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虎,戴鈞明,王樹霞,李 映,王玉合,丁一凡,黃洛瑋
(1.中國石化儀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江蘇 儀征 211900; 2.江蘇省高性能纖維重點實驗室,江蘇 儀征 211900)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一種綜合性能優(yōu)良的高分子材料。截至2020年底國內PET產能已經(jīng)超過60 000 kt/a,聚酯行業(yè)目前面臨嚴重的供大于求及同質化競爭,開發(fā)差異化、功能化的高端改性聚酯材料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PET是具有對稱性芳環(huán)結構的規(guī)整立體大分子鏈,易于結晶,其在常規(guī)環(huán)境下的纖維回潮率僅為0.4%。聚乙二醇(PEG)作為鏈狀的柔性單體,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其作為改性單體引入到剛性結構的PET分子鏈上,會對PET的性能和后道應用產生直接影響。關于PEG改性PET共聚酯(PEG-PET)的結晶性能、流變性能及熱穩(wěn)定性的研究很多,但系統(tǒng)地定量、定性分析PEG-PET的結構并研究其反應原理的報道較少[1-3]。
作者采用PEG與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BHET)進行酯交換反應、縮聚反應制備PEG-PET共聚酯;通過紅外光譜(FTIR)分析、核磁共振氫譜(1H-NMR)分析計算PEG在共聚酯分子鏈上的轉化率,研究共聚酯的基本結構;并通過分析反應體系中BHET的競聚率,計算共聚酯中不同結構單元的序列長度,為探索PEG-PET共聚酯的結構組成、優(yōu)化共聚酯配方和拓展產品應用提供參考。
精對苯二甲酸(PTA):工業(yè)級,中國石化儀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產;乙二醇(EG):工業(yè)級,中國石化揚子石化有限責任公司產;PEG:相對分子質量為2 000,工業(yè)級,上海東大化學有限責任公司產;乙二醇銻:工業(yè)級,江蘇大康實業(yè)有限公司產。
20 L聚合反應釜:自制;Viscotek Y501型相對黏度儀:英國馬爾文公司制;Bruker Avance 600核磁共振氫譜儀:瑞士布魯克公司制;Nicolet IS10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美國Thermo Scientific公司制。
按照常規(guī)PET的合成方法制備PEG-PET共聚酯。首先,以PTA與EG進行酯化反應合成BHET,控制酯化反應溫度為240~260 ℃,酯化反應壓力為0.20~0.30 MPa,在酯化反應末期加入一定含量的PEG單體與BHET進行酯交換反應;然后,通過預縮聚反應、終縮聚反應完成聚合反應過程,縮聚反應溫度為278~283 ℃,終縮聚反應時絕對壓力小于100 Pa;當熔體動力黏度達到設定值后經(jīng)冷卻、切粒制得PEG-PET共聚酯試樣。不同PEG含量的共聚酯試樣的常規(guī)性能如特性黏數(shù)、端羧基含量、二甘醇含量等見表1,其中0#試樣為常規(guī)PET,1#~4#試樣為相同熔體動力黏度的PEG-PET共聚酯。

表1 PEG-PET共聚酯試樣的常規(guī)性能Tab.1 Conventional properties of PEG-PET copolyester samples
常規(guī)性能:按照GB/T 14190—2017《纖維級聚酯(PET)切片試驗方法》測試共聚酯試樣的特性黏數(shù)、端羧基含量、二甘醇含量。
1H-NMR:以氘代三氟乙酸為溶劑,采用核磁共振氫譜儀對共聚酯試樣進行測試。根據(jù)測試的共聚酯相應特征峰的積分面積計算PEG含量,該PEG含量除以PEG理論添加量即為PEG在共聚酯分子鏈上的轉化率。
FTIR:將PEG-PET共聚酯試樣壓片制樣,然后采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測試,波數(shù)為500~4 000 cm-1。
PEG柔性單體的引入會引起PEG-PET共聚酯分子鏈結構的變化,因此可以通過分析不同氛圍條件下氫(H)原子的化學位移(δ)和特征峰積分面積計算PEG單體組分在共聚酯中的比例。共聚酯的結構式見圖1,不同共聚酯試樣的1H-NMR圖譜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引入PEG后共聚酯的1H-NMR圖譜與PET的1H-NMR圖譜有明顯差異,δ為8.27處對應PTA鏈節(jié)苯環(huán)上的H原子(a處)共振峰,δ為 4.01處對應PEG鏈節(jié)上的H原子(e處)共振峰。

圖1 共聚酯的結構式Fig.1 Structural formula of copolyester

圖2 共聚酯試樣的1H-NMR圖譜Fig.2 1H-NMR spectra of copolyester sample
以PTA鏈節(jié)苯環(huán)上的H原子共振峰的積分面積為4,以此為基準計算得到其他H原子共振峰的積分面積,見表2。根據(jù)各個H原子共振峰的積分面積、鏈節(jié)結構單元分子量可分別計算共聚酯中PET、PEG的摩爾比和質量比。

