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軍
摘 要 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以往一些語文教師在展開教學時,會將閱讀與寫作視為不同的板塊進行分開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嚴重影響著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的培養。為此,教師應摒棄這種教落后的教學方法,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進行融合,實施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為前提,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訓練,促進學生情感的沉淀,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強化。本文就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的策略進行了以下幾點研究。
關鍵詞 語文 閱讀與寫作 一體化教學 策略探討
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有必要革新教學理念,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創新教學策略,實施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使閱讀與寫作教學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教學方式,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進行相互融合、滲透,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其學習壓力,而且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水平與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往語文學科閱讀與寫作板塊教學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學氣氛沉悶,無法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且,一些語文教師并不注重教學導入的設計,在展開教學時,主要是圍繞教學內容,以點撥或直接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了解。這種單調乏味的教學導入,無法使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教學效果。為此,教師應利用讀寫一體化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具有趣味性的讀寫結合教學方案。并為學生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導入,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春》這一課的教學。作者通過描寫春日美景,表達出了對春的喜愛、贊美與期盼之情。并且文中描寫景物時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寫作能力與理解能力。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制作與文章內容相符的視頻,在課上進行播放。以直觀的形式為學生展示春天的美景,如此,便能夠有效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使學生積極投入到閱讀學習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通讀,幫助學生掌握了解陌生詞語,之后向學生提問:誰能說出作者景物描寫的手法有哪些?其特點是什么?有什么樣的效果?如此,便能夠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更深刻的掌握文章重點,提高其閱讀理解的能力。
寫作興趣是學生堅持寫作練習的前提,只有學生對寫作具備足夠的興趣,才能夠不斷積累表達技巧、提升寫作水平。然而,就目前的語文寫作教學現狀來看并不理想。由于寫作教學的形式過于單一枯燥,致使學生并沒有寫作練習的興趣,如此嚴重影響著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為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教師有必要在讀寫一體化模式下,利用讀寫協同發展的功能,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培養。
例如,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這一課的教學,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尋找《愚公移山》的動畫視頻為學生播放。如此,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故事梗概。而這則寓言當中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容頗為精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辯論,將學生分為愚公組與智叟組,安排學生自由組隊,并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觀點進行辯論。之后再進行拓展寫作將,對《愚公移山》這則寓言進行二次創作,對學生寫作興趣進行有效激發的同時提升其表達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使其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同時得到有效的提升。
通過分析近年來語文考題不難發現,閱讀類題型越來越側重于考察學生的思考能力與邏輯能力,這也體現了新課改后我國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教學理念。為此,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為前提,對其語文學科綜合素養進行培養,促進其發展。教師可以以幫助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仿寫。如此,便能夠以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閱讀素材為前提,對其寫作水平進行有效的提升。
例如,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的教學,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的閱讀,使學生在掌握更多閱讀技巧的基礎之上學習其寫作方法。此篇文章主要描寫的是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通過學習這篇文章,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反復閱讀,體會到文章的語言美之后,以多媒體形式為學生展示與文章內容相符的蘇州園林景觀,并帶領學生對文章思路進行分析,使學生體會到文章的結構美。文章第1、2自然段介紹了蘇州園林的地位與特點,第3到9自然段分類具體的描述了蘇州園林的藝術美。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這種結構進行景物描寫,如此,不僅能夠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更深化的理解,而且能夠促進其讀寫能力的同步提升。
由于以往一些教師在展開閱讀教學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并不科學,致使學生無法深刻體會文章所表達的內涵與情感,因此不能夠正確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嚴重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感悟與啟迪,如此學生便能夠從深層次感知文章所表達的含義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而單純的閱讀教學無法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讓學生寫讀后感的方式來挖掘其情感意識與理解。
例如,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背影》的教學,大多數學生都能夠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直觀情感是:偉大的父愛。這種理解只停留于表面,無法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與人生觀念進行指導,在展開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讀后感寫作練習對學生的理解進行深化,并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與感受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如:有的學生便通過感受作者的父子之情,體會到了我們應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理解父愛的深沉與偉大,珍惜親情性等思想。通過這種讀寫結合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的創作意圖,提升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同時,促進其德育素養的發展。
學生的寫作問題大多表現為辭藻匱乏不懂得使用寫作手法等,甚至會出現為湊字數胡亂堆砌辭藻的現象,嚴重影響著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而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量不足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足夠的積累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前提。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閱讀教學時幫助學生養成邊讀邊積累的良好習慣,如:遇到好詞、好句時進行記錄,以此來積累寫作素材,豐富自己的文章內涵。真正實現讀寫結合,在閱讀中提升寫作能力的目的。
例如,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紫藤蘿瀑布》的教學。學生文章枯燥、生硬、不具美感的主要原因便是不注重使用寫作手法,而在這篇文章當中,作者巧妙的使用了擬人手法來描寫紫藤蘿,使得文章更加生動、細膩。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更多與紫藤蘿花相關的辭藻、詩句與景色描寫,并讓學生記錄下來。長此以往,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在其進行創作時便能夠靈活運用所積累的素材,有效提高其文章的靈動感,使其文章具有生機并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
培養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是促進其語文綜合素養發展的前提。作為語文教師應積極配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以科學、恰當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其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充分利用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進行培養,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通聯:甘肅隴南市武都區外納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