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雨
有人說,天堂般的香格里拉是中華大地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之一。但深入滇西北,你會發現一片與香格里拉同樣接近天空的凈土——維西。這里地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腹地,素有“橫斷山脈中的綠寶石”的美稱。這里屹立著積雪終年不化的白馬雪山,有仙境一般的原始森林。維西人煙稀少,自古只有一條人馬驛道通向外界。維西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也是滇西北野生動物的生命之舟。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世世代代齊心守護著滇金絲猴。
故事要從滇西北白馬雪山林海深處一名護林員說起。見到老余之前,我們就聽說了很多關于他的故事,比如他68歲時仍然可以身手矯捷地爬樹,為滇金絲猴采集食物松蘿;又比如他曾經為了救猴,不顧一切跑進森林大火之中;還比如他被稱為響古箐地區的“猴王”,只要有他的地方就有滇金絲猴……
在約定日的一個早晨,我們見到了老余。黝黑瘦小的他坐在幾位護猴員中間,說話時會有滇西北農民特有的內斂,但一旦他站起身來,走入猴群之中給猴群喂食,卻渾身散發出自信和堅定。他吹著口哨呼喚著猴群,喂食動作靈活敏捷,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雙眼炯炯有神。
當被問起自己和金絲猴的關系時,老余說:“它們就跟我的孩子一樣,我一天十六七個小時在山上,一日有兩餐在樹林中吃,一天不見它們,我就難受?!薄懊看卧谏缴嫌龅胶镒樱鼈兌紩臀覀兿嗵幰恍?,然后再離開,有時還會對著我們做鬼臉呢。”
老余曾是當地最有經驗的獵人。不過,自從成為護林人后,他三十多年如一日,保護著這些“大山精靈”不被盜獵者所傷。閑聊中問到他為什么這么大的年齡還未退休時,憨厚的老余靦腆地笑了笑說:“它們已經像家人一樣了,我就想一直做這份工作,做到走不動為止。”在和老余僅有的三句關于滇金絲猴的交談中,老余兩次提到“家人”這個詞。
當我們第一次近距離端詳滇金絲猴的時候,這些有著厚嘴唇和朝天鼻的猴子讓我不禁發出感嘆——這是老天爺派來搞笑的嗎?后來老余告訴我們,猴子的長相和生活環境是有關聯的。因為滇金絲猴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所以為了減少在稀薄空氣中的呼吸阻力,它們的鼻骨就進化成了“仰鼻”。
讓我們更加驚詫的是,生活在保護區的每一只猴子,竟然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故事:比如“花唇”“ 偏冠”“ 丹巴”“ 零辛”……而幾乎每一位護林員,都會跟來訪人說起“斷手”的故事。
“斷手”在嬰猴時,因為偷獵行為致殘,失去了一只手。但是它身殘志堅,一直頑強生存。平時跟猴群相處的時候,它平和相待,禮貌謙讓。后來在猴群“家長”爭奪戰中,“斷手”最終逆襲,成為猴群首領??上У氖?,在兩年前的一次爭斗中,它因為身體劣勢而墜樹身亡。“如果是在地面作戰就好了,因為沒有一只猴子可以在地上打贏‘斷手’?!崩嫌嗾f。
“斷手”雖去世,但是它克服自身缺陷創造奇跡的勵志故事一直流傳??嚯y讓你變得比別人更強,對人如此,對猴來說亦如是。聽著護林員如數家珍般講著故事,我們突然開始正視起模樣奇特的滇金絲猴——它們的數量僅有幾千只,如此瀕危的物種每時每刻都在為存活而努力:從長相到行為,它們時時刻刻在努力生存。
觀猴過程也顛覆了我的認知,并非如我們想象中那樣輕松。我們得起個大早,翻山越嶺,來到2 500 米以上的高山,才可以與滇金絲猴相遇。為了掌握猴群動態,打擊盜獵,以老余為首的護林員隊伍經常一巡山就是十來天。為了保護世界上僅存的滇金絲猴,他們日夜守望著這些雪山精靈。幾代人投入心力,風里雨里地追蹤記錄、日夜守望,才換來這些猴群的名字、故事和行為分析。