表2 共聚酯試樣的1H-NMR數(shù)據(jù)Tab.2 1H-NMR data of copolyester samples
以4#試樣為例,由共聚酯的1H-NMR圖譜和H原子共振峰積分面積計算共聚酯試樣中PEG含量,根據(jù)共振峰的積分面積計算a、e處的H原子數(shù)量比為4.00∶4.05,因此PTA與PEG的H原子數(shù)量比為4.00∶4.05,以PET聚合度為100計,則單個共聚酯分子鏈中PTA鏈節(jié)為100,PTA鏈節(jié)H原子總數(shù)為400個,共聚酯分子鏈中PEG的H原子數(shù)為405個,而PEG鏈節(jié)中e處的H原子數(shù)量為4個,因此分子鏈中PEG理論鏈節(jié)數(shù)為101.25,則根據(jù)鏈節(jié)重復單元的分子量計算PEG在共聚酯中的質量分數(shù)為18.83%。采用同樣的方法可計算1#、2#、3#試樣中PEG的實際含量,見表3。從表3可知,根據(jù)1H-NMR計算得到的共聚酯試樣中PEG含量與PEG理論加入量接近,PEG在共聚酯中的轉化率均在91.8%以上,表明在研究范圍內PEG總體反應程度較高。

表3 基于1H-NMR計算共聚酯試樣中PEG含量及PEG轉化率Tab.3 PEG content in copolyester samples and PEG conversion rat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1H-NMR
從圖3可以看出:加入PEG后,各共聚酯試樣的FTIR總體接近;隨著共聚酯中PEG含量的增加,作為PET特征基團的苯環(huán)伸縮振動峰(725 cm-1)、苯環(huán)上的—CH—變形振動峰(1 015 cm-1)、酯基中 C—O—C 鍵的伸縮振動峰(1 100 cm-1)、苯環(huán)骨架伸縮振動峰(1 460~1 600 cm-1)、—COO—基團的特征吸收峰(1 250 cm-1)和—CO 基團的伸縮振動峰(1 710 cm-1)均是呈現(xiàn)減弱的趨勢,這表明PEG的加入會使共聚酯中PET的相對含量降低;此外,PEG在3 500 cm-1處的端羥基伸縮振動峰有顯著的特征峰,相比而言1#~4#試樣在此處的特征峰均不明顯,表明PEG-PET體系中的PEG組分反應程度較高,結合PEG含量的計算結果可以判斷PEG-PET共聚酯是形成了柔性鏈段PEG為中間段、BHET硬段封端的聚酯大分子鏈。

圖3 PEG及共聚酯的FTIRFig.3 FTIR spectra of PEG and copolyesters1—PEG;2—0#試樣;3—1#試樣;4—2#試樣;5—3#試樣;6—4#試樣
目前,對于共聚酯2 880 cm-1處—CH2基團的伸縮振動峰能否定量定性判斷PEG的研究分歧較大[4-5],可能與PEG相對分子質量、共聚酯制備方法、FTIR分析制樣等差異有關。
PEG-PET共聚酯的制備過程中,PEG會與BHET在酯化反應的末期開始進行酯交換反應,相應的BHET-BHET、BHET-PEG鏈段會在預縮聚反應和縮聚反應期間完成線性聚合反應。單體的反應活性可用競聚率來進行分析,競聚率是自增長速率常數(shù)和交叉增長速率常數(shù)的比值[6]。在酯化反應末期及縮聚反應過程中,BHET自聚形成PET的結構單元,而BHET與PEG進行酯交換反應生成PET-PEG結構單元。因此,在整個的鏈增長階段,BHET-BHET鏈段的自增長、BHET-PEG交叉增長會形成一定的競聚關系,可以通過酯化反應結束后的BHET與PEG的初始摩爾比、PEG-PET共聚酯中二者結構單元最終的摩爾比計算BHET的競聚率。
采用Fineman-Ross方程可以計算共聚酯中BHET的競聚率(r1)和PEG的理論競聚率(r2)[7-8],見式(1):
(1)
式中:x為制備過程中BHET與PEG的理論投料量的摩爾比;y為PEG-PET共聚酯中BHET與PEG的實際摩爾比,其值由表2中的核磁積分面積計算。
根據(jù)計算結果,BHET的競聚率即r1為 1.10,高于1,表明在線性大分子鏈的形成過程中,相比與PEG進行酯交換反應,BHET更傾向于自身均聚形成PET結構單元。但從另一方面看,r1略大于1,則說明BHET的同種單體均聚、與PEG單體酯交換共聚的難易程度差異不大,其與PEG進行酯交換反應形成BHET-PEG結構單元的難度也不大。因此,當反應體系中PEG的含量提高后,BHET與PEG的反應概率增加,因此理論上PEG-PET共聚酯中BHET的序列長度會隨著PEG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與后文共聚酯序列長度計算結果一致。
從PEG與BHET的實際反應過程來看,PEG端基為羥基,不會進行自聚,因此理論上PEG的競聚率即r2應接近于0。根據(jù)本文的研究結果,PEG在共聚酯中的轉化率為91.86%~96.22%,在總體轉化率較高的前提下其序列長度變短,表
明PEG經(jīng)過酯交換、縮聚反應后其摩爾數(shù)增加。PEG的醚鍵重復單元的熱穩(wěn)定性較差,在縮聚反應過程中長時間高溫條件下可能會發(fā)生醚鍵的斷裂,而且PEG相對分子質量分布一般類似正態(tài)分布,目前Fineman-Ross方程并未考慮到單體相對分子質量分布情況及分子鏈斷裂反應,因此r2的理論計算還需進一步研究完善。
為研究PET-PEG共聚酯大分子序列結構,根據(jù)單體鏈節(jié)的結構將EG、PTA及PEG分別稱為A、B、C,首先PTA與EG在酯化反應過程中生成具有ABA結構的BHET,加入PEG后會通過酯交換反應與PEG形成了ABC和CBC結構的共聚酯,因此在PEG-PET共聚物中存在ABA、ABC、CBC 3種分子結構,見圖4。

