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婧 王宇彬




人物檔案:
李華瑞,男,1972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遼寧省鞍山市公安局千山分局湯崗子派出所教導員兼社區(qū)民警。1990年入伍,2006年轉業(yè)加入公安隊伍,先后榮獲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并先后兩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李華瑞扎根社區(qū)16年來,先后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200余人,破獲各類刑事案件300余起,調解各類糾紛1300余起,為群眾和轄區(qū)單位辦好事超過3000件(次),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好人警官”。
換好警服,拿上工作筆記,揣上警民聯(lián)系卡,鞍山市公安局千山分局湯崗子派出所教導員李華瑞開始了“走街串巷”的一天。從派出所到警務區(qū)雖然只有短短一百米的距離,李華瑞卻頻繁為“打招呼”的群眾而放慢了腳步。“他們見到我,總想跟我嘮上兩句。”
參加公安工作16年來,李華瑞先后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個人三等功8次,榮獲個人嘉獎4次,相繼榮獲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遼寧好人·最美人物”、遼寧省優(yōu)秀政法干警、遼寧省優(yōu)秀社區(qū)民警等榮譽稱號,更是兩次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區(qū)民警,從老百姓的熱炕頭到莊嚴的人民大會堂,李華瑞一步一個腳印,步步都走在了群眾最需要、最牽掛的地方。
疫情就是命令,人民警察就要時刻沖鋒在前
2022年3月中旬,轄區(qū)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李華瑞始終戰(zhàn)斗在新冠疫情防控一線,全力服務轄區(qū)群眾、服務轄區(qū)企業(yè)。他先后參與街道組織的第三針新冠疫苗接種和多次核酸檢測現場秩序維護,確保現場組織有序,服務轄區(qū)群眾9000余人次。
李華瑞想方設法化解因疫情防控引起的矛盾糾紛,努力確保疫情防控期間不出現“民轉刑”案件發(fā)生,先后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1起,收到群眾所送錦旗感謝信3面(封)。他還努力服務轄區(qū)企業(yè)、把企業(yè)疫情之下?lián)p失降到最小,先后為轄區(qū)內的企業(yè)送去急需防疫物資防護服20套、手套3盒、口罩600個、消毒酒精30升。
李華瑞還積極組織夜巡保平安。疫情之下,為防止個別人員鋌而走險,他堅持夜巡。值班期間,夜晚12點后李華瑞帶人在轄區(qū)內巡邏,先后幫助運送突發(fā)疾病患者2人,提醒路邊停放車輛的車門、車后備箱未關好6人次。
這段時間,李華瑞還幫扶救助困難群眾9人次。轄區(qū)群眾于紅革年前剛剛刑滿釋放,沒有經濟來源,經李華瑞擔保找到一份工作,但在今年3月24日,突發(fā)胸積水急需用錢看病。李華瑞先為其解決1000元的臨時救助,后又用“三警聯(lián)動”方式2次將其送市結核病醫(yī)院住院,為其節(jié)省2萬余元住院費用,于紅革深受感動。
勤勤懇懇,真心化解群眾心結
李華瑞所負責的泉興家園社區(qū)位于鞍山市千山區(qū)湯崗子街道,毗鄰聞名遐邇的湯崗子溫泉。曾經,這里的治安狀況十分復雜,各類案件頻發(fā),是個名副其實的“大雜院”。而如今,這里百姓安居樂業(yè),警民親如一家,成為遠近聞名的“平安樣板小區(qū)”。這背后離不開李華瑞十年如一日的勤懇付出。
2006年,李華瑞從部隊轉業(yè)后,選擇來到湯崗子派出所,從衛(wèi)國戍邊的軍人變成了一名帶著幾分“鄉(xiāng)土味”的社區(qū)民警。回憶起與李華瑞第一次上門走訪,轄區(qū)群眾朱老師至今還記憶猶新,“李教那時剛從部隊轉業(yè),皮膚黝黑,還操著一口安徽話,我們多少都有些警惕。”第一次“下片”,李華瑞連走了幾棟樓,總共也沒能敲開幾戶家門。對此,李華瑞不急不惱,創(chuàng)新出“錯時登記聯(lián)系法”,利用非工作時段在居民小區(qū)正門發(fā)放警民聯(lián)系卡,逐人登記核查居民信息,直接破解了百姓白天上班不在家、晚上防范不開門的問題。這項既便民又管用的群眾工作法,李華瑞一堅持就是16年。