在進山之前,我們也存在一些擔憂。因為相比于大象、海龜、熊貓、藏羚羊這些被媒體曝光過的“主流”動物,滇金絲猴的名氣實在太小,甚至很多人以為滇金絲猴和川金絲猴是同一物種。可能還會有人擔心滇金絲猴對人類的攻擊性。
但是當我們實際走訪滇金絲猴國家保護基地,跟護林員和研究人員深度交流,在觀猴點“近距離”(人猴最近距離3 米)觀察猴群進食并記錄滇金絲猴的社群行為后,才知道之前我們對于這個項目的認知是存在偏差的。首先,滇金絲猴是極為珍貴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次,所有的保護行動都不會與滇金絲猴進行肢體接觸。滇金絲猴極其敏感,在沒有取得信任的基礎上不會輕易靠近人類,所以對我們并不具有攻擊性。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害怕被猴群攻擊”這份擔憂也來自對滇金絲猴缺乏了解,甚至來自對其他猴群以偏概全的錯誤認知。
滇金絲猴是長得十分像人類的動物,甚至比大猩猩還像。它們擁有一張白里透紅的面孔,酷酷的“朋克”發型、迷人的“嘟嘟”嘴是它們的標志性特征。它們還是少數有笑肌、會微笑的靈長類動物。
滇金絲猴是世界上最具靈性的動物之一。它們會直立行走,會磨牙,會為伙伴打理毛發,也會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滇金絲猴居住的地方非常大,100 平方千米連綿不斷的原始森林都是它們的家。但它們也是世界上棲息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僅在海拔2 500 米以上的雪山峻嶺中穿行。
滇金絲猴最愛的食物是松蘿。松蘿是地衣的一種,它們主要攀附在高大喬木的樹枝上,垂下來的樣子很像一根根掛面。松蘿還是鹿等動物喜愛的食物,在滇藏交界處的自然保護區中非常豐富。
滇金絲猴是群居型動物。一個猴群從二三十只到三四百只不等。它們不僅實行一夫多妻制,不時上演“宮斗大戲“,也會發生“七大姑八大姨”跑來關心新生兒的情形,甚至還有單身猴組成的“單身俱樂部”。
滇金絲猴從來不會打擾人類生活。它們不會從人們的手中搶東西,也不會去破壞村里的莊稼。生活在保護區附近的藏族同胞們把滇金絲猴當作人類的遠親,不會加以傷害。
滇金絲猴是我國特有珍稀野生動物,被譽為“ 第二國寶”。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0 萬年前,但是數量稀少,分布區域還不足大熊貓分布區域的1/4。滇金絲猴不僅被列入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名錄,更是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世界級瀕危物種。
獵殺,一度是滇金絲猴最大的噩夢,森林中的一張張笑臉曾不復存在。人們甚至曾認為它們已經滅絕。
棲息地碎片化,更使得分居各地的滇金絲猴無法進行基因交流,于是走入近親繁殖的死胡同。滇金絲猴繁殖率很低,大約每3 年才生育一次。這么低的繁殖率使它們種群規模很難自我恢復。而近親繁殖還帶來了最直接的后果:種群退化。
因為全球氣候變暖,滇金絲猴最喜歡的食物松蘿也將面臨威脅。當雪線上移,冰川消失,這片環境變得越來越干旱,滇金絲猴將會失去它們的食物和家園,無法生存。
滇金絲猴的家庭生活多是“一夫多妻制”,一般3 年生育一胎,一只強壯的雄性會負責保護整個家庭的生活,而該家庭中的雌性不會“后宮爭寵”,反而在家里有小猴子出生的時候會盡心盡責地照顧母親和小猴。
此外,滇金絲猴群還有由剛出“社會”的公猴和步入老年、被其他強壯的公猴從家長地位拉下來的公猴組成的“光棍集團”,它們會在覓食中打頭陣,也會抵御外敵,保護家庭的安全。