圖4 PEG-PET共聚酯的分子結構式Fig.4 Molecular structure formula in PEG-PET copolyester
由于EG和PEG對苯環(huán)上H原子的誘導效應較弱,難以分離出PEG均聚或共聚時不同化學氛圍的H原子,但苯環(huán)-羧基結構對相鄰亞甲基產生了較強的共軛效應,因此相鄰兩個亞甲基上存在兩種化學氛圍的H原子(圖1中c和d處),通過結構單元的積分面積可以利用式(2)計算PEG重復單元的自聚概率(P),進而得到PEG中重復單元的序列長度(L)為1/(1-P),無規(guī)度(B)為(1-P)表示PEG中醚鍵重復單元結構形式[7]。同理,利用式(3)可計算具有ABA結構的BHET結構單元的P、L、B,結果列于表4。

表4 共聚酯序列結構的相關參數(shù)Tab.4 Related parameters of copolyester sequence structure
(2)
(3)
式中:PPEG為PEG中醚鍵結構的自聚概率;PBHET為BHET結構單元的自聚概率;Se、Sb、Sc、Sd分別為1H-NMR測試中e、b、c、d處H原子的積分面積。
PEG-PET共聚酯制備過程中,PEG在反應體系中不僅會參與酯交換反應、縮聚反應,而且因自身為醚鍵結構,存在斷鏈降解的副反應,因此其共聚反應與自身的降解斷鏈反應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本研究使用的PEG相對分子質量為2 000,以重復結構單元為(—CH2CH2O—)計,其理論L約為45.5,而表4中根據(jù)核磁計算的聚醚鏈段L明顯變小,表明聚合反應過程中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降解,因此PEG-PET共聚酯在制備和使用過程中應盡量弱化反應條件。隨著PEG含量的增加,共聚酯中PEG醚鍵結構單元的L逐漸增加,更加接近于PEG本身的L,其原因可能是PEG-BHET比BHET-BHET更容易進行線性聚合反應,PEG含量增加后反應幾率提高,從而使共聚酯大分子中PEG醚鍵結構單元的降解程度降低,因此其L增加,同時P增加、B降低。
由表4還可知,PEG含量對BHET的L影響大,當PEG質量分數(shù)由2.2%提高至20.0%時,共聚酯中的BHET分子鏈L由141.36降低至16.83,這是因為BHET的競聚率為1.10,BHET與BHET、PEG進行反應的幾率相近,PEG含量的增加導致了形成BHET-PEG結構單元的幾率相應增加,因此BHET結構單元的L降低,這與競聚率的理論預測相符。
a.根據(jù)1H-NMR計算得到的PEG-PET共聚酯試樣中PEG含量與PEG理論加入量接近,共聚酯中的PEG轉化率均在91.8%以上,PEG組分總體反應程度較高。
b.PEG-PET共聚酯是形成了以柔性鏈段PEG為中間段、BHET硬段封端的聚酯大分子鏈。
c.BHET的競聚率即r1為1.10,略大于1,BHET的同種單體均聚、與PEG單體酯交換共聚的難易程度差異不大,其與PEG進行酯交換反應形成BHET-PEG結構單元的難度也不大。當反應體系中PEG的含量提高后,BHET與PEG的反應概率增加。
d.隨著PEG含量的增加,共聚酯中PEG醚鍵結構單元的L逐漸增加,BHET結構單元的L逐漸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