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聶
藝術是人類精神完善過程的顯示器。每個歷史階段,藝術作品都會顯現出精神完善工程的階段性成效,諸如人類的人生自由和獨立性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自身的力量增長到怎樣的強度,對命運的掌控達到何種地步等。從這一意義上講,藝術史就是一部別具特色的人類精神完善史。
藝術的這種特性是由它與生俱來的職能決定的。
社會生活是人類文明的出發點和歸宿處,也是作為社會人由人性異化到人性復元的物質載體。每一次文明都會給社會帶來較前的繁富,使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而同時,每一次文明又不可避免地帶來如影隨形的負面。人類初始階段,其負面主要表現于自然環境的巨大威脅,到社會形態不斷發展并完善后,則主要表現為社會惡性因素借助文明的膨脹和滋長。這種負面影響不僅存在于物質的現實世界,在人們的精神世界里也會引起強烈反應。物質世界的問題主要由物質的力量解決,而精神世界的問題,從根本上講,只能依靠由感悟性的意識形態組成的精神力量解決。藝術正是具有這一職能作用的意識形態。
藝術作為精神世界里的積極而熱情的建設者,它與人間血脈相通,總是敏感異常地將社會負面引起的精神反應,轉化為創作動機和主題指向,以藝術理想為藍圖,以形象化為藝術手段,不停地分期分批地辛勤施工,每一件成功的精神構筑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作品。這些精神構筑格調極高,與人類的命運相應等價。而另有一些肯定認識經驗的作品,或者以完美觀念理想化的作品,則歸于精神建筑群中引人注目的華麗裝飾部分,同樣在藝術淵藪中不可或缺。
藝術的創作過程和存在方式,形成藝術特有的統一的精神活動。我們直接感受到的作家寫作、畫家繪畫、作曲家譜曲,只是藝術前精神活動的外化。同樣的,我們眼中的欣賞者讀文學、聽音樂、觀賞美術,也只是藝術后精神活動物質化的表象反映。其實,藝術內在精神始終是流動的,是一條意識的河,有它形成的階段,一旦形成,便穿過社會的山川,滋潤精神兩岸的田野、草地、樹木、村莊、花園,最后歸入精神的淵藪。這一動態的藝術精神形式,就構成了互相連接的兩個過程:藝術的前精神活動和藝術的后精神活動。
藝術的前精神活動,是詩人、作家、藝術家特有的精神營造行為。藝術內含的形象創造,藝術內容與形式的相應形成,渾然一體,共同發生在藝術創作的整個過程中。
關于藝術的動因,人們往往以為(連作者自己也往往表白) 是詩人、作家和其他藝術家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沖動。這種認識實際上并不符合藝術本身。不否認藝術家們的心靈反應有其特別容易精神諧振的敏感性,而且社會負面和客觀環境引起的精神反應,歸根到底也是通過藝術家們的心靈感受輸入到藝術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各個藝術家和他同時同地域的人們是生活在同一現實環境中的,精神反應也應當具有共時、共境性。況且,精神反應不是簡單的機械反應,而是由情感經過經驗篩選的結果,而認識經驗,即人們認識的有效積累,當然也是共有的。所以,無論如何,藝術的精神反應不僅僅具有個性,而且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統一。
藝術“工程”的主體部分,即精神反應的具象化。前精神活動在此顯現出藝術創作的真正功夫,而這種功夫只有特殊藝術才能才會具有。它為了與讀者的心靈相銜接,調動與主題色調一致的感性材料創造出能激起生命波瀾的情感形象;在藝術想象力和真實性抑揚聯手的構筑下,加入能引起聯想的既超驗又合理的多種象征因素,將已經形成的思想內容漸漸豐富起來,衍化開來;在最高審美價值的昭示下,最后從真實而完滿的藝術內涵中升華出發人深省的哲思和令人向往的理想。當然,這些藝術化了的精神要素,隨之也隱含到成功的藝術形象中。
藝術的后精神活動即藝術欣賞,它是前精神活動的繼續。這兩種精神活動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結,形成一個統一而完整的藝術精神體系。沒有前精神活動,也就沒有后精神活動;沒有后精神活動,也就失掉了前精神活動的意義。
藝術的前精神活動和后精神活動既然是一個前后統一的精神體系,那么兩者實現互相銜接就必須有它們的聯接方式。從精神活動內部分析,它們確實有自己特殊的聯接方式,即欣賞客體和主體雙方恰好能生成或業己存在相應的三個對接點:一個是同一的審美趣味,一個是同一的心理情境,一個是契合的藝術真實和現實真實。三個對接點的具備,是實現藝術后精神活動的關鍵:相同的審美趣味,才能引起欣賞主體的興趣;相同的心理情境,表明已具備認可的意識環境,主體的精神活動才愿進入藝術作品的客體;相同的真實性,精神反應被藝術提煉后的藝術真實才能被欣賞主體的現實感受所接受,才能有欣賞主體被感悟的可能。三個對接點既是前后精神活動互相聯接的“扣件”,也是兩者互相進入對方的通道。
藝術后精神活動是藝術價值得以充分體現的根本環節。藝術后精神活動由心理層面上升為理性層面,藝術后精神活動也隨之發生質的變化。此時,欣賞主體與客體既已結為有機整體,彼此心靈溝通的渠道既已暢通,欣賞主體就會即時意識到藝術作品中隱含的精神因素脫然而出,進而向自己的心靈猛然碰撞,因此受到強烈的震動和感染,并在那封閉的精神環境里發生共鳴、反思,最后將藝術性的超然理念轉化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