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維華 白蒙蒙 王翠霞
2012年11月,中國第一型雙發重型艦載戰斗機殲15在中國海軍“遼寧號”航空母艦上成功完成了艦上滑躍起飛及攔阻著艦試驗,標志著中國掌握了艦載戰斗機在航母上起飛和著艦技術,確認了中國第一艘航母和第一型艦載戰斗機是適配的,中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向形成戰斗力邁開了堅實的一步。
以殲15為原型設計的模型套材,因制作簡單、操縱容易,深受孩子們歡迎。其對場地要求不高,室內就能飛行,很適合在校園推廣普及使用。
這款殲15套材的前機身部件由四片板材組成,組裝時,需先把機身上部的3片板材用酒精膠粘接起來。注意,外形為座艙樣式的一片要粘在中間,其余兩片分列兩側。點膠時要注意涂抹位置,正確操作方法為,將膠水涂在中間一片板材兩側,然后把3片板材的底端和前后端對齊后,再用手壓牢。粘好機身上部后,將其插入機身底板上,并點適量膠水固定。
制作時,先將兩片垂尾固定在平尾板材上,固定好的尾翼應互相垂直,然后用膠水粘牢。
將機翼平面尾部定位銷插入制作好的尾翼定位孔,并用手壓緊。之后,把機身組件固定在機翼平面。注意,組裝時要保證機身位于機翼平面的中線上。裝好后,點適量膠水固定。
這款模型共有2個發動機組件,均由3片板材粘接而成。制作時,只需將板材像工字鋼一樣固定牢固即可。注意,粘好的發動機組件板材應保證三個面互相垂直。
制作好發動機后,將其粘在機翼平面的底部。粘接時兩個組件對稱粘在機身平面中線的兩邊。需要說明,粘好的發動機并不是平行的,而應是自機頭向機尾,間距逐漸變大。

殲15艦載機即將著艦

殲15彈射模型套材部件

用3片板材粘出機身組件

將機身組件粘在機身底板上

組裝好的后機身組件

將機身和尾翼裝在機翼平面上

粘好發動機組件

將發動機組件粘在機腹
整機制作完成后,可在機翼翼梢粘上導彈掛架裝飾件,進一步增加像真度。
將其插入機頭底部,點膠固定。至此,這款模型的制作全部完成。

將導彈掛架粘在翼梢上

在機頭配重艙里裝入彈射鉤

微風天氣在戶外試飛模型
艦載機在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是一項十分精準而危險的任務,為了降低飛機與航母的相對速度,航母在艦載機起降期間必須迎風高速航行,巨大的船身和艦島后會形成亂流,飛機穿過會對飛行產生干擾。另外,現代航空母艦用于降落的飛行甲板通常是有一定角度,且與航空母艦的航行軌跡呈一定夾角。不考慮海浪顛簸的情況下,在極短時間內準確完成一系列復雜的著艦動作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艦載機在航空母艦上起降也被稱為 “刀尖上的舞蹈”。
相比之下,殲15艦載機模型的“著艦”過程就簡單多了。不過要想獲得好成績也并非易事:真飛機在著艦過程中可通過不斷調整飛行姿態保證順利降落,而彈射模型出手后飛行姿態無法修正。因此,模型出手前的調試與試飛就顯得尤為重要。
這款模型使用的魔術板(PP板)表面平整、有彈性、不易折斷,但在外力作用下容易變形。調試時,應先檢查模型的副翼、升降舵和方向舵是否平直,然后低速水平彈射或手擲幾次,并觀察其飛行姿態和飛行軌跡。如果模型出手后抬頭則要適當增加機頭的配重,直至不抬頭。如果模型發生順時針或逆時針滾轉,則應調整副翼。副翼調整的秘訣是“上上下下”,即模型向哪一側翻滾,就把該側的副翼向上翻起一點,同時另一側副翼向下翻一點。低速試飛調整好后,逐步增加彈射或手擲的力度,同時重復上述觀察和調試步驟,直至模型飛行不出現抬頭或滾轉。
模型調平后,就可以開始著艦試飛了。
著艦比賽具體規則如下:
★選手可選擇距離航空母艦模型甲板5米至10米的位置彈射起飛,使模型降落在飛行甲板上。注意,降落后的模型不能顛倒,否則成績無效。
★飛行甲板長5米,寬1米,離地間隙20厘米。
★選手每輪共飛行5次,成績為起飛距離×成功次數,例如:6米距離起飛,成功4次,得分為6×4=24分。

出手后常見的3種飛行軌跡,其中最下面的軌跡效果最好。

正確的出手動作是獲取好成績的有力保證
雖然比賽規則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可不小,而且隨著出手距離的增加,難度會更大。通常,模型出手后會呈現3種飛行軌跡:
(1)類拋物線軌跡。這種軌跡飛行的模型降落時加速度較大,容易發生彈跳。
(2)平直飛行軌跡。這種軌跡飛行的模型降落時速度較大,容易彈跳出界。
(3)真實飛機著艦軌跡。這種飛行軌跡的成功率最高。
如果想飛出這種軌跡,需要保證配重合適的前提下,適當抬高升降舵,同時還要配合相應的彈射力度。這就要求選手必須掌握正確的出手動作和精確的出手力度。
出手動作:
(1)身體直立,側面對著降落平臺。
(2)左臂伸直舉平,左手食指與拇指捏住橡筋,并使橡筋勒在拇指尖處(拇指翹起)。
(3)將橡筋對折鉤在彈射鉤上,右手手指捏住模型的尾椎。將其舉到眼睛下方以便瞄準。
整個出手動作要一氣呵成,準備出手時的姿勢很像射箭,左手在前掌握方向,右手在后提供動力,整個身體就是個瞄準發射系統。但是切記,不要試圖通過彎曲手臂來調整橡筋的彈力,因為人體不能保證每次手臂的彎曲程度相同。應該通過選擇不同長度的橡筋來獲得合適的彈力。這是因為彈力大小與彈性形變程度有關,形變越大,獲得的彈力就越大,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飛機飛行的距離就越遠。所以當橡筋拉伸后長度相同時,原長短的橡筋形變程度大,獲得的彈力就大。
彈射用橡筋的選擇也非常重要,建議選擇長400毫米,截面尺寸1毫米×2毫米的模型動力橡筋。橡筋太粗或太短都易導致抻開后彈力過大,損壞模型。日常使用時,如果沒有合適尺寸的橡筋,可用常見皮筋接套起來代替。
在飛彈射模型時,還要注意瞄準問題。受加工制作誤差、選手出手動作不準確及舵面調整等因素影響,出手后的模型并不是沿直線飛行,因而需要根據其著陸點來不斷修正瞄準點。實際飛行時 ,如果瞄準的是著陸點,而模型卻落在偏左的區域,那么出手時的瞄準點要適當向右移。經過幾次調整,就能找到合適的偏移量,提高成功率了。
殲15彈射模型一定程度上模擬了真機著艦時飛行員的操作過程:觀察、判斷、調整。通過不斷進行著艦練習,可幫助學生體會艦載機飛行員的艱辛與勇敢,感受中國航空工業從設計、制造到試飛的完整產業體系的來之不易,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