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七一勛章”獲得者風采錄:千秋偉業 百年風華》集納29位“七一勛章”獲得者的故事,他們是貢獻突出、品德高尚的功勛模范黨員,他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一輩子孜孜以求、默默奉獻。現刊登本刊記者對書中人物黃寶妹、王蘭花的專訪,通過追尋“七一勛章”獲得者的足跡,激勵黨員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

去年建黨100周年之際,29名為黨和國家建設事業作出杰出貢獻的優秀共產黨員獲頒“七一勛章”。黃寶妹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七一”前夕,應人民日報出版社之邀,黃寶妹為黨的101歲生日錄制祝福視頻。視頻中,91歲高齡的她聲音洪亮、思維敏捷,身體十分硬朗。

“七一勛章”獲得者黃寶妹采訪視頻截圖
不但身體硬朗,黃寶妹還十分健談。人民日報出版社第六編輯中心主任蔣菊平告訴記者,與黃寶妹溝通錄制時間時,對方主動提出多錄些,生怕時間短了表達不清。
采訪中,黃寶妹不時爽朗一笑,整個過程十分愉快。
對黃寶妹來說,愛笑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新中國成立前,黃寶妹在舊社會的上海吃盡了苦頭。家中兄弟姐妹9人,靠父親沿街叫賣豆腐討生活,日子難以為繼,活下來的只有3人。
迫不得已,不滿14歲的黃寶妹去了日本人開的上海裕豐紗廠做工。可要在那里謀生,何其艱難!
從晚上6點到早上6點,需要連續工作12小時,中間不但不能睡覺,還得跑起來,一晚上算下來得跑好幾十里。母親心疼得哭了。寶妹還是個孩子啊!母親想讓她回家別干了,但懂事的黃寶妹哪里肯走?再苦再難,黃寶妹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下來!
日本投降以后,國民黨接管該廠。黃寶妹心想,都是同胞,日子應該會好過些吧。誰知事與愿違,監工還是那幾個監工,出門照樣需要搜身,唯一的區別是少了一個半小時工作量。
往事不堪回首。那時候廠里沒有食堂,帶去的午飯都餿了也得往下咽;夏天熱得要命,冬天冷得要死……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像黃寶妹一樣的勞苦大眾,迎來真正的曙光。

“七一勛章”獲得者黃寶妹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黃寶妹所在的工廠被共產黨接管,更名為“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簡稱國棉十七廠。廠里上下一心,改良工藝,工時很快縮短為8小時一班,分三班倒。黃寶妹從繁重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有了學習提高的機會。
看看眼前的幸福生活,再想想當初的苦日子,黃寶妹對共產黨打心眼里熱愛!
黃寶妹愛笑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事。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站了起來。黃寶妹的人生際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充滿傳奇色彩。
工作中,黃寶妹從不惜力,又愛總結思考,所以她的活兒總比別人出色。經過勤學苦練,還在舊社會時,黃寶妹就已經做到“擋車400錠”,而一般工人只能做到270錠。在國棉十七廠,沐浴著黨的光輝,黃寶妹不待揚鞭自奮蹄,鉚足干勁加油干。
思想進步,外加工作出色,文盲出身的黃寶妹從一眾工友中脫穎而出。1952年,黃寶妹入黨;1953年,她被評為中國紡織工業部勞動模范;1956年與1959年,她又兩度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1956年是新中國第一次評“全國勞動模范”,就在這年2月,毛澤東來上海視察,黃寶妹作為工人代表受到主席接見。
見面之前,當時的上海市副市長、統戰部部長劉述周告訴黃寶妹“主席來了”,她還以為是主持大會的主席,可掀開簾子一看,傻眼了:竟然是毛主席!
見到毛主席,黃寶妹激動不已,握住主席的手,久久忘了松開。
時隔大半個世紀,黃寶妹依然清晰記得當時的情景。她說她一直看著毛主席,發現主席的衣領發毛了,皮鞋褪色了……
得知黃寶妹是一名紡織工人,毛澤東特意囑咐:“全國人民穿衣服要靠你們了!”這句話,黃寶妹記了一輩子。
在那個物質匱乏、缺衣少食的年代,黃寶妹明白主席的話意味著什么,深知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她還記得1953年坐火車到北京領獎,從上海到北京,火車整整開了七天七夜。一路上,她看見農民們赤膊種地,皮膚被曬得黝黑。
“我們國家這么大、這么窮、這么苦!那時候4億人口啊,什么東西都沒有。”路上所見給黃寶妹帶來極大觸動,她希望自己可以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做些什么。
聽到毛主席對自己的殷殷囑托,黃寶妹堅定了一輩子為人民紡紗的信念。
1958年,謝晉執導、以紡織工人黃寶妹工作為藍本的同名電影《黃寶妹》上映。和其他電影不同,該片主演正是黃寶妹本人。影片上映后,形象好、技術過硬的黃寶妹迅速火遍大江南北。面對轉型當專業演員的邀請,黃寶妹果斷謝絕。比起當明星,她更在意的是完成主席交給的任務。
“我的崗位,永遠在車間。”不想當明星的黃寶妹一心想著為人民紡紗。她也同樣不想當干部。1957年,周總理指示上海市委培養兩名紡織干部。當時,各方面條件優秀的黃寶妹進入組織視線,她被任命為國棉十七廠工會副主席。
早已習慣車間工作,時刻惦記為人民紡紗,黃寶妹哪能在辦公室待得住?很快,她就向黨支部書記提出回到車間工作的申請。“毛主席講了,機關為工廠服務,干部為工人服務,工人創造財富。我就要創造財富,所以我不要坐辦公室。”
畢竟是市委的安排,書記起初感到有些為難,但拗不過執意想回生產一線的黃寶妹,最終只好答應。據說,當時報紙上還刊登了車間敲鑼打鼓迎接黃寶妹“回娘家”的消息。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黃寶妹說,一個人好不算好,要大家好才行。工作中,黃寶妹不僅精進自己的業務,還主動教小組其他成員,在組內營造互相幫助的氛圍,使大家共同進步。
文化程度低曾是黃寶妹的短板,通過上業余夜校,黃寶妹念完了小學課程。在數學零基礎且從未念過初高中的情況下,黃寶妹入讀華東紡織工學院,并成功畢業。
她的努力令人咋舌,在30個同期入校的同學中,她是基礎最薄弱的,一年后,11名同學被淘汰,而她卻被留了下來。

