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芯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氣象局
氣象服務是一種公共服務,在相應技術的支持下,相關部門能夠對未來發生的氣象變化進行預測。在大氣變化中,不乏一些極端的氣象變化,甚至衍生出災難性的后果,對這些未來可能發生氣象災害進行分析判斷,進而發出預警,這是氣象服務中的一項主要服務。互聯網技術的誕生與發展,為氣象服務中信息的傳遞帶來了便捷。互聯網技術是通過計算機網絡相互連接的方式,來實現信息數據的傳遞。將氣象服務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借助互聯網技術的特性,及時地發出自然災害預警,能有效幫助人們做好防災減災的工作[1]。
氣象災害具有種類繁多、分布范圍廣的特點。一旦發生氣象災害,極易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影響。據相關部門統計,每年因為自然災害,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四千億元人民幣。目前自然氣象災害包括洪澇、干旱、暴雪等。其中洪災也被稱為洪水,是因為連續的大量降雨導致的一種自然災害。在一些低洼地區,洪水的影響非常大,洪災的爆發,會間接引起山洪爆發,在長期的暴雨下,水位暴漲,導致河水泛濫,甚至進一步淹沒農田城市等。洪災經常發生于江西、四川等南方地區。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就是為了調節氣候,改變荊襄地區時常發生洪澇氣候而建造的,其經濟價值無可估量。
冰雹也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在強烈的積雨云中直接降下來冰塊,在春夏兩季相對常見。小的冰雹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一些嚴重的冰雹災害,甚至會砸死人畜,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冰雹災害最大的影響是在農業,在農作物生長期間,會造成落花落果,造成減產甚至絕收。其中冰雹對于瓜農的影響尤為嚴重[2]。
干旱這種自然災害是因為季風氣候導致的。在東北華北地區,干旱這種自然災害較為常見。暴雪是冬季的一種自然災害,指的是在十二小時內,連續降雪超過4 mm的一種自然現象。暴雪的出現會對交通產生嚴重的影響,在這種極端天氣中,極易給開車出行的人們造成困擾,甚至在這種極端寒冷的天氣中,還會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近年來在南方發生過幾次暴雪的災害。受到南方濕潤空氣的影響,一旦出現暴雪,會比北方更為嚴重,不僅僅會影響交通,還會直接影響到電力運輸設備。

氣象預警系統的搭建,對于氣象災害預警的效果會造成直接的影響。通過結合互聯網技術與氣象服務的數據,能實現將災害預警信息直接發送到人們的手機當中。結合相關部門對氣象數據的分析,結合當地搜集的數據,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數據傳遞,能實現對受災區域災情的預警,并且及時地做好救援準備工作。在一些自然災害發生前,例如冰雹等災害,能及時地通知人們進行躲避,直接降低自然災害對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影響[3]。
對于整個系統的設計,首要的要求是要具有實時性和靈活性的兩大特點,結合C/S系統結構,將系統分為三層架構,分別是數據層、應用層和管理層。數據層主要作用是信息的收集讀取和處理,也就是將基礎數據、地理信息、災情數據以及預報數據進行分層存儲。應用層也是表現層,主要是通過圖標等方式,對加工之后的數據信息進行展示,以便相關的人員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瀏覽。管理層的作用是起到連接數據層和應用層的作用,以此建立起三層數據結構。通過氣象預警系統,達到實時向各方傳遞信息的目的。在自然災害發生前,提前做好應對準備,通過將預警信息發送給相關的救災管理部門和可能受影響的社會民眾,能及時地組織好抗災減災活動,實現對自然災害的及時應對。
現如今網絡的普及率越來越高,這也為災害預警工作帶來了便利。通過互聯網技術,能實現對自然災害的檢測以及信息的及時傳遞。通過建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實時地通過監測點對現場的數據進行檢測,并結合傳感器技術,能實現實時自動檢測的效果。整個現場數據采集系統,能對多項數據同時進行采集,其中包括風向、風速、雨量、氣壓等數據,然后將這些數據向指定地方傳輸。通過衛星等傳遞回來的氣象數據與當地采集的數據相結合,以互聯網技術為數據傳輸的樞紐,能實現對氣象監測網絡的建設。根據采集到的數據,對當地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預測,并通過互聯網技術,及時將這些預警信息發送到當地每一個人手中。在現實生活中,大多APP在面對可能發生的極端天氣情況都會及時發出預警,其中較為常見的就是我們生活中用到的一些導航軟件。不僅如此,一些線上商城軟件,也裝載了地震預警的功能。通過氣象服務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能充分發揮信息傳遞的及時性,降低自然災害氣候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影響。

一些自然災害在發生之后,往往會伴隨著次一級的災害產生。例如暴雨經常就會引發泥石流,或者洪水災害。一些由于暴雨引起的泥石流災害中,還會伴隨著堰塞湖的出現,一旦處理不慎,這些堰塞湖出現決口,就會形成洪峰,對下游造成影響[4]。除此之外,例如森林火災、地震等這種具有突發性強、破壞性大、的自然災害,也會產生次一級的氣象災害。尤其是地震這種自然災害的發生,給人們的反應時間很短,并且這種自然災害帶來的災難極大,因此在傳感器檢測到災害可能發生的時候,要及時將信息傳遞到終端,及時發出預警信息,給人們留出足夠的逃離躲避時間,保護人們的生命安全。同時通過監控設備,判斷發生自然災害的等級,將這一信息同步傳遞給監控中心,迅速針對自然災害做出響應,籌備人員以及物資,做好搶險救災的準備[5]。
氣象服務與互聯網的結合,搭建氣象災害語境的主要作用是針對破壞性大、并且衍生等突發性強的自然災害,通過及時發布災害預警,給人們留足逃生避險的時間。氣象監測到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后,結合互聯網技術,及時通過通信手段,以廣播、手機播報、室外LED屏幕等終端方式,強制播放災害預警信息,通知人們做好預防躲避工作,同時監控中心通過定位災害發生地點,結合互聯網技術判定災害發生的危害程度,第一時間做好搶險救災的準備。
如今在氣象災害發生后,我國的反應速度已經非常快,但整體而言,在氣象災害的預警工作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
目前氣象災害的監測點大多設置在戶外,相對而言這些監測點所處的位置環境比較惡劣,因此對數據采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在發生自然災害后,當地的通信甚至會受到影響,現如今通信的搶修流程已經十分完善,但如何進一步實現通信的穩定性,保證極端條件下的通信正常是未來努力的方向[6]。
總而言之,在如今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中,氣象服務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進一步強化氣象服務的時效性,在自然災害預警中,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提高自然災害預警系統的工作效率。同時借助互聯網技術,對自然災害發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能有效提高自然災害預警系統工作的效能,更好地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地發揮氣象服務的作用,更好地面對在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背景下,各類極端氣候頻發的現狀,降低自然災害為我們帶來的損失和影響。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傳遞也會更加快捷有效,在面對突發性、破壞性強的自然災害時,能快速做好應對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