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燕麗,樊永強,王彥輝,苗兆豐,劉勁哲,董亞南
(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鄭州 450005)
谷子(Setaria italiea)為禾本科狗尾草屬,脫殼被稱為小米,具有抗寒、耐旱、耐貧瘠等特點,中國谷子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1,2]。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和對飲食健康的重視,谷子作為一種健康食品,因其營養成分齊全,消化吸收率較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3,4]。谷子產量受多個因素的影響、谷子農藝性狀對產量的影響,需要一套標準的評價體系來進行綜合評價。
灰色關聯度分析是對一個系統發展變化態勢的定量描述和標記,在綜合評價、辨別分析、類型區劃等方面有廣泛應用[5]。該方法已經在小麥、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等作物品種綜合評價及品種選育上取得效果[6-11]。研究者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對谷子的農藝性狀及產量進行綜合評價[12-25],其中也有許多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進行谷子綜合評價的研究[18-25]。本研究以鄭州市15個谷子品種為試驗材料,對其農藝性狀進行調查統計,應用相關分析和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15個谷子品種的9個農藝性狀進行綜合評價,以期為鄭州市夏谷的田間栽培和品種選育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材料為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旱作研究室(簡稱旱作研究室)谷子育種材料,共15個谷子品種,分別為冀谷31、鄭農谷09-6、冀谷36、濟谷20、邯谷2號、豫谷15、鄭農谷7號、冀谷40、冀谷42、豫谷36、豫谷18、鄭農谷11-2、晉谷21、豫谷31、豫谷28,其中鄭農谷7號、鄭農谷09-6和鄭農谷11-2為旱作研究室選育的谷子品種。
試驗在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農作物新品種展示中心(鄭州市須水鎮三十里鋪)開展。
15個谷子品種,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6~8行區,行距0.4 m,小區面積不少于20 m2,重復間設1 m觀察道。收獲時去掉邊行,實收面積13.34 m2計產,換算成公頃產量,進行統計分析。
在保證播前底墑(澆水造墑或趁雨墑)的情況下,于2020年6月9日播種,生育期間及時進行間苗、定苗、中耕培土、追肥澆水、防治病蟲害等田間管理,9月20日前收獲,及時進行晾曬、脫粒、考種工作。按照國家谷子區域試驗標準進行各項農藝性狀的記載,生育期調查記載播種期、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計算生育期。成熟時,在每個小區中間4行選擇不缺苗、長勢一致的行隨機選取10株谷子,調查株高、穗長、穗粗。收獲晾曬后,在室內測定單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取平均值。小區實收測產。
采用Excel 2010整理數據,利用SPSS 25.0軟件,采用灰色關聯度和因子分析法進行綜合評價。按照灰色關聯度分析理論,將供試品種(系)及其所有性狀看作一個灰色系統,每個性狀是該系統中的一個因素,依次為X1(生育期)、X2(株高)、X3(穗長)、X4(穗粗)、X5(單穗重)、X6(穗粒重)、X7(出谷率)、X8(千粒重)、X9(產量)。計算各個品種的關聯系數和關聯度[25,26]。
15個谷子品種的農藝性狀與產量數據分析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谷子的9個農藝性狀變異系數存在一定的差異,變異系數從大到小排列為穗粒重>單穗重>千粒重>穗粗>株高>產量>穗長>生育期>出谷率,變異系數最小的是出谷率,僅為2.05%,變異系數較大的是穗粒重和單穗重,分別為22.66%和21.60%,表明15個谷子品種各個農藝性狀差異較大。15個谷子品種,生育期為82~98 d,生育期最短的是豫谷31,最長的是鄭農谷09-6;株高為107.45~135.44 cm,株高最矮的是豫谷36,株高最高為鄭農谷7號;穗長為17.45~21.40 cm,穗長最短的是豫谷31,穗長最長的是豫谷28;穗粗為2.01~2.69 cm,穗粗最細的是濟谷20,穗粗最粗為豫谷28;單穗重為10.84~21.97 g,單穗重最輕的是晉谷21,單穗重最重的是冀谷42;穗粒重為9.04~18.38 g,穗粒重最輕的是晉谷21,穗粒重最重的是豫谷28;出谷率為79.87%~85.86%,出谷率最低的是鄭農谷09-6,出谷率最高的是鄭農谷11-2;千粒重為1.49~3.05 g,千粒重最低的是冀谷42,千粒重最高的是晉谷21;產量為4 798.00~6 210.50 kg/hm2,產量最低的是晉谷21,產量最高的是豫谷18;產量達到6 000 kg/hm2以上的谷子品種有鄭農谷09-6、鄭農谷7號、冀谷40、豫谷18、鄭農谷11-2、豫谷31、豫谷28。

