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靜波

一日,我在看國學故事書,兒子探過頭來好奇地問我在看什么書。
當時,我正讀到漢代劉寬以德教化、催人自省的故事。我把這則故事講給兒子聽,我問兒子:“劉寬為什么不和丟牛的人辯解,就把自己的牛給了那個人呢?當丟牛的人找到自己的牛后,懇求劉寬責罰時,劉寬為什么還寬恕了他?”兒子懵懂地搖搖頭。
我說:“劉寬是想用自己的寬恕之心去感動丟牛的人,讓其自省并悔過自新。”
兒子聽了很感動,他問我:“媽媽看的這本書里,講的都是這樣的故事嗎?”
我說:“是呀,書里全是古代圣賢和仁人志士修身立志、處世為人、規范行為的故事。”兒子一聽,要求我每天都講一個書里的故事。這個平時喜愛漫畫的小孩,會對國學故事產生興趣,這讓我喜出望外。
正式開講了,我講的第一個故事是“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講完后,我問他:“為什么明明梨樹沒有主人,許衡卻說他心里有主人?為什么那些吃了梨子的人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兒子搖搖頭。
“因為梨樹的主人在或不在,許衡心里的規則都在,他心里的主人就是做人的規則;而那些偷吃了梨子的人,因為被許衡的行為感化了,所以才為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恥。”我引導他說。
因為最近兒子在家上網課時自律性特別差,我正想借這個故事給他一些啟示。
我繼續說:“一個愿意遵循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人,是從來不需要外部的力量去推動的,他會自我要求和自我約束。許衡之所以能夠不管梨園的主人在或不在,都能夠保持高度自律,正是緣于他心中的自我要求。”
兒子不好意思地說:“媽媽,我現在心里好像就沒有主人。我上網課時,你在家,我就能認真聽課;你不在家,我就只想玩。以后我要慢慢把心里的‘主人’找回來。”
我和他擊掌:“好啊,為兒子早日找回心里的‘主人’加油!”
兒子的表現,讓我更有信心。我繼續給他講國學故事,先后講了范仲淹買一千畝義田,分發給窮苦百姓的故事;講了大禹治水三顧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講了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故事……
一本厚厚的故事書講完了,我又和他一起學習《千家詩》《千字文》《朱子家訓》等經典。
和孩子共讀經典以來,我發現兒子發生了不少變化。比如,上網課時能認真聽講;和我去超市買菜,主動幫我拿東西;遇上鄰居爺爺奶奶坐電梯,會替他們按開門鍵……
如今,兒子已經上小學四年級。我們相約,繼續學習國學經典,心向美好,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