紡織工人黃寶妹
1987年,在車間工作40多年后,黃寶妹從國棉十七廠退休。她出色完成了毛主席交予的任務。
退休后,閑不住的黃寶妹繼續發光發熱,參與多地多個棉紡廠建設,義務幫忙。
在黃寶妹看來,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是沒有退休一說的。因此,直到91歲高齡的今天,她仍在以自己的方式,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空過。退休前在車間里搞生產,退休以后為人民服務、為黨服務、為勞模服務、為小區服務。”
黃寶妹向記者回憶了2019年11月2日在上海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情景。“我向總書記匯報,我現在年紀大了,已經退休,但共產黨員不退休,所以我學習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我奮斗的崗位是社會。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在小區里為人民服務,我給年輕人講課,發動他們一起為國家建設出力。”
聽完,習近平總書記盛贊黃寶妹是國家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奉獻者”,并在臨別時囑咐她今后多給年輕人講講課。
“人家邀請,只要有空我就去。”黃寶妹告訴記者,她經常去大學、機關、機場等處給年輕人講課,涉及范圍廣泛。“我去上課感覺很開心,因為這是習總書記交給我的任務,我一定要很好地把它完成,說到做到!”
要不是因為疫情,今年黃寶妹一定很忙。去年獲頒“七一勛章”后,黃寶妹講了很多課,基本上每星期都有一兩次。她記得有一天講了3次,上午、下午、晚上都排滿了。
常常有人提醒黃寶妹別太辛苦,但她總說:“沒有感到辛苦,只感到高興。”“為什么?”“因為大家有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中國的未來要靠年輕人,年輕人是祖國建設的接班人。”黃寶妹說,“只要身體好,我會一直講故事,講黨的故事,講國家的故事,一直講下去。”
(本刊記者 錢敏采訪報道)
“我是一根筋,認準了志愿服務這條路。”6月21日上午,72歲的王蘭花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慈善基金會會長,王蘭花參加的“共享陽光 蘭花助殘”公益活動也在當天啟動。活動結束已近中午,她依舊習慣性地趕往“志愿服務之家”。
從最初的7名志愿者發展到一座城市的“名片”,今天,“蘭花芬芳”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志愿服務品牌。作為“王蘭花熱心小組”(以下簡稱“熱心小組”)的黨支部書記,去年,王蘭花獲得“七一勛章”。
“熱心小組”成立近20年來,解決了7020件社區居民的煩心事。在吳忠市,一支30萬人的青年志愿者隊伍已經形成。
6月14日傍晚,王蘭花接到吳忠市供銷社家屬區居民馬素娟的電話,反映小區一直沒有安裝天然氣,一晃兩年了,給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剛到家的王蘭花二話不說,立即將這一情況反映給吳忠市市長王學軍。王市長第二天就安排天然氣公司、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調查了解具體情況,僅僅5天時間,小區的天然氣全部安裝完成。“他們的微笑給我力量。”看到居民臉上的笑容,王蘭花自己也感到很幸福。

