份的成功經驗及國家政策的扶持,將國內的龍頭企業以及研發機構引入烏魯木齊和周邊城市,從而在本地形成從研發到生產的良性循環體系,實現從資源到人才的就地消化。
新疆位于“一帶一路”沿線和中巴經濟走廊上,臨近中亞國家,和周邊國家有貿易合作的基礎,對外出口有很好的區位優勢,但周邊幾個國家大多是欠發達國家,很多東西依賴中國進口,邊境貿易在新疆只停留在初級產品階段,規模有限。新疆要利用好區位優勢,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合作,在棉花種植方面,加強育種與生物技術合作,培育高品種優質棉花,擴大棉花產業的技術效應,提高棉花產量。此外,新疆人才外遷嚴重,導致內部消費能力變弱;生產過剩,造成供求不平衡。由于市場信息的滯后性,造成后續市場生產量減少,而國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在此條件下,新疆要把握好區位優勢,積極推行“走出去”戰略,進行優質資源整合,擴大出口貿易,提高產品附加值。相較于中亞國家,新疆在生產技術方面具有相對優勢:一是可以直接利用南疆地區的工廠進行加工,打造紡織業加工處理集成化發展;二是創建健康的金融投資環境,吸引來自周邊國家經濟項目和承接國際紡織加工,打造喀什成為新疆特區,發展轉運和過境運輸,面向中亞地區提供紡織業加工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