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曾經是最經典的家庭活動之一。而現在握著手機的我們往回看去,幾乎都記不清到底是哪一天不再看電視的。
有意思的是,在我們記憶里,作為家庭集體活動的“看電視”曾經也被認為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會影響閱讀能力和注意力。
不過,著名原創(chuàng)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曾預言:“等到電視變?yōu)橐环N舊技術時,我們才會真正理解和欣賞它輝煌的性質?!爆F在,是時候讓我們重新理解和欣賞它了。
在上世紀80 年代的鄉(xiāng)下,電視機仍是奢侈品,甚至光有錢都不一定能買到,是憑票供應的。
最早買電視的人家很快成了新的社區(qū)焦點,很多人甚至會捧著飯碗去鄰居家的院子里看電視。一些去廣東打工發(fā)了財的鄰居甚至還向來看電視的人收門票:每人每晚5 分錢。從這個意義上說,那時的電視作為“茶室里的電影館”,確實名副其實。
和報紙不同,電視不需要發(fā)展閱讀技能,就算是文盲也能看得懂,它以令人眼花繚亂的節(jié)目編排,將鄉(xiāng)村社會卷入到現代化的進程中。與此同時,它極其直觀地展現了外面的世界,激發(fā)起人們向外發(fā)展的沖動和消費欲望。從這個意義上說,看電視是一種現代生活方式的興起。

曾經的黑白電視機記憶
在中國,電視的普及極大地推廣了普通話,在這一點上,它比以前的廣播威力大得多。中央電視臺1983 年正式舉辦的春節(jié)聯歡晚會很快成了中國人的新民俗。十多億海內外華人幾乎每年都將這作為必看節(jié)目,這和以往的民間習俗不同,真正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中國人一起過日子”的想象。《新聞聯播》則證明,電視使輿論全國化了,這是以前任何報紙都無法做到的。
有學者發(fā)現,電視強有力地激發(fā)和推動了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一種自我發(fā)展的意識,使人們真正“開眼看世界”了。
曾經,對中國社會而言,電視本身就是極為重要的現代化體驗,而當時又普遍覺得“現代化”無論如何是好事。因此,在那種全民渴望擁有電視的年代里,國內很少出現像西方那樣對電視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從這一意義上說,電視的普及和更新換代與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很同步,是人們生活品質逐漸改善、提升的最佳縮影,象征著人們對現代生活的擁抱。
電視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改變的同時也逐漸遭到了批判。概括起來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電視觀眾可能因此放棄了其他更有價值的活動;二是電視節(jié)目對觀眾具有審美的、社會的或道德的負面影響。
在這些方面,首當其沖的是電視對閱讀活動的破壞性影響。德國學者本雅明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憂慮,在電波信號“咆哮的風暴”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很難找到而且也許根本找不到回到‘真正安靜的’讀書環(huán)境中去的路了”。但他那時擔心的還只是廣播、電影,沒想到后來電視的沖擊更猛烈。
各項研究都證明,幾乎在每個國家,人們看電視時間越多,讀書就越少。不僅如此,當電視成為家庭生活的焦點之后,很快就會使之內向化了。當一家人都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屏幕時,家庭成員間的交流就被削弱了。
家庭內部尚且如此,公共生活就更不用說了。社會學家帕特南曾強調:“看電視的增多意味著公眾對各種公共與社會活動參與的減少。電視不僅僅是社區(qū)參與度低的伴隨物,而且也是后者的一個原因?!?/p>
對電視的另一大批評則強調它的破壞性影響:和書籍不同,它沒有門檻,無法分級,是流行文化的極好載體。但也因為這種大眾化的特質,它的信息常常會出現一些淺薄的、暴力的、誘惑的內容,還會對孩子灌輸社會刻板印象。
盡管有人把電視看作是一種淺薄的大眾文化,但不可否認,電視強有力地推平了雅俗文化之間的壁壘。
在電視時代,有這樣一句話,“電視制造了一個社會的靈魂”。不論好壞,電視實現了以往通俗文學、報紙雜志都不曾達到的程度,它使大眾文化真正深入到千家萬戶,通過這種全新的媒介形式傳播信息和理念,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想象和對一系列問題的看法。
如今,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擊敗了電視曾有的霸權。電視對年輕一代來說可能已不再是生活的焦點,而變成了一種備選項。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掉電視之后,網絡又會把一個社會的靈魂塑造成什么樣?能比電視更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