不過,滇金絲猴中也會有“一夫一妻”的情況出現,“白臉”就是這樣的例子。它曾經在光棍家庭待過多年,也做過“大家長”,年過中年,風華已逝。幾年前,它在一只小母猴生病的時候日日夜夜在救護站的林子里守著,前前后后守了一年,小母猴一病愈,它就帶著小母猴“遠走高飛”,“組建家庭”后還生了小猴子。
我們這次運氣很好,看到了剛剛出生不久的小猴。它毛發稀疏,血跡似乎還沒干透,被母猴雙手緊緊地抱在懷里。老余掩飾不住臉上的興奮,跟我說沒想到六月份還有小猴子出生。
除了白臉,保護區內還有“紅點”、“帥哥”等猴為首的家庭,護猴員們能從猴子的一些特征(比如打斗留下來的疤痕)認出具體的猴子個體。研究人員也常常自己研發出代碼,更快捷、簡潔地記錄猴群的行為。
在下山路上,我們恰巧遇到了北京林業大學的夏萬才博士,后來通過采訪了解到了研究人員在白馬雪山的生活,還詢問了觀猴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疑慮。以下是我們與夏博士的對話。
問:您在保護區從事什么工作?具體日常工作的內容是什么?
答:我是以研究者的身份進入保護區的,在保護區內一般不會直接參與保護區的工作,我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記錄滇金絲猴的行為數據和收集滇金絲猴糞便。
問:請問您當時是出于什么目的來到這里,是否跟大學專業的研究方向有關?來了多少年呢?
答: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一直在白馬雪山研究滇金絲猴,所以我的碩士研究方向也是滇金絲猴,這也與我的專業相關,因為我的專業是“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我是2013 年到的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問:能介紹一下你們在對滇金絲猴研究時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么嗎?
答:滇金絲猴研究時最大的挑戰是挑戰自身。首先挑戰的是克服惡劣的高原環境,戰勝枯燥寂寞的大山生活的時光;第二個挑戰是,我們的研究成果怎么指導保護區相關人員更科學有效地保護滇金絲猴;第三個挑戰是,如何促進滇金絲猴周邊社區發展與滇金絲猴保護事業的共贏。
問:我們常常會聽到在保護動物的過程中應該與動物保持距離,不打擾不投喂,你認為保護區給猴群喂食是否違反了這一準則?會有猴子依賴投喂而喪失自己覓食的能力嗎?
答:首先我想糾正一下,這不叫“投喂”,我們將其稱為“人工輔助投食”,也就是說我們所投喂的食物量非常少,遠達不到所謂的“投喂”
標準,而且我們所投食物為野外滇金絲猴的主食——松蘿。你說的投食的問題爭議很大。實驗動物的倫理要求是:“應充分考慮動物的利益,善待動物,防止或減少動物的應激、痛苦和傷害,尊重動物生命,制止針對動物的野蠻行為、采取痛苦最少的方法處置動物……”我覺得目前我們沒有違背動物倫理要求,同時你也看到了我們有設置警戒線,也一直有工作人員在提醒游客保持距離。我們輔助投食的原因有二:其一,使猴群習慣化,即習慣工作人員和研究人員,這樣我們能識別個體,能從事個體行為學方面的研究,能得到滇金絲猴的很多基礎數據,如生殖參數、遷移、主雄替代等資料;其二,少量的輔助投食就是要滇金絲猴保持野化狀態,不丟失野外生存能力。
問:現在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生態保護的理念在民眾中逐漸普及,滇金絲猴也常出現在環保宣傳中,微博也有相關的話題。這里的游客會慢慢變多嗎?你覺得普通民眾可以為金絲猴做些什么呢?
答:根據觀察,游客人數是逐年增加的。我覺得普通民眾好好了解和喜愛滇金絲猴就好了,如果人們對滇金絲猴的了解程度能像對大熊貓那樣就好了,因為我實在不想每天都向他們解釋“金絲猴種群沒有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