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通訊員 孔明


“我們以自身的行動向居民傳達了健康生活、環保先行的生活方式,也守護了我們的家園。希望平江路越來越美,希望它能成為人間天堂的眼睛,讓人們留住記憶!”6 月22 日,身著紅、藍馬甲的69 位志愿者集合于平江路,為周邊背街小巷清除各類積存垃圾、亂涂亂貼、占道堆物,并進行綠化帶清掃。而這樣改善環境的行動,正是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工作之一。
6月26日,平江街道召開街道文明典范城市創建暨宣傳思想推進會,對街道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等工作進行詳細部署。古城核心處,環境更加整潔。
6月以來,平江街道履行屬地管理責任,通過多輪的大整治、大掃除,向小巷深處進軍,向衛生死角宣戰,按照“每日有進展、每周有行動、每月有攻堅”的既定計劃,推動“凈姑蘇 創文明”全民大掃除行動高效落實,讓背街小巷的環境衛生面貌迅速提升。
在本輪行動中,對于道路破損、綠化缺失、墻面斑駁、設施老舊等“硬件”問題突出的薄弱街巷,平江街道借助項目改造和整治提升“一攬子”解決。比如在平江路歷史街區周邊的肖家巷、南顯子巷、南石子街、迎曉里、徐家弄、猛將弄等一系列背街小巷將通過背街小巷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工程改造,凸顯蘇式慢生活的“煙火氣”,既滿足游客旅游體驗的需要,又兼顧原住居民完善生活配套的需求。在觀前片區,隨著“兩小”工程的復工推進,背街小巷的環境面貌將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體現更加宜居的蘇式生活風貌。
根據全區“凈美街巷”行動部署,今年平江街道計劃打造18條典范街巷、60條美化街巷、全部418條街巷凈美。片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中隊負責人深入街巷摸底調研,逐條對街巷存在的重點問題進行梳理,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整治方案。在6月1日至7月10日的整改階段,通過一輪全覆蓋的整治行動,將暴露垃圾、雜物堆放等問題集中清理,為精細化管理奠定基礎,同時將街巷行動責任逐條落實到每個網格責任人、每位執法隊員身上。
姑蘇區“凈姑蘇 創文明”全民大掃除行動啟動以來,街道以專項行動為引領,統籌推進各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集中解決當前城市管理的突出問題,平江街道蘇站路、齊門外大街等扮靚古城出入口,改善人居環境,為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添磚加瓦。
齊門外大街因為臨近動遷征收地塊,原先周邊又增加了大型建材市場,不少經營戶瞅準了衛生死角的“便利”,將各類建材、物料亂堆亂放在道路兩側,三小車、工程車輛、僵尸車也隨意停放。針對群眾投訴集中的問題,拙政園片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三中隊提前給周邊商家發放告知書,責令商戶自行清理物料、挪移車輛。對拒不整改的當事人,執法中隊于6月21日開展了專項整治清理。
本次行動中,執法中隊出動了執法人員25人、叉車2輛、拖車3輛,重點針對齊門外大街商家的物料堆放、占道經營、無證游商、地溝油違規運輸進行了整頓。經過整治行動,齊門外大街的市容環境得到了有效地提升,特別是前期宣傳與執法查處相結合,提高了周邊商家對“凈姑蘇 創文明”專項行動的知曉率,激發了群眾、商戶自覺維護周邊環境衛生,對執法中隊在齊門外大街區域的長效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
“瞧這三車的東西,天氣這么熱,再放下去可要產生衛生問題了!”在東環路254號小區一棟居民樓前的綠化帶里,堆放著底樓一戶居民撿來的各種廢品、雜物,小區物業多次上門做工作無效。為此,城管、保潔、物業、第三方單位十來個人齊動手,裝滿了3輛小車。

如果說主次干道的環境衛生治理如同打掃干凈城市的外表容顏,那老舊小區的衛生死角整理就是為城市洗清肌理。
隨著天氣日漸炎熱,這類容易滋生蚊蟲的長期堆放被列入了第一批整治的清單,同時在整治期間垃圾分類投放管理、環境衛生管理不到位的物業公司,因未按要求落實市容環衛責任,被片區執法大隊進行了罰款處罰。自進入6月以來,街道“331”機制辦工作人員已排查各類“九小場所”及出租房超過2000余處,發現并整改隱患312處。目前工作人員仍在頂著高溫繼續逐一入戶中。
隨著夏季桑拿天的來臨,不少水果車、無證攤、夜排檔都嗅到了夜間涼爽天氣的“商機”,但是,占道阻礙通行、油煙擾民、道路污染等問題會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為此,執法三中隊由執法隊員帶班,市容管理員、協管員、第三方組成市容巡查小組,對重點區域攤販易發點開展夜間動態巡查,通過教育驅趕、現場處罰等執法手段,強化對轄區重點區域、重點路段的管理力度,為大隊全面開展流動攤販夜間整治行動奠定基礎。
同時,片區執法大隊已調整各中隊勤務排班,整合執法資源,制定專項整治計劃,以“紅韻平江·藍盾護航”黨建品牌為引領,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社情民意聯系日等,通過跨中隊、跨網格的聯合巡查整治,營造潔凈有序的城市環境,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
6月27日,姑蘇區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推進會,動員全區上下凝心聚力,推動全區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工作走深走實。平江街道將深入貫徹落實區會議相關精神,不折不扣落實各項創建工作任務,努力以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的豐碩成果,提升街道社會文明程度,為擦亮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金字招牌”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