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翰 李寶贏 呂璞 陸永輝
別名,指正式的或規范的名稱之外的名稱。在腧穴理論發展初期,腧穴命名較為混亂,同一腧穴常有不同名稱,自《黃帝明堂經》后逐漸形成別名概念,以“某某(穴),一名某某”界定了腧穴正名及別名[1],此后歷代醫家不斷增補腧穴名稱,而其中不乏傳抄錯誤、同音字及形近字等導致穴名訛傳現象,由此引起的別名混淆對于腧穴的規范應用有較負面影響[2]。曲骨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屬任脈腧穴,為任脈與足厥陰肝經之會,主治小便不利、遺精、陽痿、帶下異常等疾病,有“屈骨”“屈骨端”“回骨”“耳骨”“尿胞”“水胞”“玉泉下一寸”等別名[3-5]?,F代針灸學教材中曲骨穴及橫骨穴常混用相同別名,如《針灸學》[3]中曲骨穴別名:“屈骨端、回骨、屈骨、水胞、尿胞”;橫骨穴別名:“下極、屈骨、屈骨端、髓空、曲骨?!眲e名的混淆對古籍研究及臨床應用具有一定誤導性,故本文通過梳理古今文獻,對曲骨穴別名及其爭議進行考證及探討,以期為規范腧穴別名提供參考。
曲骨一詞,最早見于西晉·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6](后文簡稱《甲乙經》):“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者中,動脈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刺入一寸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書中明確指出曲骨穴定位、循行歸經及刺灸方法。曲骨,古義有二:一為古代解剖名,意指恥骨,《說文解字》云:“不直曰曲,象器曲受物之形也?!盵7]恥骨聯合上緣其形彎曲,故名曲骨;一為任脈腧穴,即據其解剖位置命名。
《甲乙經》前無曲骨穴之稱,其源可窺于《素問·骨空篇》[8]:“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敝袠O為任脈穴,在臍下4寸,腹正中線上,元代醫家滑壽以中極下一寸曲骨穴為任脈之所起?!端貑枴す强掌穂8]又云:“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惫巧?,即指橫骨之上的曲骨穴。又有《靈樞·經脈第十》[9]曰:“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意為厥陰經入陰毛中,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與任脈交會于曲骨穴。由上可知,《黃帝內經》中雖無曲骨穴,但對于后世醫家理解曲骨穴的循行主治具有指導意義。
“屈骨”作曲骨首見于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10](后文簡稱《千金》)?!肚Ы稹D人病第八》中記載:“赤白沃,陰中干痛,惡合陰陽,小腹堅,小便閉,刺屈骨,入一寸半,灸三壯,在中極下一寸”,此條文合《甲乙·婦人雜病第十》[6]:“婦人下赤白沃后,陰中干痛,惡合陰陽,少腹堅,小便閉,曲骨主之”,由此可見《千金》中“屈骨”當指曲骨穴?!扒恰弊鳛榍茄▌e名始于孫思邈,以“屈”音同“曲”。后有《針灸資生經·孔穴相去》[11]引《千金》之言:“至屈骨凡五寸。千金云,屈骨在臍下五寸”;《圣濟總錄·治遺溺灸法》[12]及《普濟方·淋癃》[13]皆載:“主小便余瀝……次灸臍下中極下屈骨穴。”“屈骨”與腧穴別名有關的古代文獻見表1。
“屈骨端”作為曲骨穴別名源于《千金》。《千金·淋閉第二》[10]云:“腹中滿小便數起,灸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庇袢獮橹袠O穴別名,中極下一寸應當指曲骨穴,因此后世部分醫家據此以“玉泉下一寸”“尿胞”“屈骨端”為曲骨穴別名。
