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玥

眼下,正值春耕春種時節,農藥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事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近日,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國家林草局制定了《“十四五”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四五”時期農業產業高質量、綠色化發展做出部屬。
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
《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農業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對農藥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農藥產業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明顯短板,持續推進農藥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首先,生產企業小而散,淘汰落后產能任務重。我國農藥企業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一半以上的企業沒有進入化工園區,規模以下企業數量占60%,部分企業處于環保敏感區域。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產能任務重,部分企業從東部向中西部遷移,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不確定性風險。
其次,品種結構老化,更新換代任務重。現有登記農藥品種中,登記使用15年以上的占70%左右,農藥產品同質化嚴重、抗藥性上升、藥效降低、用藥量增加,殘留和環境風險加大,亟需加快農藥更新換代,淘汰高毒高風險農藥。
此外,還存在創新能力薄弱,轉型升級任務重的;支撐能力不足,農藥監管任務重的問題。農藥源頭創新、核心工藝、關鍵中間體合成技術等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農藥創新投入不足,缺乏持續性的研發創新平臺和機制,原始創新能力與農藥生產大國地位不匹配。能耗雙控、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給農藥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轉型升級壓力大。
“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農藥產業在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業綠色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突出,任務越來越繁重。
力爭到2025年,農藥產業體系更趨完善,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對農業生產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
圍繞發展目標,《規劃》提出相應重點任務。
一是優化生產布局。根據國家級、省級化工園區(工業園區)總體布局,引導農藥企業入駐符合產業定位、依法依規開展規劃環評的合規園區,發揮園區區位優勢和產業鏈優勢,促進產業做優做強,加大退出高風險、高污染產能的力度,控制過剩產能。東部沿海地區,穩定化工園區農藥發展,適度擴大優勢園區規模,重點發展化學農藥創制生產,淘汰落后產能。中西部地區,強化對入園農藥項目的綜合評估,嚴把生產許可關。優先發展生物農藥產業和化學農藥制劑加工,適度發展化學農藥原藥企業。在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重點江河湖泊等環境敏感區,從嚴控制農藥生產項目建設。

二是提高產業集中度。其中,針對中西部生態要求和產業現狀,重點培育一批生物農藥優勢企業和綠色農藥制劑加工企業。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全鏈條生產布局,推進農藥企業集團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逐步改變農藥企業多小散的格局。
三是調整產品結構。面向重大病蟲防控和農藥減量化要求,對標《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環境保護綜合名錄》最新要求,支持發展高效低風險新型化學農藥,大力發展生物農藥,逐步淘汰退出抗性強、藥效差、風險高的老舊農藥品種和劑型,嚴格管控具有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性的高毒高風險農藥及助劑。嚴格控制粉劑和有毒有害助劑的加工使用,逐步實現農藥劑型的高效化、綠色化、無害化。
四是推行綠色清潔生產。按照生態優先、綠色低碳原則,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造,淘汰落后生產技術和工藝設備,促進農藥生產清潔化、低碳化、循環化發展。大力推廣微通道反應、高效催化、反應精餾成套技術,優化工藝設計和生產流程,鼓勵設備更新,推動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連續化、智能化,減少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降低能耗。建立健全農藥綠色標準體系,完善生產管理制度,提升農藥產品質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動現有環境問題整改,促進農藥綠色高質量發展。

五是推進化學農藥使用減量化。統籌病蟲害防控需求和農藥減量化要求,淘汰高毒低效化學農藥,推廣高效低毒低風險農藥,推進病蟲害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大力推廣高效施藥器械、智能化精準化施藥技術、交替輪換用藥等措施,提高農藥利用率。推廣應用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措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建設大數據農藥使用監測平臺,指導農藥科學精準使用。“十四五”時期,推進實施農藥減量行動和綠色防控,示范引領化學農藥使用減量化。
六是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制定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和資源化利用規范,逐步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加強農藥包裝廢棄物定點調查監測,開展縣鄉村三級回收試點,依托“無廢城市”建設,探索不同區域有效回收模式和機制。建設一批農藥包裝廢棄物集中回收儲運站點,確定一批資源化利用單位,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引導農藥企業改進包裝工藝,鼓勵采用環保和便于回收的包裝材質,逐步淘汰鋁箔袋包裝,鼓勵使用便于回收的大容量包裝物。構建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數字化平臺,促進農藥生產經營者和使用者落實回收責任。到2025年,力爭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80%以上。

七是加強綠色農藥研發。面向重大病蟲草害防控需求,圍繞農藥原創分子靶標發現,分子設計、清潔化生產等,加強新型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低風險化學農藥的原始創新,充分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推進農藥創制、更新換代。加大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的研發力度。鼓勵納米技術在農藥劑型上的創新應用。不斷優化改進農藥生產工藝,積極引入微通道和連續流動等新工藝新技術,實現低碳節能清潔化生產。研究完善基于病蟲害與農藥應用相協調的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技術體系,提升農藥創制效率和農藥精準利用效率。
(文章來源《環境經濟》雜志,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