表1 15個谷子品種農藝性狀與產量數據分析
對供試的15個谷子品種進行相關性分析(表2)。由表2可知,生育期與穗長、穗粗、單穗重、穗粒重、千粒重之間呈正相關,與株高、產量和出谷率呈負相關,生育期與出谷率的負相關系數最大,達到顯著水平;株高與穗長、穗粗、單穗重、穗粒重、產量呈正相關,與生育期、出谷率和千粒重呈負相關,其中與穗粒重的正相關性最大,株高與千粒重呈負相關性最大,均達到顯著水平;穗長與株高、生育期、穗粒重、穗粗呈正相關,其中與穗粗達到顯著水平,穗長與出谷率、產量、單穗重、千粒重呈負相關;穗粗與生育期、株高、穗長、單穗重、穗粒重、產量呈正相關,與出谷率和千粒重呈負相關,穗粗與穗長的正相關性最大,達到顯著水平;單穗重與生育期、株高、穗粗、穗粒重、產量之間呈正相關,與穗長、千粒重、出谷率之間呈負相關,單穗重與穗粒重的正相關系數最大,達到極顯著水平;穗粒重與生育期、株高、穗粗、單穗重、穗長、產量呈正相關,與出谷率和千粒重呈負相關;出谷率與千粒重、產量呈正相關,與株高、穗長、穗粗、穗粒重、生育期、單穗重呈負相關;千粒重與生育期、出谷率、產量呈正相關,與株高、穗長、穗粗、單穗重、穗粒重呈負相關;產量與株高、穗粗、單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呈正相關,與生育期和穗長呈負相關。由以上分析結果可知,生育期與出谷率農藝性狀的關聯性較密切,株高與穗粒重和千粒重農藝性狀的關聯性較密切,穗長與穗粗農藝性狀的關聯性較密切,單穗重、穗粒重、千粒重3個農藝性狀的關聯性較密切,穗粒重與株高、單穗重農藝性狀關系密切。根據各個農藝性狀與谷子產量之間的簡單相關系數,難以判斷其對產量的貢獻率,要從本質上揭示其內部的規律性,需要通過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進一步研究各性狀對產量的影響。

表2 谷子主要農藝性狀之間相關系數
2.3.1 農藝性狀數據標準化 為保證各性狀間具有等效性和同序性,將谷子品種測定的農藝性狀視為一個灰色系統,對每個谷子品種9個農藝性狀組成的序列,運用SPSS軟件對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表3)。

表3 谷子農藝性狀數據無量綱化處理結果
2.3.2 產量與農藝性狀之間的關聯系數 對谷子品種各性狀與產量關系系數矩陣(表4)以及關聯度(表5)進行分析,從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谷子各性狀對產量影響的大小順序依次為千粒重>出谷率>單穗重>生育期>穗粒重>穗長>株高>穗粗,千粒重對產量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出谷率和單穗重,這3個農藝性狀對產量的影響較大。因此,當栽培和管理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千粒重、出谷率和單穗重對產量的影響較大,穗粗對產量的影響最小。

表4 谷子品種各性狀與產量關系系數矩陣

表5 不同谷子品種性狀與產量的關聯度
作物的遺傳多樣性與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正相關,閆鋒[24]對谷子農藝性狀研究表明,穗重、穗粒重、株型、穗密度等具有較高遺傳多樣性;魏萌涵等[25]研究谷子農藝性狀變異范圍在2.67%~11.71%;本研究中15個谷子品種的9個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為2.05%~22.66%,變異系數范圍不大,說明谷子育種獲得理想性狀難度較大,從育種方面來說,還需要有新的育種手段和材料來提高其遺傳多樣性。
谷子農藝性狀與產量相關性受多種因素影響,在栽培措施及品種均有很大變化。谷子各農藝性狀的相關性分析,周佳敏等[12]研究發現谷子產量與單位面積穗數、單穗重呈極顯著正相關;魏萌涵等[25]研究發現穗粒重、單穗重、出谷率與產量呈正相關,穗長與生育期顯著正相關;本研究對15個谷子品種的9個農藝性狀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谷子單穗重與穗粒重呈極顯著正相關,與呂建珍等[22]、魏萌涵等[25]、趙禹凱等[27]研究的結果一致。但是本研究的單穗重與生育期和穗粗呈正相關,穗長與穗粒重呈正相關與魏萌涵等[25]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栽培措施及品種有一定關系。
谷子相關性分析只能發現農藝性狀與產量有相關性,但是要知道農藝性狀對產量的影響程度,還需要更深入的分析。采用灰色系統分析谷子產量與農藝性狀的關系更為充分。欒素榮等[18]通過灰色相關度分析出穗粒重、單穗重、出谷率和穗粗對產量影響較大;史根生等[20]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對谷子產量影響較大的農藝性狀為生育期、小區苗數和穗長;解云等[21]通過灰色相關度分析出穗粒重、穗粗、穗松緊度對產量影響較大;呂建珍等[22]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23個谷子育成品種產量相關的農藝性狀,結果表明影響產量較大的農藝性狀為出谷率、單穗重和千粒重;賈小平等[23]研究表明單穗重、穗粗和穗長對產量影響較大;魏萌涵等[25]采用相關分析和灰色相關度分析,得出影響谷子產量的主要農藝性狀為單穗重、穗粒重和千粒重;影響谷子產量的各種因素很多,不同年份、地域、自然環境和品種都可能影響產量的主要性狀改變[22]。本研究得出的千粒重、出谷率和單穗重對產量的影響較大與呂建珍等[22]研究的結果一致;單穗重和千粒重與產量的影響較大與魏萌涵等[25]研究的結果部分一致;單穗重和出谷率對產量的影響較大與欒素榮等[18]研究的結果部分一致。本研究得出的結果與其他研究者得出的結論不一致的地方,可能與選育的品種和栽培措施及環境有關,下一步需要在其他區域進行更多的試驗,更深入地研究與谷子產量相關的農藝性狀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