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戰爭史上最禮貌的戰爭結束”,西方媒體6 月15日紛紛歡呼丹麥和加拿大于14日達成一項邊界協議,確定一塊雙方長期存在爭議的領土(漢斯島)的歸屬,結束兩國打了幾十年的“戰爭”。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媒體都將此次爭議戲稱為“威士忌戰爭”。因為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兩國人紛紛登島插旗,并埋下各自國家的特色酒,宣示對漢斯島的主權。
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報道,在協議簽署儀式上,加拿大外交部長喬利和丹麥外交大臣科弗德還交換了幾瓶酒,以此紀念這一傳統。
漢斯島位于加拿大努納武特和丹麥格陵蘭島之間,面積約為1.2 平方公里,距離北極點1100 公里。該島荒蕪、無人居住,暫無已知有價值的礦藏儲量。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島,成為加拿大和丹麥沖突的根源。
不過,長達幾十年的過程中,雙方都沒在意這個小島,甚至不知道對方也對這個小島聲稱主權。直到1971 年,多方召集會議,解決納雷斯海峽的邊界問題,漢斯島的爭端才爆發。據介紹,納雷斯海峽是一條寬35 公里的海峽,將加拿大和丹麥的自治領土格陵蘭島分隔開來,漢斯島就在這個海峽的中間。

漢斯島鳥瞰圖
1973 年,丹麥和加拿大同意在格陵蘭島和加拿大間的納雷斯海峽建立一條邊境線,但在具體劃分海峽中部漢斯島的主權歸屬上難以達成一致。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由于兩國都距離漢斯島18 公里,因此他們都可以根據國際法主張對漢斯島擁有主權。最終兩國決定暫時擱置爭端,等到晚些時候再解決。
這一等,未等來具體的解決辦法,反而開啟了一場近似惡作劇式的紛爭。
1984 年,加拿大先采取行動了。他們把軍隊派到這個島上,插上楓葉旗,埋下了一瓶加拿大威士忌,象征著擁有了主權,然后回家了。
丹麥的格陵蘭事務部長不能容忍這樣的挑釁。幾周后,他動身前往漢斯島。在那里,他用丹麥國旗和一瓶哥本哈根最好的杜松子酒取代了加拿大人留下的國旗和威士忌酒。他還自豪地留下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歡迎來到丹麥的島嶼。”
于是,一場“威士忌戰爭”開始了。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幾十名加拿大人和丹麥人參加了這場“戰爭”,他們有軍人、官員、科學家,甚至還有游客。
有上到該島的游客稱,那里的亂石堆中布滿各種酒瓶和酒杯,以及略微破爛的旗幟和告示。
到了2005 年,雙方的矛盾一度激化,加拿大防長親自出面宣稱對漢斯島擁有主權。此后,雙方在谷歌網站上大打出手,爭相花錢在網站上打廣告。2018 年,丹麥和加拿大決定建立一個聯合工作組來徹底解決爭端。
事實上,雖然被戲稱為“戰爭”,兩國也曾向漢斯島派遣軍隊,但雙方從未有過軍事交火風險。喬利在這次協議簽署儀式上打趣道:“我想,這是最友好的一次戰爭了。”
根據協議,兩國已經同意平分漢斯島的所有權,新的邊界將沿著一條天然的峽谷從北到南將該島大致分成兩半。BBC 指出,該協議將由兩國議會批準后正式簽署。屆時,丹麥和加拿大將建立世界上最長的一段國家間海上邊界,長達3882 公里。
西方輿論對于這場鬧劇般的島嶼爭奪的結束發出歡呼。有人說,該協議將使加拿大的陸地鄰國增加一倍。有人說,在一個戰爭和動蕩的世界,這兩個國家發出重要的信號。
“我們開創了先例。”喬利在儀式結束后說,解決分歧是可能的,通過雙方都認可的原則和規范來解決問題,總是最好的辦法。“我們正在向其他國家展示解決領土糾紛的方法。”
科弗德也表示,這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有可能以務實和和平的方式解決邊界爭端,各方都是贏家。
這份協議在處理丹麥與加拿大的領土問題之外,還給在漢斯島活動的因紐特人留下了空間。因紐特人是一群在文化上相似的原住民,漢斯島曾是他們的狩獵場。這份協議將保留因紐特人在島上的行動自由,包括打獵、捕魚和其他活動。
這份協議的簽署也意味著美國不再是唯一與加拿大共享陸地邊界的國家。“我們現在直接與歐盟接壤。”喬利說道。
實際上,冰雪覆蓋的漢斯島并不適合居住。但隨著氣候變化,北極冰融化后將會迎來越來越多的航運,并相應促進包括漁業在內的更多資源開發。
美聯社指出,這份協議幫助確定了圍繞島嶼的海洋邊界,這在未來可能會變得愈加重要。因為隨著全球變暖,連接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西北航道”可能會打通加拿大北極島嶼附近的航道,并縮短從歐洲到遠東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