從一開始敲不開門,到如今只要走進轄區(qū)居民便圍過來主動反映情況,這變化中少不了李華瑞的潛心耕耘。對于“湯泉大媽舞蹈隊”的范麗珠來說,與李華瑞的第一次相遇并不是很“和諧”。2010年,泉興社區(qū)剛剛開始回遷,不少居民就因噪音擾民問題與廣場舞團體發(fā)生了矛盾。作為當時舞蹈隊中一員的范麗珠第一次見到了李華瑞。“那時我們剛剛搬家,沒啥事就喜歡跳跳舞,可是附近居民總因音樂聲太大去派出所投訴我們。我們怕李華瑞偏心居民,還跟他吵過幾次。可每次他都是嘿嘿一樂,從不放在心里。”其實,李華瑞知道這事雙方都占理,得從源頭上解決。于是,他想盡辦法、四處奔走,終于,在政府和社區(qū)的大力支持下,一處800平方米的閑置房屋被改造為社區(qū)活動中心,并開辟了專門區(qū)域供廣場舞大媽們進行文藝排練和演出使用。“李教的不容易我們都看在了眼里,現在大家都叫他“好人警官”,我們還為他創(chuàng)作了一首名為‘好人李警官’的快板書呢。”范大媽驕傲地說。至今,這首快板書仍傳唱在轄區(qū)的大街小巷。而這支由49名大媽們組成的廣場舞團隊也在后來主動成為了李華瑞的首支群防群治隊伍。
為群眾排憂解難,李華瑞從不松懈,基層矛盾糾紛治理的“良策”紛紛出爐。從通過“說經過、贊雙方、互相辯、普法律”四個步驟進行矛盾調解的“一二三四現場調解工作法”,到針對新城拆動遷引發(fā)的一些社會矛盾及刑滿釋放人員的“曲線幫扶社會矛盾化解法”;從根據小區(qū)居民不同愛好和特點組成不同特色的群防群治隊伍,由社區(qū)民警直接管理,政府、企業(yè)共同參與的“群防群治PPP模式法”,到將多支群防群治隊伍與轄區(qū)企業(yè)保安力量實行分組聯(lián)動,實現小警情組內互動、大警情多點聯(lián)動的“夜巡分組聯(lián)動工作法”。正是憑借著這些管用易上手的社區(qū)工作法,李華瑞組建了5支群防群治隊伍,總人數達到289人,這讓群防群治力量成為了打開轄區(qū)平安建設的“關鍵鑰匙”,同時,也讓泉興家園社區(qū)這個回遷小區(qū)一躍成為明星社區(qū),李華瑞警務工作室也成為了社區(qū)安全防范的“前哨”和群眾家門口的“服務站”。
無怨無悔,把心交給群眾
推開李華瑞警務工作室的大門,墻上掛滿了一百多面鮮紅的錦旗。每一面錦旗的背后,都是一段難忘的愛民故事。
千山區(qū)泉東社區(qū)五委前現在有一條筆直的柏油馬路直通小區(qū)門口,絲毫看不到過去它“臟亂差”的影子。小區(qū)居民洪恩進一邊走一邊說:“以前這里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得捏著鼻子走。李教知道后,不但主動為我們找施工單位,還將我們的訴求寫成文字材料四處尋找愛心人士籌款。沒出半個月,這條新路就竣工了。”自那以后,居民都親切地叫這條路為“李華瑞愛心路”,“他們說因為這是好人警官李華瑞幫他們修的!他們不能忘!”泉興社區(qū)書記張瑩說道。為白血病女孩募捐,為孤寡老人辦理低保,為農民工討要工資,為困難學生捐款……李華瑞的愛心如流水般涌入一個個困難家庭,給了他們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勇氣。
在社區(qū)工作16年來,李華瑞組織各類志愿服務2000余次,救助困難群眾230余人,幫群眾和轄區(qū)單位辦好事3000件(次),幫助農民工討要工資和為困難群眾爭取各類資助1500多萬元……這些數字背后的強大力量是一個公安民警無悔奉獻的錚錚誓言。“我李華瑞的面子不重要,厚著臉皮能為群眾多做一件事就證明我還有用!”在李華瑞的帶領下,一支支志愿者隊伍涌現出來,從“李華瑞愛心團隊”到如今的“鋼鋒義警”平安志愿者團隊,以“湯泉楓橋愛心會”為起點,在“李華瑞愛心效應”的影響下,無數心懷善意的好心人匯聚在了一起,凝聚成了一束照亮前路的明燈。
甘之如飴,“房子小但心里敞亮”
“我?guī)熌锿低蹈衣裨惯^師傅太忙顧不了家,但是卻從沒抱怨過師傅總是把工資捐給別人。”談起自己的師傅,李華瑞的徒弟孫鶴桐這樣說。
李華瑞的老家遠在安徽,因為平時工作繁忙很少能有機會回家。前幾年父親患病住院,他也是勉強擠出幾天時間匆匆回家看了一眼又趕緊返回了工作崗位。在群眾眼里,他是名副其實的“好人警官”,可是在女兒心中,他卻常常是那個忙碌的背影。至今,李華瑞一家三口住在不到50平方米的小公寓內,生活很是簡樸,但是李華瑞還是堅持每月將工資的三分之一捐給轄區(qū)的困難群眾。長期受他資助的轄區(qū)77歲低保戶張萬凱曾說:“沒有李華瑞,我早沒了。”不少企業(yè)被李華瑞的善舉所感動,主動提出幫他解決妻子的工作問題,可李華瑞拒絕了。他摸著胸口說:“如果我為我妻子安排了工作,就是以權謀私,是犯錯誤。我房子雖小,但是我這里裝著群眾,心里敞亮!”
李華瑞舍不得自己的轄區(qū),忘不了400名轄區(qū)群眾為了留下他聯(lián)名“請愿”,也忘不了自己的“根”就在轄區(qū)。初心易得,始終難守,16年來,李華瑞懷揣著群眾的囑托和警察的使命,用扎扎實實的行動、實實在在的創(chuàng)新舉措為老百姓謀福利守平安,生動詮釋了“一日從警,終身為民”的錚錚誓言,書寫了一名普通社區(qū)民警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精彩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