然而《千金》又以“屈骨端”及“屈骨”為橫骨穴別名,《千金·腎臟》[10]:“失精,五臟虛竭,灸屈骨端五十壯。陰上橫骨中央,宛曲如卻月,中央是也。此名橫骨?!薄肚Ы稹っ魈萌藞D第一》[10]:“橫骨,在大赫下一寸(腎臟卷云:名屈骨,在陰上橫骨中央宛曲,和卻月中央是)。”橫骨,古義有二,一為恥骨解剖名詞,同曲骨(《類經》[14]注:橫骨,陰毛中曲骨也),凡“陰上橫骨”者皆指恥骨;二為足少陰腎經橫骨穴,位于曲骨穴旁開五分處。大赫為足少陰腎經腧穴,位于橫骨穴上1寸,因此《千金·明堂三人圖第一》中“橫骨”當指橫骨穴,而非恥骨??梢钥吹?,《千金·明堂三人圖第一》中的“腎臟卷云:名屈骨”與《千金·腎臟》原文是不一致的,這也導致了后世對曲骨穴、橫骨穴別名的混淆。

表1 屈骨作為腧穴別名的古籍原文
后有《針灸資生經》[11]《普濟方》[13]引《千金》之言:“橫骨二穴,在大赫下一寸。灸三壯(千金云,名屈骨端。在陰上橫骨中。宛曲如卻月中央是也)”;《楊敬齋針灸全書》[15]以“屈骨端”為橫骨穴別名:“橫骨,一名屈骨端?!薄夺樉拇笕穂16]《針灸逢源》[17]同載:“橫骨,一名曲骨端”(上文已提及,此“曲”音同“屈”,即“曲骨端”指“屈骨端”)。“屈骨端”與腧穴別名有關的古代文獻見表2。
“尿胞”古義為膀胱:“胞者,盛溺之所,俗名尿胞是也。”[17]尿胞作為別名出現僅見于《千金·淋閉第二》:“腹中滿小便數起,灸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水胞,意同尿胞,皆指膀胱,未見以曲骨穴別名出現。
“回骨”出自北宋·王惟一《銅人針灸腧穴圖經》[18](后文簡稱《銅人》),曰:“曲骨一穴,一名回骨,在橫骨之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焙笫馈妒備洝穂12]《勉學堂針灸集成》[19]《瘍醫大全》[20]等皆載:“曲骨一穴,一名回骨?!薄盎毓恰痹诂F代針灸辭典中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為曲骨穴別名,一為曲骨之壞字,如《中國針灸穴位辭典》[5]:“回骨,為任脈曲骨(CV2)的別名”;《針灸學辭典》[4]:“回骨,曲骨之誤。《銅人》列作曲骨別名?!?/p>
“耳骨”以曲骨穴之別名出現次數極少,僅見于《銅人》[18],未見單獨以“耳骨”作為曲骨穴加以敘述的古籍文獻。“耳骨”在現代針灸辭典中亦有兩種不同看法,如《簡明針灸辭典》[21]:“耳骨,曲骨別名。見《銅人》。耳,卷曲之意。耳骨與曲骨義同?!薄夺樉膶W辭典》[4]:“耳骨,曲骨別名。見《銅人》,為恥骨之誤?!?/p>
曲骨穴出自《甲乙經》,“屈骨、屈骨端、尿胞、玉泉下一寸”作為曲骨穴別名皆源于《千金》,然而《千金》中前后文矛盾,對后世誤導較大,如《千金·婦人病第八》中“屈骨”指曲骨穴,而《千金·明堂三人圖第一》中“屈骨”指橫骨穴;《千金·腎臟》中“屈骨端”指橫骨穴,而《千金·淋閉第二》中“屈骨端”指“玉泉下一寸”。筆者認為,一詞為兩個腧穴別名于理不合,《千金·明堂三人圖第一》中“橫骨……(腎臟卷云:名屈骨)”或為誤注,因其已在《千金·腎臟》中明確指出:“灸屈骨端……此名橫骨”,且后有《針灸資生經》《普濟方》《楊敬齋針灸全書》《針灸大全》《針灸逢源》等皆以“屈骨端”作橫骨穴。而“屈骨”當指曲骨穴,因《千金·婦人病第八》引用《甲乙·婦人雜病第十》原文,以“曲”易為“屈”,后又有《針灸資生經》《圣濟總錄》《普濟方》等皆以“屈骨”作曲骨穴。而其“玉泉下一寸……一名屈骨端”令后世以“屈骨端”為曲骨穴別名,究其根源,或此“玉泉下一寸”非指曲骨穴,或誤注“一名屈骨端”,若非如此,其前后不一,難以解釋,后世引用《千金》時應聯系全文并同時參考其他醫著。

表2 屈骨端作為腧穴別名的古籍原文
“回骨、耳骨”出自《銅人》,因古字“回”形似“曲”,“耳”為“恥”部,疑為“恥”之壞字,故有醫家認為二詞或為后世傳抄之誤。筆者認為,腧穴別名存在的意義當為輔助閱讀及理解古籍,溯源古今,僅“屈骨”“屈骨端”獨立以曲骨穴別名出現指導疾病治療,如:“主小便余瀝,在內踝上二寸是穴,各灸一七壯,次灸臍下中極下屈骨穴,七壯”(《圣濟總錄》)[12]、“又腹滿小便數,灸屈骨端二七壯”(《外臺秘要》)[22]。歷代醫家雖表述“回骨、耳骨、尿胞、水胞”為曲骨穴別名,但未見使用上述別名替代曲骨穴出現,而“玉泉下一寸”作為輔助定位詞,更不應斷章取義為曲骨穴別名。故筆者以為,可刪繁就簡,惶論是非,針灸學教材中可去除無實際應用之別名“回骨、耳骨、尿胞、水胞、玉泉下一寸”,規范曲骨穴別名為“屈骨”,以利針灸學科的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