“七一勛章”獲得者王蘭花采訪視頻截圖
并不算高的個頭,頭戴志愿者的紅色帽子,身穿志愿者的紅色馬甲,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這是“王姨”(居民這樣稱呼王蘭花)生活中的標準行頭。
退休前,王蘭花是吳忠市利通區裕西社區黨委書記。從1992年開始,她在那里工作了13年,對社區居民的基本情況十分熟悉。2005年,退休后的第六天,閑不住的她開啟了志愿服務之路,發起并組建了“熱心小組”,幫助居民解決“操心事”。
從此以后,她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一走就是17年。
當時裕西社區有位74歲的獨居老人劉鳳梅,因為患病生活無法自理,“熱心小組”的幾名成員就定期幫忙打掃衛生、做飯料理,17年間志愿服務沒有停歇。
這樣的小事數不勝數,利通區老黨員雷英說,王蘭花是身邊的“活雷鋒”;裕西社區黨委書記黎夢琦說,王蘭花曾經是社區的老主任,現在他們的工作都以她為榜樣。
但是志愿服務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挑戰。“志愿服務之家”的活動場所,就曾經令王蘭花“頭疼”。
在“熱心小組”組建之初,7名志愿者擠在王蘭花家的客廳辦公,這兒成了“志愿服務之家”的臨時駐地,他們硬是堅持了5年。2010年,志愿者隊伍已經發展到上百人,他們向吳忠市婦聯提出活動場所的申請。“我們遇到困難,總有各種力量幫忙。”對于別人的幫助,王蘭花一一記得。婦聯提供的40平方米辦公場所,陪著“熱心小組”又順利走過了6年的志愿服務之路。2016年,考慮到志愿者已經達到上萬人,利通區政府和金星鎮提供了8間房屋作為辦公場所,支持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解決了王蘭花的后顧之憂。
“14年了,您對我們全家的幫助太多了。”6月21日,吳忠市市民郭云坐著代步車,參加了“共享陽光 蘭花助殘”公益活動。他激動地握住王姨的手,禁不住熱淚盈眶。
2008年,郭云駕駛大型拖掛車從寧夏趕往四川運輸牛羊肉。途中汽車側翻進山溝,郭云下肢癱瘓。妻子馬金霞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牛羊肉公司起訴賠償,郭云的人身意外保險被法院凍結,后期治療費用沒著落……
在電視上得知吳忠市有個“熱心小組”,馬金霞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找到小組幫忙。王蘭花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經過近一個月的協調努力,最后說服牛羊肉公司撤訴,法院解除凍結的人身意外保險,郭云得以住院治療……之后,“熱心小組”還為馬金霞聯系了一個水果攤位就業。
王蘭花似乎與志愿服務有不解之緣:她出生在一個誠實守信的大家庭,父親18歲就繼承了爺爺的生意,“生意可以賠錢,信用必須堅守”是父親對她的教導。1964年,王蘭花進入吳忠市中學就讀,初中還沒畢業就下了鄉,19年的鄉村生活鍛煉了她堅強的意志。
1992年,經人介紹,王蘭花到裕民居委會工作。時任裕民居委會主任鄭洪鈞成為王蘭花的“偶像”,這位北京來的支寧大學生,每月會拿出工資中的50元幫助老出納的家屬。隨著工資的上漲,捐助也提升為每月100元,直到鄭洪鈞去世。王蘭花稱自己之后的所有志愿服務都是“在接他的班”。

“七一勛章”獲得者王蘭花
記者在整理王蘭花工作日記時,發現她的志愿活動行程排得滿滿的。繁忙的背后是高效率的工作節奏,志愿者舒宏勇說:“我一個‘90后’青年竟然追不上她一個七旬老人的腳步。”
仲夏時節,萬物并秀。吳忠市利通區1300多平方米“蘭花芬芳”志愿服務展館內,青春涌動。每一張圖片、每一件實物都講述著王蘭花推動利通區從最初只有7名志愿者,發展到現在全區近10萬名志愿者的歷程。
“90后”工作人員馬晶向來訪者分享王蘭花的故事,她現在負責“熱心小組”的軟件整理、黨建政務等工作。
“加入到‘熱心小組’來也挺偶然的。”她回憶說,去年冬天,從事幼師工作的自己無意間參加了“熱心小組”的一次志愿服務活動,是到青銅峽一個偏遠的山村,看望殘疾人潘志國。現場給她帶來極大震撼:潘志國一家四口有三人身患殘疾,擠在一間破舊的小屋里。剛進房間,她就被屋中的氣味熏得差點吐了,但王蘭花卻坐在床邊,拉著潘志國妻子的手噓寒問暖。王蘭花還幫潘志國的妻子洗頭洗腳、換洗衣物。潘志國的兒子則從王蘭花一進門就依偎在她身邊。馬晶說:“也許真正的親人都做不到,但王姨卻做到了。”在那一刻,馬晶深深地愛上了那身紅馬甲,也堅定了做志愿者的決心。
現在,更多的大中專學生以及“90后”青年加入到志愿隊伍中來。“就我一個光桿司令,志愿者活動是搞不起來的。志愿者越多,能幫助到的市民就越多。”王蘭花高興地歡迎青年志愿者的到來。
就讀于河北美術學院的大二學生、“00后”丁有輝,去年暑假參加了志愿服務后,在學校建立了“蘭花芬芳”河北美術學院志愿服務隊,帶領在校大學生開展義務清掃、疫情防控等公益活動,隊伍也從最初的3人發展到現在的40多人。“王奶奶是我學習的榜樣,激勵著我走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
在今年抗擊疫情的戰斗中,吳忠市、縣兩級團委招募了1056名青年志愿者協助工作,“熱心小組”的青年志愿者積極參與其中。
“志愿服務讓我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在采訪結束時,王蘭花對記者說,“志愿服務不分大小,希望更多人參與其中,奉獻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