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秋韻


在科技與創意賦能古文化的嘗試中,數字化重新喚回了“人”與“物”之間鮮活的情感聯系。而文物怎樣“破圈”才能更接近年輕人?如何善用數字技術為文物“活化”插上翅膀?古老文明與現代審美融合的未來該往何處去?在2022年6月2日于中國北海市舉行的第17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上,我們有幸聽到了業內一眾權威專家的分享。
數字技術讓文物“活化”
大多數人走進偌大的博物館時,往往容易走馬觀花,從而忽略掉真正的“寶藏”。平庸而不起眼的小物件,很可能大有來頭;不夠華麗、無聲無息的大部頭,或許有著蕩氣回腸的過往。其實,文物本身并不沉悶,它們自帶故事和“流量”,創造了曾經的輝煌。如何續寫古今故事并精準傳遞文物身上記載著的文化基因密碼,科技賦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吳志強指出,通過新技術可以打通中國和亞洲,尤其是東盟各個國家的文化交流。“以文物資源豐富的山西太原為例,我們把這些藏品歸置在數字平臺上,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歷朝的古城建筑、歷代的珍藏驚奇,該數字平臺還通用19種國際語言,全自動人工翻譯覆蓋東盟十國官方語言,古今中外、虛實結合、歷史交互,這樣一來便把古文化故事激活了起來。”吳志強說。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也同樣相信數字科技迸發出的磅礴力量將會有力推動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他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諸多新問題考驗著博物館的智慧。借此機遇,故宮博物院將《千里江山圖》文化IP不斷拓展,與網易游戲制作團隊合作開發了《繪真·妙筆千山》手機游戲,采用橫版平面視角與3D自由大視角結合的方式,淋漓盡致地營造出“如入畫境”的體驗;此外,還以原畫作內容為基礎創設了全景體驗沉浸式空間——丹青劇場,將《千里江山圖》三維粒子化解構,呈現出立體生動的數字景觀,為觀眾構建在千里江山中穿梭云游的超現實體驗。
在文物“活化”的過程中,也少不了來自各高校的智力支持。據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志榮介紹,浙江大學的文物數字化的實踐已涵蓋中國可移動或不可移動文物的所有類型。在2021年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巡演工程中,浙江大學首次嘗試把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和文物數字化成果多規合一,囊括了中國25000余件套古畫作品,是迄今為止最系統、最完整和精度最高的中國繪畫的典籍。
以科技與年輕化表達打破博物館曾經的“高冷人設”,如同為這些“養在深閨”的古文物插上了現實的翅膀,最終千山萬水一觸即達,大館好展盡收眼底。
年輕化表達讓歷史“說話”
當下,“Z世代”的年輕人正在回歸“國潮”,古老的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光芒,博物館已成為年輕文化的一部分,走進博物館的年輕人不僅在回望歷史,更是見證當下、締造未來。
三星堆景區管委會產業發展部部長、三星堆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任韌介紹,三星堆目前已與騰訊、阿里等30多家授權企業合作推出各類影視、小說、游戲等作品20多部,并研創開發了三星堆網紅月餅、堆堆冰淇淋、三星堆盲盒系列(川蜀小堆、祈福神官)等文創產品,下一步還將規劃建設三星堆文化產業園、三星堆小鎮等文化旅游特色項目。
而在中國藝術院研究員田青看來,一把古琴同樣可以在現代彈唱出最扣人心弦的歷史古韻。他說:“我們希望喚醒沉睡在黑暗中的古琴,讓千百萬從來沒有聽過古琴聲音的年輕人去聆聽祖先的智慧、創造。而為延長古文物的壽命,還需將這些沉睡在博物館里的樂器進行適當的修復,再交給專業的琴師來演奏。畢竟,所有的樂器都盼望著用它們古老的聲音和今天的人們交流。”
長信宮燈作為河北博物院的館藏國寶之一,是該博物院文物“活化”利用的首選對象。據河北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羅向軍介紹,北京冬奧會火炬接力火種燈的創意吸收了長信宮燈的文化元素。長信宮燈與現代理念相結合,實現了穿越和新生,人們也能更加沉浸式地體驗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對博物館文物‘活化’的利用和創意,應該是不斷深入和不斷擴大大家所能接觸的范圍,甚至于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古人的智慧。”羅向軍說。
廣西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吳偉峰則認為,廣西的邊關文化、民族文化等均屬“寶藏文化”,亦值得在新時代下被挖掘與傳頌。他指出,廣西的友誼關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東盟跨境的邊關,廣西博物館協會利用這一文化特點研發了相應的文創產品,結合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等文化因素創造出了多元融合的壯族織錦,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
當人們將眼光轉向泰國最大的博物館——曼谷博物館,會驚喜地發現這座博物館的前身就是一座兼顧了建筑與展品美感的古宮殿,魅力十足。泰國文化部藝術司國家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尼達雅·咔諾蒙坤指出,疫情期間,曼谷博物館通過線上研討會、線上講堂、虛擬展覽等方式向觀眾傳播泰國博物知識,此外還面向小部分年輕群體,舉辦“博物館中的泰味”活動,幫助他們了解泰國文化遺產,從中讓人體驗到不同國家多樣化的歷史之美。
主動增添年輕元素,以年輕化的表達解碼傳統文化之美,更易引起年輕觀眾的共鳴,歷史的厚重將會被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最終給更多人以震撼和自豪感。
如何讓古文化“永葆青春”
中國的科技創新與博物館文物“活化”的佳績如今已有目共睹,但如何進一步提升文物的利用效率、文物傳播影響力,讓古文化“永葆青春”,還需要各方共同發力。
面對新時代對于博物館的要求,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認為,未來還是要繼續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最終讓老百姓真正愛上博物館,在博物館中體會到歸屬感、成就感與幸福感。侯寧彬強調:“博物館可以開展館企合作或館校合作,把IP本身的開發權賦予第三方,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我們必須得有市場的支撐,才能讓它形成品牌、IP,使文物資源從創意最終落到文化產業的發展,用現代化的方式讓老百姓愛上這些古文化。”
北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伯賢建議,首要可以通過制度保障,加強重點文物保護與修繕,最大程度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其次,創新博物館的展陳方式,運用VR技術修建一批主題多元、特色鮮明、亮點紛呈的數字博物館;最后采用文旅融合的形式,持續擴大文旅市場規模,讓歷史文化更好地融入人民生活。
在思考如何讓古文化“永葆青春”時,王躍工再次強調,無論是展覽、文創、演藝,還是數字技術的應用,都是形式和手段,博物館在文物“活化”工作中,要始終堅持“守正創新”,挖掘好自身的特色文化資源,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找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同時,“活化”工作也離不開廣大合作伙伴的支持,博物院應繼續與社會各界廣泛交流互動,通過緊密合作實現發展與共贏。
歷史文化承載著現代人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這一代人,更屬于千秋萬代。
前人早已將審美與智慧的結晶注入到了古文物之中,而我們要做的只是不斷尋得更好的路徑,輕輕拂去古老寶藏身上的塵土,將它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聯系編輯:296985446@qq.com
01 /三星堆景區管委會產業發展部部長、三星堆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任韌向大家闡述古老燦爛的三星堆文明
02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闡述文物“活化”的重要性
03 /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志榮在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04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向大家介紹故宮IP的打造
05 /北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伯賢在文化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