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在《紅樓夢》中,劉姥姥為討賈府的哥兒姐兒高興,便編了一個故事:“去年冬天,接連下了幾天雪,地下壓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得早,還沒出屋門,只聽外頭柴草響,我想著必定有人偷柴草來了。我扒著窗戶眼兒一瞧,不是我們村莊上的人……原來是一個十七八歲極標致的小姑娘兒,梳著溜油兒光的頭,穿著大紅襖兒,白綾子裙兒……”
劉姥姥并沒有把這個故事講完,而是留下了一個懸念,于是寶玉好奇心大起,不停地問劉姥姥:“那女孩兒大雪地里為什么偷柴草?倘或凍出病來呢?”寶玉心中不停地惦記抽柴女孩的事,等到散了,還背地里拉住劉姥姥,細問那女孩兒是誰?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喬治·洛溫施坦提出了一個“缺口理論”。他說,當我們感覺自己的知識出現缺口時,好奇心就產生了。
洛溫施坦的觀點是知識缺口導致痛苦。當我們想知道一些事卻無法實現的時候,就會覺得身上像長了很癢的瘡,不得不抓。要想消除這種痛苦,我們就得把知識缺口填滿。比如在生活中,就算看那些糟糕的懸疑電影,我們還是會耐心地把它們看完,因為看不到故事的結局實在讓人太郁悶了。
缺口理論的一個重要要求是在關閉缺口前必須先把它們打開,利用他們知識中的缺口,提出一些他們不知道的事,或者向他們展現他們不知道怎么應付的情境。劉姥姥就是用一些深宅大院內的公子哥不知道的知識來吸引他們,用這種聳人聽聞的故事來打開寶玉知識上的一個缺口,激起了寶玉的好奇心,讓他心頭發癢。
因此知識缺口并不一定是壞事,它能激起人們學習的欲望。
美國心理學家南希·勞里和戴維·約翰遜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學生分成兩組對一個論題進行互動討論。其中一組鼓勵學生與標準答案一致;而另一組則讓學生提出與標準答案不同的見解。
一下子就同意標準答案的學生對這個主題的興趣就不那么強烈,相比而言,答案不同的一組則更可能去圖書館查找資料,他們渴望填補知識的缺口,找出誰才是正確的那一個。
缺口理論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知識越豐富的人缺口越多,好奇心也更強烈。在我們生活中,那些知識淵博的人常常會對普通的事物也表現出很強的好奇心,而那些知識貧乏的人,則習慣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
(摘自《華聲文萃》2020年第9期,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